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怨》(电影截图)
“中国恐怖小说思路广,笔仙碟仙也就不说了,现在又来了筷仙,接下来是不是还有勺仙刀叉汤盆仙,最后再整到一起,弄个餐桌总动员?”
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决定了恐怖小说的内容,它如同一面镜子,在恐怖的幻影背后,清晰地照出某个特定人群的真实面貌。
“南周知道”(nz_zhidao)为你送上中(xia)日(niao)美(ni)恐怖小说书单,胆小鬼慎点!
有人说,“生活好了,恐怖就来了”。
《美国通俗小说史》中提到人类最原始的两种需求:渴望安宁、有秩序、不恐怖、可预期;但也期待焦虑、混乱、紧张和神秘。“没有敌人反到迷茫、有时最痛苦反倒最幸福。”
人生来矛盾,安逸时厌烦,但追求新奇刺激又必然带来危险。恰好,阅读恐怖小说能缓解这种矛盾,满足了一部分人舒缓压力的需求,而洛夫克拉夫特所说的“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恐惧”也得以释放。
当然,在社会学家眼里,人们对恐怖的追求也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影射。美国“恐怖小说之王”斯蒂芬·金说,“作为人类,我们害怕混沌,害怕局外人……在每种生活里,你都会有不得不去处理一些无法解释东西的时刻……因此无论谈论鬼魂、吸血鬼或在街区生活的纳粹战犯,我们仍然在谈论同一件事——即非常事物对日常生活的入侵以及我们如何面对。”
当夜深人静之际,你爱看恐怖小说吗?为的是起鸡皮疙瘩的“酸爽”还是勾起你内心害怕触碰的东西?恐怖小说的魅力何在?
恐怖小说(horror fiction),《英汉辞海》定义为“专写极暴烈残忍的或离奇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或事件的,或有这种特点的,有意引起惊惧或恐怖感的作品。”维基百科则指出:“评论家将恐怖小说大致分为‘哥德小说’以及‘现代恐怖’两种”。
简单来讲,恐怖小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英国流行的哥特小说,带有“神秘、悬念和恐怖”的显著标签。到了十九世纪,哥特小说开始分化,其中通俗作家把哥特小说的悬疑精髓带入现代恐怖小说中。布拉姆·斯托克的《德拉库拉》被公认是第一部恐怖小说(后来拍成了电影《惊情四百年》),而文学大师爱伦·坡(如短篇小说《红色死亡假面》《黑猫》)被认为是现代恐怖小说的真正开端。二十世纪70年代,斯蒂芬·金把几百万册销量的恐怖小说带入日常生活,而今天,美国甚至有了专门的“恐怖小说家协会”。
虽然恐怖小说在西方已有近两百年历史,但在中国文学史,“子不语怪力乱神”,并没有恐怖小说这一概念,与之有联系的也仅仅是我国传统的志怪小说了。
据考究,《易经》是中国最早以文字形式记录下的鬼故事。“见豕负涂,载鬼一车……遇雨吉(出自《易经·睽上九》)。”意思是说,如果你看到一只满身是泥的猪拉了一车鬼,那么你出门遇上下雨就是大吉。
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恐怖小说仍在发展,如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里的《怪神篇》。而明初瞿佑的《剪灯新话》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早期恐怖小说的经典。随着爱伦·坡、史蒂芬·金、铃木光司等东西方恐怖大师作品的引进,中国恐怖小说愈发流行。
到了2005、2006年,中国恐怖小说开始活跃,一批作家和作品涌现,蔡骏、鬼古女、周德东、燕垒生、《脸》、《地狱的第19层》、《门》、《死者的眼睛》等。而互联网的普及也让天下霸唱、大袖遮天、七根胡等在各大小说阅读网站如天涯“莲蓬鬼话”、起点中文、“红袖添香”迅速走红。
当然,不同国家、地域和民族的社会文化差异决定了恐怖小说的内容,它如同一面镜子,在恐怖的幻影背后,清晰地照出某个特定人群的真实面貌,那么,隐藏在中日美恐怖小说背后的到底是什么?
