我们都在长成风景的路上,
也在发现内心风景的边缘。
不管是长成或是发现风景,
都有一个界限需要突破。
真正孤独的人从来不提起孤独,
真正修行的人根本不认为自己在修行。
一个人一本书,
看这些人的不平凡风景,
唤醒我们自己内心的眼界……
壹
《雪洞》
丹津·巴默的故事在西方世界早已成为一种传奇,由英国著名记者维琪·麦肯基执笔,平实而生动的记载了丹津·巴默的悟道历程。作为一次漫长的修行心路历程,往往令读者再三陷入深层的心灵思索。
丹津·巴默出生及成长于伦敦,二十多岁在海拔一万三千二百尺的喜马拉雅山上的一个雪洞中独自一人修行了十二年,一次次面临生死的考验。她最终抵达了人类的身心极限,完成了这项不寻常的闭关修行。她为什么要这样做?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她这样做,她在洞中是怎样生活的,她究竟屋悟到了什么?她要告诉世人什么?书中探讨了佛教如何处理中西、男女、出入等二元对立,她的见解总是让人舒展而愉快,或许每个有心修行的人都能在丹津·巴默的历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人们殊途同归。
贰
《在天使手中》
法兰西学院院士费尔南德兹最重要的小说之一,1982年发表后即获得法国文学最高奖——“龚古尔奖”。作者诠释了在成为名人之前,更纯真、更真实、更自然的帕索里尼的一生。
这是一本回答了数万人的疑问的书,如果你听过帕索里尼的名字,如果你看过他导演的电影,如果你读过他写的文字,如果你对他有一万个的疑问,如果您想对他刨根问底,那么这绝对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是基督,还是恶魔?是圣人,还是强盗?他是一个人。一个以一敌众的人,卓越的对抗者,绝对的叛逆者。他不断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抛弃自身,直至死亡,他永远是矛盾和争议之源。这部哥特式巨著中有许多真实人物出现,如托斯卡尼尼、莫拉维亚、费里尼或玛丽娅·卡拉斯等。悲戚,叹兮!不平凡的人注定有不平凡的一生!
“我是如此充满激情,
我是如此疯狂地拥抱生命,
我知道我将死无葬身之地…… ”
——帕索里尼
叁
《我与兰登书屋》
美国兰登书屋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版集团,其创始人贝内特·瑟夫(1898-1971)是美国出版界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他的这部书生动反映美国二十世纪出版业风云变幻,同时也是一部充满趣味、幽默、智慧的文学回忆录。
作者讲述了他创业经营过程中无数幽默、有趣的轶事,其中涉及他与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詹姆斯·乔伊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约翰·斯坦贝克、杜鲁门·卡波特、德莱塞等很多作家的交往,也有关于他和美国其他出版家的交往,还谈到了他经营出版社的过程中碰到的各种趣事与经验谈。贝内特·瑟夫用亲身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他是怎样经营出版社、扩大自己的品牌影响,如何与作者、同行、媒体打交道,如何运作图书的……读者可以从一个成功出版人的成长轨迹看到兰登书屋这个美国最大出版集团的崛起之路。
肆
《最后的避难地:上海》
德国作家施台凡·舒曼记录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上万名犹太流亡者的避难地,一对跨国恋人的真实故事。
20世纪30年代,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的约1.8万名犹太流亡者在上海找到避难终点站。在完全陌生的文化里,他们生活在封闭的聚居区中,和中国人交流不多。因此,出身于中国名门望族的千金杨珍珠和犹太青年罗巴特·索卡尔的爱情故事弥足珍贵。作者让两个主人公交替讲述自己的经历和心灵历程,娓娓道来,如拉家常般亲切。故事犹如两条铁轨平行地向前伸展,同时又像一根绳子的两股紧密地拧在一起。结构新颖,内容真实,令人回味。一些幸存下来的珍贵照片使他们的故事显得更加厚重。
索卡尔(Robert Sokal)和杨珍珠的的结婚证书(签发时间为民国36年,1947年)
伍
《雪域求法记》
这位俗名邢肃芝,汉地僧名“碧松”,藏地僧名“洛桑珍珠”的传奇人物,自小因病出家,得到过系统的佛学教育,后赴藏求法,成为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的汉人。
邢肃芝生活在民国时代,因机缘巧合,他接触到的大多是国民政府的高官和西藏僧俗两界的高层人士,见证了那个时期汉藏两地的政治生活。由于与西藏高层的良好关系,他作为西藏摄政王的信使面见了蒋介石,被蒋亲自授命筹建西藏小学,并被任命为西藏小学首任校长,还得以用大学的资源去办小学,使得西藏小学一时间风生水起。他游走在僧俗之间,或者说藏传佛教也许就是僧俗不分,神权在人世间行使,这便是所谓的“世间法”吧。书中关于滇、藏一带风土人情、藏传佛教体制和寺庙生活,包括一次次求法历险,都描写得详尽生动,对于汉、藏、西方国家在西藏的关系上也有不少鲜见的史料,而且居然还有不少珍贵的照片。
陆
《紫禁城的黄昏》
庄士敦在皇宫任帝师近6年。在帝制转向共和的历史背景下,他详尽记述了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的宫内官外的大小事件,写成这部独具历史价值的煌煌大书。这本书,也是第60届奥斯卡电影《末代皇帝》的底本。
庄士敦在扉页上写到:“谨以此书献给溥仪皇帝陛下。”溥仪为此书作序:“仓皇颠沛之际,唯庄士敦知之最祥。今乃能秉笔记其所历,多他人所不及知者。”在这本书中,庄士敦显示了其英国人的大度、豁达、睿智、乐观、平和的性格,他作为一个外国人,退位皇帝的老师,他最喜欢的是溥仪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成长。能像一个正常的孩子那样享受人生的快乐。这一点,他多次抗争,与内务府斗争,跟太监们斗智,向醇亲王陈述,向民国政府交涉,归根一点,都透射着对溥仪的关爱。
柒
《铎尔孟的红楼梦》
历经中国三个时代的法国贵族、诗人、载沣亲王府法语教师、北洋政府外交顾问、中法大学创办人之一、国民政府总统府顾问——安德烈·铎尔孟的传奇人生。
铎尔孟历经中国三个时代的法国贵族和诗人。他曾担任载沣亲王府法语教师、北洋政府外交顾问、国民政府总统府顾问,也是中法大学创办人之一,他在中国生活了48年,1954年回到法国潜心翻译《红楼梦》,经过十年千辛万苦、千锤百炼,终于成功地用法文把《红楼梦》的全部魅力展现给了法国,译出诗词歌赋全法文版《红楼梦》。本书讲述这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还囊括了他的朋友们——二十世纪众多中法文化名流:蔡元培、李石曾、贝熙业、圣·琼佩斯等几十名著名人士对中国的深情厚爱。
“《红楼梦》又把我重新激活,我感到我的想象力可以属于任何一个年龄段,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能在我人生的最后阶段,超越《红楼梦》在我心中的位置,把一种文字复活成另一种文字,让两种语言在翻译中重新复活,也许要耗尽我们一生的心血……”——安德烈·铎尔孟
1925年铎尔孟在北京新鲜胡同寓所
2005年10月,李治华把4231页法译《红楼梦》手稿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它凝聚了铎尔孟、李治华、雅歌27年的心血。全部手稿每一页的每一行都留下了铎尔孟的修改痕迹。第一次修改是用红色笔,第二次修改是用蓝色笔,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令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