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少年,想必都经历过“没有那么多为什么”的搪塞。从这个角度来看,哲学的思考可能是始于对死亡的恐惧,然而哲学思辨的乐趣却要早得多。许多“哲学家”都早早地被扼杀在摇篮里,或者是由于世俗不解的目光,或者是由于琐碎生活的羁绊,可是他们仍然不得不面对“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的终极问题。
即便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不去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但是特定文化的哲学性影响,仍然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打上了印记。例如在先哲们那里,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方式,与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便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中国哲学重实践、轻思辨的特点。
二十世纪以来的风云变幻已经揭示出中国哲学的某些腐朽性质,人们迅速地接受着西方泊来的民主、自由等观念,文化交流一方面带来了进步,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思想上的矛盾状态。这进一步凸显了我们哲学教育的欠缺,为了“认识你自己”、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幸福生活,每个人都有必要自觉接受哲学的洗礼。
不同于自然科学的日新月异,哲学的发展是循环上升的过程,因此本次书单中不乏经典的哲学史著作,它们展示了哲学家们独到的总体性思维和批判性特质。此外,我们在选书过程中,还特别着眼于哲学“救赎生命”和“指导日常生活”的作用,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带来直接的兴会和启发。
01 人生难得是心安
(法)吕克·费希 著
孙智绮 林长杰 译
人生苦短,如何拥抱这个我们终将失去的世界才能心安?
吕克·费希及时写就的这部经典之作,从“人类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我们如何与他人一起生活”、“我们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去考察哲学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出色地阐释了哲学中那些经久不衰的教导,包括哲学与我们当下生活的深切相关性,以及哲学在帮助我们获得幸福和过上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这趟与伟大哲学家同行的令人兴奋的趣味旅程,将会给每个读者都带来一种不一样的启发,不论他们是年轻人,还是已上岁数者。
02 哲学是什么
胡军 著
哲学是什么?古今中外的哲学典籍浩如烟海,却似乎很少有人专门论及这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了解了哲学,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学院化、专业化了的哲学史。那么,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本书围绕“哲学为何物”这一问题,层层展开,对“哲学的问题”“哲学的方法”“哲学的价值”等难以通俗论述的问题做了清晰的分梳。清晰有力的框架、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本书成为一本经典的哲学普及读物。有志于提高哲学素养、提升人生境界的读者不可不读。
03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著
冯友兰先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本书原是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讲稿,后经他亲自指导翻译并审核认定。它不仅是外国人打开东方智慧的钥匙,也是我们了解中国哲学的入门读物,是点亮心灵灯塔的枕边书。
04 哲学的邀请
[西] 费尔南多·萨瓦特尔 著
林经纬 译
哲学有什么用?它在教育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已经习惯于认为科学能够解答我们的许多疑惑和问题,但是有些问题依然存在,因为它们不可能有一个终极的答案。它们在我们作为人的一生中始终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地重复着自己:它们是关于死亡、真理、宇宙、自由、正义、美和时间……的问题。
本书揭示了哲学中的问题如何与当下日常生活紧密相关,阐述了我们自身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理所当然的“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活在世上意味着什么?我在什么意义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响我的生活的?……本书并不打算一劳永逸地回答所有这些问题,而是希望以一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意义的方式继续将它们提出,同时也尝试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帮助我们理性地与这些问题共同生活。
05 像哲学家一样思考
(美)詹姆斯·克里斯蒂安 著
赫忠慧 译
本书是一本随笔体哲学家沉思录,全书分八大部分33小章,举凡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生物、法律、历史、宗教、伦理、心理、社会、政治等无所不思,在迥然不同的人类思想领域之间串起一道内在联系之线。
文中采用名画、插图、漫画、专栏、思想家小传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迟早都会遇到的持久存在的问题,“授之以渔”,鼓励他们用整合视角去看待自身和世界,找寻自己生活的意义,从中获取些许智慧,让生命变得更精彩。
06 从卢梭到尼采
[美]弗兰克·M.特纳 著
[英] 理查德·A.洛夫特豪斯 编
王玲 译
弗兰克·M.特纳是当代最为杰出的文化史及思想史大师之一,他在耶鲁大学开设的系列讲座公选课“欧洲思想史”犹如一座丰碑,数年来一直吸引着众多学子。
这门课程,“透彻、易晓、措辞优美,没有晦涩的术语”,揭示社会观念与思潮的演变,勾勒诸位思想巨擘的形象与命运,从而提炼出自启蒙运动到二十世纪初叶欧洲思想史的精华,展现了在那个急速变革时代欧洲历史的波澜起伏。
07 西方哲学十五讲
张志伟 著
《西方哲学十五讲》系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其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
08 艺术哲学
(法)丹纳 著
傅雷 译
翻译家傅雷潜心数年译出,视为"一部有关艺术、历史及人类文化的巨著",并亲自誊写,作为礼物赠送给远在大洋彼岸学习钢琴的长子傅聪,“因你对一切艺术很感兴趣,可以一读丹纳之《艺术哲学》。这本书不仅对美学提出科学见解,并且是本艺术史通论,采用的不是一般教科书的形式,而是以渊博精深之见解指出艺术发展的主要潮流。我于1958年及1959年译成此书,迄今尚未出版,待出版后,当即寄聪。”(见《傅雷家书》)
《艺术哲学》自傅雷引进中国以来,对包括艺术和美学等各学科在内的学界影响极大。对于这样的名著,北大社版采用精品路线,重新排版,布面精装,配以插图,阅读与收藏两相宜。
下一页更精彩:哲学书籍 | 别光喝鸡汤了,来吃点鸡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