无“恐”不入的美国恐怖小说
《一号书迷》
作者: [美]斯蒂芬·金
畅销书作家保罗·谢尔顿遇到了他的一号书迷——安妮·威尔克斯,安妮不仅是一位疯狂的读者,也是保罗的护士,照顾车祸后的他。但保罗更是她的猎物,被她囚禁在她孤立的房子里。安妮为使保罗写出为她一个人而写的最棒的小说,拿出了很多鞭策他的方法,如针、斧子。若不奏效,她还可以更残忍……
网友@小戴评价:“小说从一开始到最后,都让人神经紧绷。故事节奏好,气氛紧张、情节血腥、令人作呕的虐待方式、以及那种重获新生后时刻伴随的恐惧。如果想做变态,看这本书很重要。”
《死光》
作者: [美]斯蒂芬·金
在德里这个小镇上,不断地发生着恐怖的事。孩子的失踪、惨死、爆炸、屠杀……悲剧以27年为周期轮回着,而没人能对此做些什么。直到1958年,结巴比尔的弟弟卷入了这黑暗的秘密被“它”杀死,比尔发誓要把这怪物消灭,他的朋友们也发誓团结在一起,去杀“它”。
网友@Miss Salt评价:“恐惧像一只大手紧紧攫住脖子,只能短促地尝试轻浅的呼吸,终于明白了在读老金的小说时为什么会有人心脏病发作。肾上腺素像狂飙不止,冷汗和故作平静的镇定表情只浮于表面,这本书让人边阅读边直面属于自我的恐惧。读它有时会流泪,但更多的是会获取不知从何而来、无限量的来源于自身的珍贵勇气。”
美国的恐怖小说,主题由吸血鬼、僵尸、人狼到外星人、异形、大白鲨甚至“怪”人、“病”人,脑洞之大,让人惊讶。美国的恐怖小说一般可分为超自然和社会两种类型,其在题材、叙述、技巧、逻辑, 甚至思想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
“怨念”满溢的日本恐怖小说
《午夜凶铃》系列
作者: [日]铃木光司
四名少年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离奇死亡,死者面部都呈惊恐状——是什么造成这起死亡事件?记者浅川开始了调查:一盘神秘的录像带、一句死亡的诅咒、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寸寸接近,死亡却步步紧逼。铃声过后,恐怖在城市里蔓延。
网友@门徒评价:“铃木几乎从来不对恐怖事物进行具体描写,仅用氛围的营造就给人以极度恐怖的感觉。如果说第一部是多偏向于直指人心的恐怖,那么第二部他试图用一种科幻视角去解读贞子的秘密。从雌雄同体的现象开始,到天花病毒的探秘,最后有理有据的DNA密码解读,实在难以想象这是一部冠以‘恐怖小说巅峰’的作品。”
《首无·作祟之物》
作者: [日] 三津田信三
“婚舍集会”是奥多摩的秘守家代代相传的仪式,刚满23岁的长男长寿郎,必须从三位新娘候选人中挑选出一位。然而仪式进行中,其中一位候选人却惨遭杀害,且尸体的头部也不见踪影。凶手会是从现场消失的长寿郎吗?之后,又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没有头的牺牲者……这一切,难道是古老传说中的恶灵淡首大人在作祟?还是长寿郎十年前掉入井中死亡的双胞胎妹妹强烈的怨念所致呢?
网友@霏而无生评价:“开篇的童谣先声夺人,想想阿婆和横沟正史的童谣小说,再想想本书的来历,不禁噤若寒蝉。这个基调伴随着阅读,一路延续。但故事中最震撼并令人毛骨悚然的,并不是怨灵妖怪的传说,也不是凶手的狠毒凉薄,而是那些所谓的当地望族对门第与面子的盲目看重。”
在日本自古以来的神怪观中,“多神”和“怨灵”是两大特点。本土宗教“神道教”尊崇“八百万神”,民间“一个米粒上就有七个神灵”,加上佛教,日本的神灵快数不过来。而“怨灵”,即那些生前受到残酷的对待、抱着怨恨死去的灵魂,现代日本出名的恐怖小说几乎都是以“怨灵”为恐怖载体。
与美国恐怖小说往往有个确定的敌人不同,日本恐怖小说如同一颗洋葱,一层层剥开,会看到关于怨灵的故事,可能是被不忠丈夫杀死的妻子、忤逆主人被杀的女仆,未婚先孕遭遗弃的女性或者是战争死去的武将。因此,日本恐怖小说的主题,是抑压在心底的愤懑和不安的情绪,不是电视机爬出来的贞子,而是你身边最亲密的人——带来的怨恨与恐惧。
“酥麻”刺激的中国恐怖小说
《门》
作者:[中]周德东
人的一生要出入无数的门,但你不可能把所有的门都打开,有一扇门你是不敢碰的。这本小说就是要拉开最后这扇门。当这扇门被打开后,所有人都被牵扯进来了,这个迷宫中,布满了太多的歧途和死路。城市、高楼、普通的人,一切都变的不正常起来,城市背后隐藏着吞噬灵魂的机器,貌似平常的人是一个危险的狂犬病人。推开这扇门成了恶梦的开始。
网友@秋洛评价:“前期的氛围营造、情节设计的确还可以,但扯了那么多恐怖的情节,到最后硬是塞给高科技或者伪科学,逻辑又很生硬,比如“门”最后结尾就甩给了梦还有特殊人体。如果把他的小说拟化成人,就是那种长相不咋地还要涂一脸白粉再用毁图秀秀的女生。”
《猫眼》
作者:[中]蔡骏
一切从雨儿随男友童年搬进童家老宅说起。老宅每一扇房门上都反装着猫眼,还有一只白猫如幽灵般出没。某日清晨,鲜血从天花板的缝隙间滴到床上,雨儿发现童年赫然躺在楼上房间的地板上,他却未曾受伤。然而,童年醒来性情大变,怪癖如白猫般无法摆脱……
网友@cheer chow评价, “平淡的情节,前80%的篇幅连童年梦游症状都没揭发。说白了,整本书的精华就是一个梦游患儿以为自己是连环杀人案凶手,不堪重负,跳楼身亡。哪晓得,背后更有一个变态杀手,梦游患儿只是一个替死鬼。当上述的情节只占了本书20%时,只有叹息一声。”
对比之下,中国的恐怖小说,叙事温和淡然,缺乏感官刺激,来源于底层百姓的想象与信仰。但实际上,中国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恐怖小说,恐怖小说燃起的星星之火,难以燎原,沉没于大海之中。
难怪也有网友吐槽,“中国恐怖小说思路广,笔仙碟仙也就不说了,现在又来了筷仙,接下来是不是还有勺仙刀叉汤盆仙,最后再整到一起,弄个餐桌总动员?”
认真地想了下,最后还不如推荐《聊斋志异》。《画皮》、《聂小倩》的情节曲折多变,《尸变》、《喷水》、《蝎客》属于纯粹的感官恐怖,《叶生》、《窦氏》则称得上心灵恐怖的华章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