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念日,12月13日是一个悲伤、沉重的日子。八十年前,侵华日军在这片土地上,发动了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在长达40多天的施暴过程中,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黑暗的一页,对中国人民而言,留下的是无法抹去的创伤记忆。
八十年过去了,这段悲怆的历史却从不曾离我们远去。今天,推荐书小编为您献上公祭日特别书单,让我们在阅读中缅怀被屠杀的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
本书由三次获鲁迅文学奖的当代著名作家何建明编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南京大屠杀的完整版纪实巨著。
80年前的1937年12月13日,南京城陷落、进城的日军以其占领者的优越感,在随后的几个星期里,残暴地屠杀了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城官兵和普通市民达30余万人,在中国人心头和中华民族史上留下了一段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
本书揭示了淞沪战役、南京保卫战与南京陷落的必然联系;首次披露了南京陷落之前日军对南京的大轰炸;逐日展现了日军进城后中日军队的表现;中方、日方、欧美人士和幸存者的现场目击实录;再现了国际友人为拯救难民所做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与讲述;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自述;东京审判时中美日三方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分歧。
《四十九日祭》
本书讲述了十三个女人和十三个女童之间无法等量置换的生死契约,演绎了南京失守四十九日,铁蹄踏破断壁颓垣焦土之上的秦淮绝唱。
故事从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失守开始,讲述了南京被日军侵占的四十九天里,在圣·玛德伦教堂内神职人员、唱诗班女童、未及撤退的伤兵和前往教堂避难的一群风尘女子之间发生的生死传奇。原本泾渭分明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群,在战火硝烟中因国难家仇结下性命契约。
在作者悲伤淋漓的笔下,侵略者的兽性大爆发、铁蹄下辗转求生的弱小逃亡者、危难关头不弃人间正义的人道主义者、舍生取义的慷慨赴死者……诸多小人物以鲜血热泪共同谱写了一曲生命的祭歌。
《南京保卫战诘问》
本书通过钩沉历史,揭密内幕,全方面多角度阐述南京为什么会沦陷?南京大屠杀的悲剧为什么会发生?是高层决策失误、指挥失当,还是一线战力不强、抵抗不力?是贪生怕死、主动放弃,还是拼尽满腔热血、战至最后一息?是装备落后、寡不敌众,还是考虑大局、战略撤退?战云压顶之时,世界冷眼旁观的背后,西方列强为什么集体失语?
钩沉历史,揭秘内幕,解疑释惑,还原真相。现在让我们掀开这道历史的铁幕。
《拉贝日记》
约翰·拉贝被世人誉为南京的辛德勒!
本书是拉贝在战争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写成的,记录了1937—1938年间日军占领南京期间的暴行,但它却一直躺在拉贝儿子住的阁楼里几十年,直到60年后才公布于世。
它的出版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被公认为是近年来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的史料,具有别人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它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定其可信度。
《拉贝日记》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当时当地的第一手资料。它的记述,具有最大的客观公正性。它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记述了日军烧、杀、淫、掠等骇人听闻的暴行,而且指出日军暴行是违反国际法的,完全是有计划、有预谋地进行的。这部日记是对侵华日军制造这一惨绝人寰大屠杀的血泪控诉,是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犯下严重罪行的有力证词。
《西南联大》
本书作者收集了大量最新史料,以抗战时期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和昆明的民俗风情为背景,以南渡队伍中一位穿蓝花布裙的北京大学学生视角,用小说的形式、散文诗的语言,史诗般地叙述了在这一重大人文历史背景下,勇于探索生命意义的学子们,与梅贻琦、冯友兰、陈寅格、闻一多等大师相遇在南迁之路上发生的故事。面对战争给个人和国家带来的劫难,他们以投身战争的形式完成了对于生与死的实践和探索。
这部穿越战乱的人文史诗,穿插了他们的爱怨、情泪,青春与爱国的激情,同时又细腻呈现了西南联大独特的人文风貌和精神追求。作品既有史料价值,又颇具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