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提问的差距,造成人生的差距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怎么造成的?
这是推荐书小编最喜欢思考的事情之一。过去我也和大家分享过一些答案,比如“人与人最大的差别在于认知”、“深度思考能力决定人生高度”、“格局即结局”。
不过“认知”、“深度思考”、“格局”这样的词都有点抽象了,不太接地气。所以我一直想找一个更直观的答案,便于“书米”们更好地理解。
最近,我就在一本名为《学会提问》的书上看到一个特别的观点——
“提问的差距,造成人生的差距”。
起初看到这句话,书单君是怀疑的。因为以前做记者,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提问,我觉得这不过是记者的职业技能而已。
但这本书的作者,日本知名企业高管教练粟津恭一郎的论述,却给了我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 1 ☜
先来做一个实验,观看一个视频。
实验的问题是——“白衣队总共传了多少次球?”
你全心全意地数着,视频放完,就会看到正确答案。但紧接着,实验第二个问题出现了——
“你看见黑猩猩了吗?”
很多人马上懵了:“什么?哪里来的黑猩猩?”
原来,就在视频中间,有个穿黑猩猩玩偶服的家伙,从右侧进入镜头,大摇大摆走到在中间,摆了个姿势,然后从左侧走出镜头。
按说如此大只的黑猩猩,没有理由看不到。
但研究者发现,大约有50%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白衣队总共传了多少次球”这个问题上,忽视了其他信息,进入一种“目盲状态”。
即使换一拨人,换个新地方,实验的结果仍然不变。
而当实验者把第一个问题改为“传球的共有多少人”,或者“传球的男女各有多少人”时,参与者才会轻而易举发现乱入的黑猩猩。因为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在人数上。
通过这个“选择性注意力实验”,你会发现,原来提问一直都在默默支配着我们的注意力。它就像一束光,打到哪里,你的思考才跟到哪里,之后,行动才有可能到达。
不信,回想一下——
当你很丧的时候,脑海里十有八九是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总是这么惨”、“为什么老板总是骂我”、“为什么办公室总有人跟我过不去”。
这些问题将注意力聚焦在负面情绪上,累积到一定程度,很可能让你陷入无休止的自我怀疑和攻击,严重的,就发展成抑郁。
假如你换一种方式,问问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感觉好点呢”,就有可能将负面情绪清扫出去。
同理,每天醒来,问自己“早餐吃什么”的人,会开启闲适慵懒的一天;而问“今天要做哪些事”的人,这一天很可能是高效且有执行力的。
如果你每天问的都是同样的问题,那么,你在过着相同的日子;相反,如果你每天问的问题不同,那你的生活也会充满新意。
可以说,你问什么样的问题,就过着什么样的人生。
☞ 2 ☜
那么,我们该向自己提怎样的问题呢?
日常生活中的提问,大致可分为四种:
第一种,轻松提问。比如,“你吃了吗”、“现在几点了”。
第二种,劣质提问。比如,七大姑八大姨会问的,“你怎么还不结婚”。
这两种提问,都没什么启发价值。
第三种,沉重提问。比如,“你有哪些从未向别人提起、但是知道错在自己的事情”。这种问题虽然有启发性,但我们往往倾向于回避。
我们真正应该多做的,是第四种,优质提问——
比如,“怎样通过阅读睡前读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假如你手中有1个亿,你想怎么花”。这种问题我们既乐意回答,又有启发性。
来看看优质提问是如何改变人生的:
1992年,四十多岁的美国人尼尔,正陷入深深的绝望中,因为他经历了一个男人所能历经的几乎所有失败。
尼尔生在美国中部一个小镇,一路升级打怪,巅峰时期做过报社主编、教育局官员、公关公司老总。然而,命运似乎不待见这位勤勤恳恳的中产阶级。
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尼尔遭遇了一场车祸,脖子骨折,等到一年后康复,他的公司已经倒闭。没有收入,他的生活质量严重下滑,几个月后,第四任妻子也和他离婚了。
曾经的尼尔鲜衣怒马,此时的他,却连一套小型公寓的租金都付不起,只能在温泉公园露宿,靠简易拉罐换来的钱和好心路人的施舍过日子。
在生活到了最低谷时,他决心写信发泄。书写的对象,正是那个他认为接二连三将厄运带给他的“上帝”。他愤怒地质问——“我究竟做错了什么,该受这么多罪?”
