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所在,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做任何事,也就无法摆脱魔咒。当我们有意识去改变一些什么,就能让噩梦结束。
1、武志红《为何家会伤人》
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32篇阐述家庭教育与个人成长的文章,包括父母溺爱、高考压力、青少年网络成瘾等方方面面的家庭问题。所取案例真实,分析透彻入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与概念在作者笔下变得生动鲜活,足以被所有普通人理解、接受,进而促进为人父母者的成长,不让家庭伤人的悲剧再次重演。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婚姻之所以容易成为爱情的坟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婚姻只是我们过去家庭模式的复制。
“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2、帕萃丝·埃文斯 《不要用爱控制我》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
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得无比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是失败的婚姻、紧张的人际关系和扭曲的心灵,自己也异常苦恼。
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只有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愤怒不过是出于控制,孩子才会从我们情绪的牢笼中解救出来,也只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是爱,而是控制,也才会学会如何真正地爱别人。
3、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但是,作者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4、艾里希·弗洛姆 《爱的艺术》
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5、一行禅师《与自己和解:治愈你内心的内在小孩》
你是否已淡忘了童年的经历?但那些记忆会深藏于你的潜意识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的一生。一次父母打骂、一场噩梦般的考试、被同龄人欺侮孤立……这些被淡忘的童年创伤,就是被你遗忘的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是你情绪化的根本原因,而你却根本不知道他的存在。也许某天,你就会突然开始生气、发火;也许你会对某些事特别敏感,甚至都不愿提起;也许你会有模糊的悲伤感,却找不到任何与悲伤相关的记忆。你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思维,感觉全世界都在与你作对。
在书中,一行禅师运用佛教原理帮助你,返回内在最深处,觉察内在小孩的存在,与他对话,聆听他的声音,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的目的。如此,我们不再受情绪的摆布,心中没有怨恨,也不再迁怒他人。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好,我们因此懂得了爱,保有了爱。
翻开本书,跟随一行禅师的脚步,一步步回到自己内在最深处,拥抱、疗愈内在的小孩,与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6、TED演讲:台湾著名心灵导师赖佩霞《找一条回家的路》
你自己都不快乐,还谈什么养个快乐的孩子?
如果妈妈不快乐,孩子便深受其害,负能量会循环下去,自己不快乐,也带给身边人无尽的痛苦。
如果我们意识不到问题的所在,就不会有意识地去做任何事,也就无法摆脱魔咒。
当我们有意识去改变一些什么,就能让噩梦结束。
我们每个人都在找回家的路,如果父母给我们的负面影响多一些,回家的路也许难一点,但只要想回家,就一定可以。
愿每个迷途的孩子,都能找到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