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为书友们推荐了一组令我印象深刻又非常适合大众的书单,也许你也曾听过,甚至翻看过几页,希望此份书单能重燃起你对它们的兴趣,丰富你下午的闲暇时光。
《追忆逝水年华》
In Search of the Lost Time
普鲁斯特
这套七卷本的书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但是真正读过并且读完的寥寥无几的典型,被这本卷帙浩繁的书吓退的人不占少数。不同于《万有引力之虹》那种体量恢弘,刻意设置了许多阅读障碍的长篇小说,打开这本书就会被深深吸引,光是他精妙而流畅的语言就足矣让人不知不觉地读一个下午,沉浸在普鲁斯特构造的怀旧的记忆世界里。而他对于人性中幽微之处的体察会让人在文本中看到自己,一个记忆深刻的细节是每次睡前主人公的母亲都会亲吻他,而当他还在体会这个晚安的吻时,母亲已经要离开房间了,他想要索取第二个吻,但是又怕烦扰到已经半只脚离开房间的母亲,也怕这个对吻的索取过于孩子气,就在思考的一刹那,母亲已经离开了房间。一个微小的细节,却使人回想起所有曾经因为犹豫稍纵即逝的情感,而那些思考的瞬间正是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知的显现的时刻。
《到灯塔去》
To the Lighthouse
弗吉尼亚·伍尔夫
如果说普鲁斯特是意识流的先驱,伍尔夫则是集大成者。我初读伍尔夫的时候非常厌恶她琐碎的细节,天马行空的意象之间的跳跃,几乎是读到一半就放弃了,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译本的拙劣,但也是那时我对文学的理解还非常粗浅的原因。但当我耐心地读她的原著,她对于语言的掌控力和对于标点符号的奇妙运用才对我昭示出它们的意义,几乎是一瞬间就爱上了她,中文和英文的标点符号看似一样,但是造成的表达效果却有显著的差异,中文的标点非常大,几乎是要完全把句子和句子分开,而英文的标点几乎是不经意间就滑到下一个句子,而伍尔夫用分号去并置不同的意象,仿佛你读完一段话,在同时可以体会到不同的事件,不同人的视角同时发生的感觉。
《时时刻刻》
The Hours
坎宁安
这本书是坎宁安致敬达洛卫夫人的书,获得了99年的普利策奖,也改编成了电影,电影的名声甚至盖过了小说。小说中对于一战后伍尔夫自杀前在英国的生活,五十年代二战后美国中西部家庭妇女的生活和现代女性在纽约的生活进行多视角并行的描述,反映出随着时代变化女性地位的变化和那些历经世事却恒久不变的东西。还有更多关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矛盾,内心更崇高的事物与平凡的现状的冲突的描述,在古井不波的生活下的暗流涌动,通过进入三个不同女性的内心来体味人类生活中永恒的关切。
《大师》
The Master
科尔姆.托宾
托宾的短篇写的比长篇要好些,但这一本是一个例外。最早对亨利詹姆斯的兴趣是因为启发他写丛中野兽的那句话“想像一个男人生来就少了一颗心,他善良,正直,彬彬有礼,但就是没有那颗心。”那是他的知己芬尼摩尔死后的笔记中的一句话。而这本书正是从亨利詹姆斯的视角去审视他自己的一生,类似的还有《作者,作者》。亨利詹姆斯细腻的内心,为什么以及如何努力克制自己对他人的爱,对于他表妹坦普尔的悔恨如何成为他小说的一部分,对于他知己芬尼摩尔的死的哀伤,他的父亲和兄弟对他的影响等等都在这本小说里呈现出来。这本书不是传记性质的,而是一本真正的小说,不只是亨利詹姆斯的一生,更是小说和写作对于更多的人的意义的揭示,对于如何他与深沉与绝望相处的写照。
《幽灵代笔》
Ghostwritten
大卫.米切尔
大卫米切尔是我最喜欢的年轻一代小说家,也是最能让我找到看故事的快感的人,每一本他写的书几乎就是一下午一口气废寝忘食的读完,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尝试方向,才华横溢。幽灵代笔是他的处女作,而他最出名的小说《云图》在我看来更像是对这一本书的再创作,更成熟,但这本书的格局同样地宏大。
幽灵代笔中文翻译比原文更有神韵,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方言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本书在地理上的跨度非常大,从圣彼得堡的偷画贼,到日本沙田毒气事件的始作俑者,到圣山上的四川老婆婆甚至外太空的生命体,书中描绘了这些人的命运与生活如何以他们不自知的方式隐秘地关联着并绘制出世界的蓝图。
《骨钟》
The Bone Clocks
大卫.米切尔
大卫.米切尔几乎每本书都在探讨一个新的问题,但是不变的是不同人物之间的跨时间跨空间的联系,《骨钟》是我看的他的最新的一本书,里面从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随着历史推进故事,第一章和最后一章都是由女主角的角度去叙述的,有趣的是,随着她年龄的增长和性格的变化,语言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差异,而你依旧可以分辨出那是她。正像我们每个人,我们的语言习惯甚至性格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是什么让我们历经变迁后保持那个统一的自己?或者说统一的自我真的存在么,还是只是语言的构建?在这本书或许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