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故乡,
小编也有,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我的故乡是一个叫M78星云的地方。
小的时候,我经常和那些叫奥特曼的朋友玩在一起。
01《城南旧事》
林海音
豆瓣评分:8.9 (21762人评价)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这本书总是让小编忍不住哼这首歌。
好美!
《城南旧事》林海音女士的经典自传体小说,描写的是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一个四合院里的故事。是林海音女士在晚年,对自己在北京的童年往事的回忆。
每个人童年的细节不尽相同,然而为什么读到这些东西的时候,都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呢?
为什么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东西,都会被记在心里、刻在我们的脑中呢?
小编的理解是,因为童年是人一生中最柔软的时光。
那时候的记忆,在脑海中一旦种下,就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为让你最有安全感的一段记忆。
这段回忆,在每个人的这一生中,都会赐予你力量,庇护你成长。
02《台北人》
白先勇
豆瓣评分:8.9 (9623人评价)
台北不是白先勇的故乡。
而这本书讲述的,也都是解放战争之后迁居台湾的人们的故事。
他们是“台北人”,却又不是“台北人”。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定义自己的身份。
白先勇在这本书里道尽了这段历史进程中,每个个体命运的悲凉。尹雪艳、朱青、金大班这些歌女们对声色犬马的沉迷,也是为了麻痹自己回不去故乡的切肤之痛。
那种痛,身在故乡的人并不能感受到。
只有当你远离故乡,才会发现,你的心上永远有一个无法弥补的洞。
实际上,台湾的这一代人,用了好多年才逐渐从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中走出来。
03《流动的盛宴》
海明威
豆瓣评分:8.2 (3769人评价)
《流动的盛宴》有一句极富盛名的卷首语:“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巴黎不是海明威的故乡,然而关于这座城市的记忆伴随了他一生。
海明威二十岁出头来到巴黎,而这本书则是他有生之年写就的最后一本书。这真是对上面那句话最好的注脚。
读这本书的时候,小编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穿越到二十年代的巴黎去。
去见证菲茨杰拉德和姗尔达轰轰烈烈的爱情;
去莎士比亚书店目睹《尤利西斯》的诞生;
去花园路27号聆听斯坦因对海明威的教诲;
和那句流传了一个世纪的“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那的确是迷惘的一代,然而那也是标榜个性和自由的一代。
二十年代的巴黎,所有世俗的枷锁都像不存在一样,文学家、艺术家们有无数的空间去创作。
那是文学和艺术的黄金年代。
04《都柏林人》
詹姆斯·乔伊斯
豆瓣评分:8.6 (2501人评价)
《都柏林人》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
和海明威一样,乔伊斯也曾于巴黎的黄金年代在那里生活。然而,对这位大文豪影响最为深刻的城市,是他的故乡——都柏林。
乔伊斯对都柏林的感情很矛盾。
一方面,他很无情。
书中犀利地刻画了都柏林人们生活中的混乱、无序,没有爱情的情侣,醉酒家暴的父亲,不虔诚的天主教徒……
另一方面,他又对这里的人们怀有深深的同情。
“整个爱尔兰都在下雪……雪花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落到所有的生者和死者身上。”
这是本书最后一句话,乔伊斯希望大雪能洗去都柏林的丑陋和污秽,为这里的人们奏一首凄美的安魂曲。
整本书,小编感受到的是乔伊斯对故乡深沉的爱,并为之深深动容了。
乔伊斯最富盛名的是他极强的洞察力,短短15个小故事,刻画出了一个微缩的都柏林社会。
这篇《都柏林人》,一定程度上,也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
05《伊斯坦布尔》
奥尔罕·帕慕克
豆瓣评分:8.4 (8034人评价)
这本书的情绪,最像小编对故乡的情绪——温情的。
对帕慕克来说,它们是伊斯坦布尔“加拉塔桥上的一群垂钓者”、“街头市场怯生生讲价的美丽蒙面女子”;
是“贴满脏破海报的墙壁”、“阶梯破败的天桥”;
这些记忆碎片,也勾起了小编的浮想联翩。
你会发现,对故乡的回忆,有时候绝对谈不上美,但却真实又亲切,牵肠挂肚。
书中那隐约的“再也回不去了”的愁绪——帕慕克称之为“呼愁”。
然而“呼愁”绝不是消极的,相反,人们应该自豪地拥抱它。正因为它的存在,故乡才得以成为故乡。
人的故乡,有时候并不是某个特定的地方,而是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一旦被唤起,你就回到了你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