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一个月你总有这么几天,想把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琐碎丢到一边,背上行囊,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有一些人,他们不仅这么想,也这么做了。他们让自己的身心都行走在路上,并且把这种以提升精神层次为主要目的的漫游用文学的手段再现——以参与者的角度去体验世界,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并以精致细腻的文学形式去表达世界。在展现出旅途中的风景、人物、对话的同时,又把自己和宏大的外部世界融合起来,这就是旅行文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旅行文学在西方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在国内却是个小众的文学类型。国人大部分搞不清楚旅行攻略、游记和旅行文学的区别。其实,旅行文学和攻略、游记的最大区别是:它绝不仅仅是对旅行见闻和沿途风景的记录,而是在虚实之间,把人和事放进更深远的历史背景中去塑造,让作品更具故事性。西方的旅行文学不仅好读、好看,它更指向借由旅途见闻向读者传递更多的思想和价值观的输出。意义可大可小,形式复杂多变,风格丰富多彩。
如果你没有时间去看看这个世界,不妨读一读我们为你挑选的几本旅行文学作品,既然身不能在路上,不妨让心跟着文字出去走走。
《夜航西飞》
作者: [英] 柏瑞尔·马卡姆
译者:陶立夏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生活: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
这本书可以带你走进广袤原始的非洲土地,融进那里的风土人情。
《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作者:[英] 简 莫里斯
译者:方军/吕静莲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作为媒体记者和游记作家的简·莫里斯的足迹踏遍世界各个角落:见证人类登顶珠穆朗玛峰到亲历二站后对战犯的审判;品尝了西班牙的贵腐葡萄酒又体验了中国的神奇药膳;从众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到名不见经传的北非村庄,简·莫里斯已经超越了旅游者的身份,而更似一位形貌低调的当地居民。
如果你想对这个世界多了解一点点,这本书绝对能满足你的需求。
《花园里的野蛮人》
作者:[波兰] 赫贝特
译者:张振辉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本书是作者研究欧洲文化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书中糅合了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元素。作者信马由缰厚积薄发,对笔下的每一处遗址、每一个景致、每一个人物、每一件史实,都进行了精神和现实的深度交叉造访、探寻和写作,为我们呈上了一部欧洲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除了写旅行文学,作者还有另外的身份,他是波兰大师级诗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候选人之一。所以读他的文字你会感觉到诗一般的流动、舒畅。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作者:[美] 保罗·索鲁
译者:陈朵思、胡洲贤
出版社:黄山出版社
三十多年前,已经完成非洲之行的保罗·索鲁,开始探访仍显神秘与封闭的拉丁美洲。这趟旅途由一班通勤地铁开始,之后便是各色火车的接力。
读这本书,比一趟乏味的旅行要有趣的多,它充满个性,并且十分带劲。保罗的书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因为他走的路线太过冷僻,甚至可以避开那些热门的目的地。但他的观察入微和鞭辟入里,以及乘火车的超长途旅行,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他让读者知道,旅行的目的不是爱上你的目的地和当地的人,但不爱并不代表恨,他只是以数十年的人生经验为底子,来打量着这个世界。
《午夜降临前抵达》
作者: 刘子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本语言精美、极具小说质感的旅行文学作品。
作者深入欧洲腹地,以精道的语言打磨旅途见闻,信手拈来各种逸闻掌故。他书写相遇与别离、出发与抵达、历史与现实、文学与音乐、美食与美酒,也审视那些逝去的灵魂、孤独的陌生人。无论是布拉格午夜的小酒馆、布达佩斯的旧书店,还是苏台德的森林,的里雅斯特的港口……这片大陆的荣光与苦难,不安与希望,因为他的行走,得以被记录和书写。
《一个游荡者的世界》
作者:许知远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70年代知名媒体人、作家许知远出走远方,悠游他国,从亚洲喜马拉雅山山麓的文明古国印度到非洲尼罗河河畔的文明古国埃及,从冲突不断战火连绵的巴以地区到雄踞北漠大国依旧的俄罗斯,从共产主义、柏林墙、海德堡岁月的欧洲到传统、教养、自然、安静的剑桥……许知远是知识分子,他的旅行写作也不可避免地带着知识分子的精英色彩。在这本书里,他始终坚持输出自己的思考和价值观,映照的则是他的祖国。
作者通过展现不同民族的风俗来劝告自己的同胞,世界如此多元与丰富,跳出狭隘的自身吧,了解自己的缺陷与不足,我们自以为的独特,其实一点也不独特。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
作者: 苗炜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让我去那花花世界》是苗炜在《三联生活周刊》“花花世界”专栏的结集。
读这本书,就像读明清小品文,处处看见作者的趣味与品味。
拥挤的机场、下榻的旅店、鲜有人去的街道、左岸的咖啡馆、嘈杂的酒吧……这些旅途中我们会忽略的地方,成了他发现的乐园,他用幽默的笔触表达了发现的乐趣,同时,也用感慨的态度对人生这码事进行了恰当的评价。
《信徒的国度》
作者:[英] V.S. 奈保尔
译者:秦於理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奈保尔的文字与思想并美,他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半年(1979年8月)开始了他的伊斯兰文化之旅。他基本上不关注地理风景,而是进行了深入的探访。在前后长达七个月的旅行中,他既拜访了政府高官、宗教领袖,也见过小商贩、苦修者、乞丐,试图揭开盖在世俗社会和信仰国度之上的面纱,一解心中的困惑:在信徒的国度里,先知可以摆平一切,可是如今,先知已经不在了。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前往阿姆河之乡》
作者: [英] 罗伯特·拜伦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九三三年,罗伯特‧拜伦展开了一场追寻伊斯兰教建筑起源的旅行。他从维也纳出发,友伴克里斯多夫在塞浦路斯加入,接着他们踏上穿越中东之旅,行经贝鲁特、耶路撒冷、巴格达和德黑兰,最后抵达奥克西安纳,也就是形成阿富汗和俄国部分边界的阿姆河的发源地。他用了十一个月的艰辛旅程,探索拜占庭时期的回教世界,寻找他们的地景与建筑,细究建筑与文明之间的关系,他用速写、素描记下那些建筑物的立面与细部,他的同伴克里斯多佛则用摄影记录了昔日的浮光掠影。拜伦激发了无数旅行者和作家的灵感,本书不仅是提供娱乐的游记,还是对中东地区建筑珍宝的可贵记录。
《无知的游历》
作者: 陈丹青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从2009年到2011年,陈丹青应《华夏地理》之邀,每年赴一地,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本书即为这四篇文字的结集。除游记本身外,本书还附有300余幅历史和现场图片,以及陈丹青旅途中所画速写手稿。
陈丹青每次出书都有自贬的意味,《退步集》,《荒废集》,这次是“无知”,这样的内敛谦逊,一如每次在推荐木心作品的讲座上所说的:今天的话题我谈不来。他的文字很朴实,没有太多的玄虚和术语,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奥州小路》
作者: [日] 松尾芭蕉
译者:陈岩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奥州小路》,又名《奥之细道》,被誉为日本纪行文学的最高峰。作者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师“俳圣”松尾芭蕉。书中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1689年)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的见闻。
奥之细道,风景优美、诗情画意,本书文字清新苍凉,读来令人莞尔又心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