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 | 与历史并肩:纪念抗战胜利72周年
72年前
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浴血奋战
打败了日本军国侵略者
赢得了近代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胜利
为纪念中国人 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2周年
文献君精选17种图书诚意推荐
让我们铭记历史 勿忘国耻
史料文献
傅秉常日记
(1943~1945)
───
傅锜华 张力 校注
2017年6月
傅秉常(1896-1965),民国时期著名外交官。曾任国民政府最后一任驻苏大使。本书系傅秉常出任苏联大使的三年日记,是研究民国史之重要史料。1943年,是傅秉常出使苏联的第一年,日记主要记载了在苏联的见闻,1944年和1945年的日记,主要记载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欧洲战场的情况,也涉及国内的政治军事,以及二战后重建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关系。
翁文灏与抗战档案史料汇编(全2册)
───
陈谦平 编
2017年 1月
《汇编》收录了翁文灏与抗战有关的档案史料,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前政治、经济与外交;二是战时工矿建设,这是主要部分,其中又分为“国防工业建设计划与实施”、“吸收和利用外资”等十七个方面;三是战时贸易与财政金融;四是战时政治、行政、科技、教育等;五是复员计划与战后接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专题档案文献,是研究战时翁文灏及资源委员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汇编。
阅读日本书系
(本书系图书较多,仅推荐一本抗战相关)
战后日本人的中国观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复交(全2册)
───
〔日〕马场公彦 著
苑崇利 胡亮 杨清淞 译
2015年2月
从日本战败到中日恢复邦交,在没有恢复邦交的背景下,日本人如何面对中国?如何认识侵略战争中的加害责任?希望与中国缔结怎样的关系?为何中日两国之间产生了误解、不信任与对立?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著者基于断交期间2500多篇的中国相关报道,分析论述中国的是哪些人,对中国的何种问题表示关心,形成了何种中国观,著者希望能够开拓真正的中日民间交流的新局面,找到中日间相互理解的钥匙。
中日历史问题译丛
田中义一
日本总体战体制的始作俑者
───
〔日〕 纐纈厚 著
顾令仪 译
2017年7月
田中义一,即所谓《田中奏折》的起草者,被称为“侵华战争主谋”。在本书作者的论述中,田中义一是日本近代“举国为战”国家体制,即总体战体制的构思者、倡导者,他通过在军部掌握实权、铺设人脉、进行种种改革,以及转入政界与政党合作、斡旋等,使总体战体制构想从军界渗透至政界、官僚阶层以至财界并最终得以确立,而日本的近代对外侵略战争也在这一过程当中铺展开来。从某种程度而言,田中义一的政治生涯可以视为日本由近代化走向军国主义化这一过程的缩影。
直面战后
活在中日之间的人生
───
〔日〕仁木富美子 著
周颖昕 译
2017年 2月
本书是仁木富美子对自己八十多年人生的回忆和总结。在中国山东度过的童年、日本战败后的混乱经历让仁木学会直面战后的生活:当教师,培养有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下一代;参与日本教职员工会,追求平等雇用,提升妇女地位;多次访华,组织援助中国的贫困山区;在日本建立和平图书馆,整理并保存日本侵华的罪证……
国家与历史
战后日本的历史问题
───
〔日〕波多野澄雄 著
马静 译
2016年12月
作为日本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波多野澄雄所具有的多重身份使他不仅可以历史学者的眼光审视历史,而且得以窥见政治与历史尤其是历史观的关系。相较于探讨日本国民为何无法对“过去的战争”形成共有记忆,波多野澄雄著更集中于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对日本这样一个战败国来说,在多种历史认识和战争观共存、竞争的前提下,应如何应对起源于战争和殖民地统治的“历史问题”。
战争的记忆
日中两国的共鸣和争执
───
〔日〕伊香俊哉 著
韩毅飞 译
2016年 9月
伊香俊哉是有着人类良知和学术理性的日本学者,研究中日战争史经年,秉持严谨、客观的原则,追求历史真相,不回避日本的侵略责任,本书即其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利用大量资料,阐释中日两国战争记忆是如何形成的,有何异同,希望由此进一步探索正确书写历史、不忘过去、面向未来之径。
律师之魂
───
〔日〕土屋公献 著
王希亮 译 / 聂莉莉 审校
2015年 11月
土屋公献是日本著名律师,曾于1943年以学生身份加入过日本海军。本书作为其自传,体现了他作为战争亲历者,特别是作为侵略方的战争参与者对战争的反省。书中讲述了土屋公献在战争中的经历和战后的学生生活;描述了他的律师生涯及他所认识的司法之使命;讲述了他直接参与的战争受害赔偿诉讼,包括“从军慰安妇”、731部队细菌战和重庆大轰炸受害诉讼等。
虏囚的记忆
───
〔日〕野田正彰 著
王希亮 译
2014年 7月
在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那些成为俘虏以及被当作奴隶的人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是如何生存下来的?此后,他们又是如何将他人难以想象的精神创伤埋藏在心里而生活下去?这是日本精神病理学者野田正彰在本书中展示和探讨的内容,以期从个人的内在精神切入进行社会和历史的考察。
下一页更精彩:抗战胜利 | 与历史并肩:纪念抗战胜利72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