这本是个劣质提问,既不容易回答,又不会有什么启发。但尼尔如有神助,紧接着又问了自己第二个问题——“你真的想要知道答案,还是只是发泄而已?”
这是一个直面困境的优质提问。
他继续写道,“我是在发泄,不过如果这些问题有答案,我特么很乐意知道。”
就这样,一个优质提问,打开了尼尔思考的闸门。他的提问越来越多:问天,问地,问自己,问众人;回答也越来越深入:前半生的经历、感悟、思索,像河流一样,汩汩而出。
三年后,他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为《与神对话》一书,在没有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就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榜时间长达两年半,迄今销量已过千万。
不止尼尔,善用优质提问,制造启发,聚集有限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几乎是优秀人的共性。
7-11创始人铃木敏文时常自问,“该如何满足顾客千变万化的需求?”他将观察视角深入日常生活,才一次又一次地革新了便利店的业态。
《学会提问》的作者粟津恭一郎会常自省,“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的提问力教练?”
马云在多年前问出,“阿里巴巴该怎么在大体量的前提下保持高增长”,随后便积极布局金融、物流、云计算、文娱等多个领域,梯队发展,交替发力,才有了今日的超高市值,受到全世界投资者的追捧。
☞ 3 ☜
那怎样才能提出优质问题呢?
要做到其实并不难。《学会提问》中有三条建议:
1. 抽时间自问;
2. 围绕心中的理想和价值观来提问;
3. 定期提问,不断优化问题。
从这三条出发,你很容易就能提出一个优质问题,比如,“如何解决没时间读书的问题”,比如,“如何在两年内升职”……
不过仅仅提出问题,还不够。如果你不能将优质问题内化于心,这个问题的意义就非常有限。
我有个91年出生的朋友小L,他是个学习狂人:
早上一边刷牙,一边听喜马拉雅的古典音乐付费课程;
坐着地铁,也得看几篇干货类的公号文章,或者刷几个知乎高赞回答;
一天忙完了,听完订阅的五个知识付费专栏,才肯睡觉……
我问他:“为什么每天这么忙?”
“现在知识进化速度多快啊,我想多学点,争取两年内升职。”
“你这样学了多久?”
“两年。”
“升职了吗?”
“……还没。不过可能是因为,这种学习是长期的,我再坚持坚持,就行了。”
我看,即使再坚持一段时间,也收效不大——小L的学习,太零散了,今天知道个“自满阶级”,明天知道个“复利效应”,后天听段莫扎特的故事,应付聊天还行,但真要用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恐怕还不够。
小L有自己的优质提问——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己,以便在两年内升职——你问他,他也能答出来。
但问题在于,他没能将优质提问内化于心。
内化于心,便会经常想起,经常思考,便会形成一种目标感,知道该去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小L在订阅一大堆无关紧要的专栏时,他并没有思考,这些专栏能不能帮助他实现目标;花费大量时间吸收各种概念时,他也没去想,还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
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小L式的问题——知道心中的渴望,却在做时,偏离核心,陷入茫然,就像寓言中捡芝麻、丢西瓜的小孩。如果不检省,行动便会失焦下去。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苦恼,我的建议是,不妨给自己建立一棵问题树——围绕母问题,提出子问题,子问题下还有子问题。
比如,有人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那么在这个母题之下,还有“职业经理人的职责是什么”、“职业经理人需要哪些技能”、“普通和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具体有什么差别”等等子问题。就“职业经理人需要哪些技能”这个子问题,还有“怎样提升团队工作效率”、“怎样进行情绪管理”等分支问题。
问题越具体,代表着你的思考越深入,掌控力也越细微。
《学会提问》中还有个有意思的观点:人们谈论目标的频率越高,越能记住目标,并正在为达成目标而行动。
就像我们经常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而提问就是“产生回响”的第一步。
问题,就像一束探照灯,照到哪儿,我们的行动才跟到哪儿。它的门槛不高,提得好,却能为你的人生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
优秀的人,已经懂得将优质提问内化于心,而多数人,还没能有意识地运用它。
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所改变,不妨先问问自己——
“最近,你在思考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