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我喜欢在一个晴朗的午后,端上一杯香茗,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阳光温柔又钝重地洒下,透过皮肤一丝丝进入血液。伴随着书本里文字的起伏跌宕,我的心暖暖的,暖暖的。阳光把我的轮廓晒成金黄,混合着这慵懒的时光,酿成记忆。
小编整理了7本温情的作品。希望在满院生机勃勃的春色中,你能安静坐在窗边,品一杯好茶,看一本好书,在那种返璞归真,妙不可言的时候,给自己多一些遐思,给自己多一些恬静的快乐。
1.《城南旧事》
作者:林海音
推荐理由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创作的。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小英子即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童年的旧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这是林海音写这本小说的初衷。
2.《长恨歌》
作者:王安忆
推荐理由
《长恨歌》讲述了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其中交织着上海这所大都市从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垒了无数理想、幻灭、躁动和怨望,她们对情与爱的追求,她们的成败,在我们眼前依次展开。王安忆看似平淡却幽默冷峻的笔调,在对细小琐碎的生活细节的津津乐道中,展现时代变迁中的人和城市,被誉为“现代上海史诗”。
3.《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作者:周国平
推荐理由
它的主角是一个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妞妞。其母雨儿在怀孕5个月时感冒,医生执意以大量X光照射。妞妞出生后左眼瞳孔与别的孩子不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眼底肿瘤。父母给她以最细心的照料,最终还是无法挽回。全书是以父亲日记作为形式,记录妞妞成长的各种细节。
该书通过剖析生命的诞生与消亡的过程来辨析人生的意义和情爱的真谛。让人们在感叹一个具体生命生死的同时,也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命意识,将生命个体的悲剧意识泛化到人类的苦难中。他希望以积极态度面对未来:“人生中不可挽回的事太多,既然活着,还得朝前走。经历过巨大苦难的人有权利证明,创造幸福和承受苦难属于同一种能力。没有被苦难压倒,这不是耻辱,而是光荣。”
4.《流动的盛宴》
作者:[美] 海明威
推荐理由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一九二O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5.《东京塔》
作者:利利·弗兰克
推荐理由
《东京塔》以淡雅而又真实感人的笔触,抒发了对母亲的深切追忆。小说从“我”一点点长大,一直写到“我”目送着母亲因病去世,各种生活细节每每令人感同身受,成为“ 哭泣小说”的代表。平淡的笔触述说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故事里场景颇日常,给人以代入感,而书中母亲的形象立体,乃是为了儿子甘愿付出一起,一切善的化身。有些东西,一旦量化了,会变得很残忍的。屈指一算,工作后的我们,又能有多少时间陪伴着母亲呢?想想就心疼。“再孝顺的人,到亲人离去的那一刻,到那个巨大的恐惧来到面前时,都会有遗憾,都会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没有跟妈妈说更多的话,没有带妈妈去吃更多的好东西,没有带她去走走更多的地方。请好好珍惜。
6.《地久天长》
作者:王小波
推荐理由
王小波写的是《地久天长》。这是他最早的作品之一。风格相似的还有《绿毛水怪》。故事围绕文革时期的三个知青(小红,大许,我)展开,描写了三人在苦难生活中的建立的真挚友谊,大环境的荒谬并未阻止他们追求自由率性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理想。小红是故事的主角,恬静优雅,热爱文艺,率性浪漫,见事独特,勇敢不羁。我和大许的生活以她轴心,因她而精彩。就是这么一个“绝对温存,绝对可爱,生机勃勃,全无畏惧而且自信”的阳光女孩因病过早地离开了我们,带走了我和大许生命中最亮的一道光彩。友情也罢,爱情也罢,青春年少总是那么纯真那么感人。他们未经世俗的一丝污染,保持着最纯洁的天性,追逐着最率真的快乐。地久天长是一种纪念,也是作者抛给我们思考,世上真正能地久天长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7.《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作者:[苏联] 鲍里斯·瓦西里耶夫
推荐理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前苏联当代著名作家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人民经受了最残酷、最惨烈的战火浩劫,他们一共损失了2700万人的生命。《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向我们展不了这2700万人中的5个人的命运,从而也表现了苏联军事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和热爱。瓦西里耶夫曾经知道—个卫国战争发生的真实事件:5个士兵为抗击德军进入沃比湖畔阿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主人公的原型本为男兵,而作者有意把男兵改成了女兵,目的是为了加强悲剧性和感染力。他说,妇女的使命是生育、是延续生命,不是战争、不是死亡。这部小说就是为了表现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女性的崇敬,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憎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