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节奏、慢生活,好像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忽然就有些怀念上学的日子,无欲无求,读书就是最大的目的。
每天规律的生活、规律的学习,就那么一天天地度过。
细想想,毕业至今,已经很久没有过把书读“烂”的感觉了。常常一本书读一年,或者一年也读不了半本书,早忘了品味文字的味道了。
今天推荐书小编就为大家推荐10本适合慢慢读的书,从翻开扉页开始,你就已经进入那种“静心”的状态了,想急都不行。
1
《记一忘三二》
李娟
《记一忘三二》是作家李娟的最新随笔集,二十三篇琐记,带你感受李娟式的快乐。
李娟的文字是独特的,李娟式的快乐也是独特的,她文章的阅读感受也一定是独特的。
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散文集《九篇雪》、《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作品《羊道》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朱自清散文奖等。
2
《浮生六记》
沈复
《浮生六记》为自传散文体小说,书中记闺房之乐,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山水名胜、奇闻趣观。
作者以纯朴的文笔,记叙大半生的经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真切动人。
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的生活,可由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
本书是一部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宇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
3
《浪食记》
王恺
《浪食记》辑录王恺数十篇书写美食的文章,按内容分为四章。
首章跟随作者天南地北游食四方,第二章分门别类体味美食之道,第三章趣谈饮食写作中的历史文化,第四章则是作者对吃这一最原始人生安慰的个人感性领悟。
正如作者所言,本书并非餐馆指南,亦非菜谱,而更似一卷饮食浮世绘。
文中所写食物不拘一格,从东北街边的烤羊肉串,到四川小镇的十年陈高粱,再到巴黎越南餐厅的一碗米线,大多为日常饮食,也有高级餐厅的精致美食。
作者写美食,亦写美食折射的人情世相,以及美食背后不同地区人群的文化与心理。
围绕食物而展开的服务员、餐馆老板,以及食客的众生相纷呈于作者笔下。
耐读的是作者充满机锋却又体贴入微的文字,慰藉的是你我于寂寞时渴望陪伴的身体与心灵。
4
《文学回忆录》
木心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5
《一器一会》
村松美贺子(日)
这是一本介绍京都古物文化的作品。
书中,我们将跟随作者美贺子的脚步,去探访京都14家久负盛名却又风格各异的古董老店,还有三大历史悠久又充满生活情趣的古寺集市。
从西洋的玻璃器皿到日本的古陶细瓷,从朝鲜的蓝绢彩绸到唐风的印花和纸,从日用饮馔到童年文具,透过物,感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方式,品味京都独特悠然的人文风物。倾听那些痴念于美的收藏人背后,发现、守护旧日时光的动人故事。
6
《出埃及记》
斯科特·艾伦·罗伯茨(美)
有关出埃及的史料众多,但是还原这一事件的书仅此一本。
《出埃及记》讲述的是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摆脱奴役、重获自由的故事。
这一切在历史上真的发生过吗?几千年来,并没有历史资料对此加以证实,这始终是个谜题。
本书两位作者站在谜题的最前沿,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两种对立却又相互关联的理论,清晰真实地还原了史诗般的出埃及记。
本书系不同于市面上的以地域或民族对古文明进行划分的科普类图书,而是深入古文明的内核,揭示其鲜为人知的部分,一切与古文明有关的内容皆可被吸纳进来。
本书系以古文明为切入点,以神话、传奇故事贯穿其中,内容生动有趣,并配以珍贵的插图,极具可读性。
7
《藏书票札记》
子安
藏书票(Bookplate)是贴在书的首页或扉页上带有藏书者姓名的小版画。
最初的功能和藏书印章一样,属于个人收藏的一种标记。通常在票面上印有拉丁文Ex Libris,意为“我的藏书”。
藏书票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外文人雅士、名流贵族的珍爱,被誉为“版画珍珠”“纸上宝石”“书中蝴蝶”。
它题材广泛,制作精巧,具有独特的实用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本书精选作者近年来发表于媒体专栏的藏书票品鉴文章,从大师芬格斯坦、麦绥莱勒到肯特,从票主狄更斯、萧伯纳、里尔克到理查德·施特劳斯、皮兰德娄,从罗斯福到希特勒、墨索里尼,作者畅谈藏书票背后丰富的文化、历史和内涵,与名人们的不解之缘,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瑰丽多彩的文化与艺术之窗。
8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
瑞秋·查德威克(英)
这是一个回忆爱、保存爱、传播爱的故事:
一个年轻女孩启动了一项特别计划来悼念自己的母亲,并以此来缓和她失去至亲的伤痛。
妈妈在诊断出癌症的16天后就去世了。
沉浸于悲痛而不能自拔的她,于当年12月决定开展一个纪念母亲60岁生日的活动。
她写了60张简明扼要的明信片,并附上邮箱地址,请发现者和她联系。
妈妈生前深知她十分渴望去巴黎,因而留给她的最后一份礼物是欧洲之星的车票。巴黎自然而然成为了她的最爱。
她和一群朋友一拍即合,到巴黎去庆祝母亲的生日,去发现新事物,去分享有关母亲的回忆。这段旅程不仅仅有观光、美食,还有散发明信片,等待发现者的回音。
60张明信片的故事,是年轻女孩直面哀伤的过程,是对母女情深的纪念,也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提醒:人,不必把悲伤埋在心底,更无需独力承担。
9
《珍奇屋:收藏的激情》
克里斯蒂娜·达韦纳(法)
收藏是一架“永恒的跷跷板”,是一个既坚固又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某个人为他自己量身定制的宇宙。
收藏没有明确的界限,始终介于充盈与缺失之间,它是激情与过度的表亲,也是对抗时间的利器。
作为现代博物馆的前身,珍奇屋以其无限小的空间容纳了无限丰富的内容;其主题兼具深度与广度,全景式的呈现出时代的知识精华。
现代文明又将其发扬光大,建立起一座跨越古今、沟通收藏家与艺术家的桥梁。
本书按照不同主题分类讲述了珍奇屋的发展历程,丰富精美的图片与生动详实的文字将带领你感受其神奇与美妙。
10
《四十个房间》
奥尔加·格鲁申(美)
十七岁,在阳台上与闺密夜谈,一个强烈的念头冒了出来:
我不想要渺小的人生,不想要那充满平凡的担忧、普通的期望,写满陈词滥调,充斥着孩子尖叫声的人生!
二十三岁,在异国他乡狭小逼仄的出租房里,男友让我在梦想和他之间做出抉择,我忍痛选择了梦想。
坐在冰冷的浴室地板上,我笨拙地挣扎,想把臃肿的词句和任性的感情打磨成简练、真实的诗篇。
二十八岁,在凌晨四点的厨房里,双脚踩在冰冷的瓷砖地上,我筋疲力尽地为六个月大的宝宝热着牛奶。
暂时忘却对永恒不朽的渴望,暂时屈服于偏离命运的必然,听凭身体的软弱掌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