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于2017年1月22日在北京逝世。腊月二十九是冯先生95岁的生日,可惜,先生没有等到。
小编现在还记得1个月前,先生收到刚刚出版的《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时激动不已的神情。这是冯先生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唯一一部口述自传。摘录该书部分内容,纪念冯其庸先生。先生音容宛在,风骨长存。
冯其庸,1924年生,江苏无锡人,教授,知名学者,红学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1996年离休。
曾荣获文化部“中华艺文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终身成就奖。主要著述,除以《红楼梦》研究著称于世,尚涉历史、国学、文学艺术、考古、文物鉴定收藏等诸多领域。其文章、专著、诗词、评批、文献加工整理,以及书信、收藏、绘画、摄影等,均收入三十五卷本《瓜饭楼丛稿》和十五卷本《瓜饭楼外集》。
冯老给了我一个为什么在正定建荣国府的理由。
——习近平《我的文学情缘》
山水画 冯其庸先生于2007年作
自 序
我一生受过不少磨难,小时是经常挨饿。日本侵华期间,我从日本鬼子的刺刀尖下躲了过来。三十岁我到了北京,我常常受到当时极左运动的批判。反右运动时,我被学校内定为第三名右派,幸得中央领导来听我的发言,称赞了我,才幸免于难。“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在人民大学第一个受批斗,我熬过了这场噩梦似的十年浩劫。1975年,我被借调到文化部,主持《红楼梦》的校订工作,我的命运开始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我的许多著作,都是在1975年之后写成的。
我曾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查实了玄奘取经回归入境的明铁盖山口和经公主堡到达塔什库尔干石头城的瓦罕古道。之后我又穿越米兰、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查实了玄奘自于阗回归长安的最后路段。
我还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时间,查证了项羽不死于乌江的历史真相。我的学术道路,是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发掘的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才作定论。
我的这部口述自传,简略而扼要地叙述了我九十多年来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和我自己开辟的学术道路。2015年2月,我被国务院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愧受之余,希望我的治学经历和著述,能对文史研究领域,稍有裨益;而这本小书,也对想要了解我的人有些用处。
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2015年10月15日
后 记
这部口述自传,是从2012年8月8日开始的,至今已前后经历四年。延搁的原因,是因为我不断生病,有时一病就是几个月,这样就把这件事延误下来了。
原先开始口述时,只是说为了馆藏,供读者查阅,要录像、录音,没有说要转成文字出书。后来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又把录音转成文字了,我事先并不知道。但是口述录音与文字表述的区别是很大的,何况我的口述几次中断,前后也有脱节和重复,加上我是南方人,语言上也容易出差错,所以文字的加工费了很大功夫。
还有这部口述自传,主要是叙述我个人的经历,没有涉及学术界、文化界、艺术界的许多朋友,更没有涉及海外的友人,真正只是叙述我个人几十年来坎坷的经历。
这部口述自传又经过了我五次的增删和修改,现在终于定稿了。但现在的定稿,大量是我修改和增补的文字,所以已经不是纯口语化的记录了。我所以同意出书,只是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本书的图版,全是高海英挑选制作的。
整个录像、录音和转成文字,是田苗和宋本蓉等几位国家图书馆记忆中心的同志做的,文字的转化和整理主要是宋本蓉做的,我做了删节和文字的修改、增补。
谢谢他们几位的辛劳和耐心,使这部书终于能面世。
2015年7月8日冯其庸九十又三于瓜饭楼
附冯其庸先生的5本书:
1.《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全景式记录九十四年风雨历程,一个中国学者上下求索的学术人生。一部意味深长的口述历史。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历时三年访问整理,录音后转换成文。
冯其庸先生五次修改、最终定稿,并附加大量彩色、黑白图片。
执教人民大学,没有大一国文教材,亲自研发《历代文选》;
与郭沫若结缘《再生缘》,共研红楼梦中事;
主持《红楼梦》校订,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阶段;
“红学’’建设,殚精竭虑,文章专著,硕果累累,成就“红学”领军人物;
十赴新疆,三上帕米尔高原,穿越罗布泊、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 入玉门关,查实玄奘取经东归之路,填补重大历史空白;
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提出“大国学”新概念;
交游甚广,结交文学家、戏曲艺术家、书画艺术家、文博专家、工艺大师, 故事鲜为人知。
2.《论红楼梦思想》:本书是著名文史学家冯其庸先生的红学名著
先生把《红楼梦》的思想和作者曹雪芹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来进行探讨。其中深入研究了从明代后期至清代乾隆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研究了这一历史变革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等情况,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外部世界的沟通的状况,最终提出《红楼梦》的思想是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民主思想。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解梦集》为底本,增补若干篇目而成。
3.《论庚辰本》(增补本):凝聚先生近三十年对《红楼梦》早期版本研究的重要观点
作者经过考证提出,《红楼梦》庚辰本是据己卯本抄的,庚辰本是曹雪芹身前最后、最完整、最接近原稿的一个本子。本次再版单行本,以冯其庸《瓜饭楼丛稿·漱石集》为底本,增补多篇相关文章而成。其中凝聚了冯其庸近三十年对《红楼梦》早期版本研究的重要观点,也提出了值得探索的问题和方向,对庚辰本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4.《中国艺术百科辞典》:一部综合性艺术类工具书。由冯其庸先生主编,编纂历时十年,编辑加工历时五年,全方位展示中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艺术发展脉络。
辞典正文部分约有五百万字,收词约两万五千条,图片约三千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卷、书法卷、雕塑卷、音乐卷、舞蹈卷、工艺美术卷、服饰卷、建筑园林卷、家具卷、杂技卷、戏曲卷、曲艺卷、摄影卷、话剧卷、电影卷、电视卷等十六卷。各卷内容分四大部分:名词术语、作品、著述、人物。
辞典释义科学可靠,知识丰富,系统性较强,既可供读者查阅,又有一定的可读性。正文前有汉语拼音索引和正文细目,正文后有笔画索引,较之一般百科类工具书在查阅方面更方便。
5.《瓜饭集》: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童年生活回忆,游历考察散记以及对师友的眷念。
冯其庸先生小时家穷,常常吃不上饭,便以瓜代饭。冯先生一直喜欢南瓜,旅行所到之处,如果遇到南瓜,他常常流连不已。在他的书桌上,常年摆放着南瓜,读书间歇,抬头就能看到。他的书斋号为“瓜饭楼”,为的就是纪念“以瓜当饭”的岁月。
我家老屋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面积不大,倒有个名字,叫“和尚园”。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南瓜叶底下露出来,它就是我们一家秋天的粮食。
尽管我儿时的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但我的精神生活却觉得非常丰富。我因抗战开始,小学五年级就失学,在家种地。当时我有个同伴,与我年纪一样大,小名叫“阿桐”。我们自己摸索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读书。起先我们读《三国》、《水浒》一类的书,后来像《唐诗三百首》、《古诗源》这类的书也读,而且我们还一起讨论,不懂的句子还一起揣摩,特别是唐诗。我们还一起背诵,连《古诗源》上的一些诗也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