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聊斋志异》里有一个书痴的故事。说一个读书人,因为爱书成痴,从书中得到了千钟粟、黄金屋和颜如玉,又同样因为割舍不下的这份痴迷,失去了这一切。
读书是知识的获取也是一份风雅的乐趣,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书的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一口枯井。
但是爱书成了痴,到底会让你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下面这些关于读书人的故事,也许更给你一个答案。
《偷书贼》
(澳) 苏萨克 著
孙张静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年7月
1939年的德国,9岁的小女孩莉赛尔和弟弟被迫送往慕尼黑远郊的寄养家庭。6岁的弟弟不幸死在了路途中。在冷清的葬礼后,莉赛尔意外得到她的第一本书《掘墓人手册》。这将是14本给她带来无限安慰的书之一。她是个孤苦的孩子,父亲被打上了共产主义者的烙印,被纳粹带走了;母亲随后也失踪了。在弹奏手风琴的养父的帮助下,她学会了阅读。尽管生活艰苦,她却发现了一个比食物更难以抗拒的东西——书。她忍不住开始偷书。
莉赛尔,这个被死神称为“偷书贼”的可怜女孩,在战乱的德国努力地生存着,并不可思议地帮助了周围同样承受苦难的人们。最后,偷书贼写了一本《偷书贼》——自己的故事,她在书中最后写道:
“我讨厌文字,我也喜爱文字。我希望我发挥了文字的力量。”
《在德黑兰读洛丽塔》
(美)纳菲西 著
朱孟勋 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年8月
1995年秋,伊朗学者阿扎尔·纳菲西辞去教职,她挑选了七名学生,邀请她们和自己坚持一场秘密的读书会。每周一次,她们读纳博科夫,读菲茨杰拉德,读亨利·詹姆斯,读简·奥斯汀。
对这些作品中人物与命运的讨论让她和她的学生们越发领悟到自由与自我的意义。她和她的学生们秘密而坚定地反抗着,在政府强制要求女性戴面纱着黑袍的时候,私下悄悄地化妆、涂指甲油,她们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期盼着美好的未来。面纱和黑袍之下,藏的却是她们五彩缤纷的梦。而阅读,则是她们作为个体的最后也是最不能放弃的坚持抗争、追求自由的方式。
纳菲西以清新而富有诗意的笔调,记录这些德黑兰的年轻女性如何阅读这些被伊朗政府列为禁书的西方文学名作。她们个体的生命历程亦证明:隐秘的阅读所带来的“微小的开口”,通往的却是极大的自由。
《爱书狂贼》
艾莉森·胡佛·芭雷特 著
赖盈满 译
出版社: 远流
2011-1-1
基奇是近年来最恶名昭彰的偷书贼,偷遍全美国的珍本书店,总值高达10万美元。然而他偷书不为牟利,而是因为对书的炽烈狂爱,为了满足他心目中有品味、有知识、温文优雅的自我形象。
受害的书商莫不咬牙切齿,自封为「偷书贼侦探」的珍本书商桑德斯,想当然无法容忍这样的恶劣行径,于是在书商之间建立绵密的通讯网络,立志逮到这个偷书大盗。
书中也深入报导珍本书市场的现况,探讨「收藏」这件事的心理状态,并追溯不同时代知名偷书贼的精彩故事,全书洋溢着世世代代爱书人不灭的热情与疯狂。
《文雅的疯狂》
[美] 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著
陈焱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
本书讲述了2500年来,100多位藏书雅痞,对书籍这一个世间最文雅精贵前赴后继的执意追逐,惊心动魄的珍本拍卖,叹为观止的奇闻怪谈,缠绵隽永的书情人事……书中到处都是形形色色、奇奇怪怪,却又万般吸引人的书痴狂人,且一个赛过一个。激情与沧桑同行,文雅与疯狂共舞,只因人类对书籍永恒的爱恋。
《华氏451》
(美)雷·布拉德伯里 著
于而彦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10
故事主人公盖伊·蒙泰戈是一名消防队员,不过他的工作是焚烧违禁书籍。他已经当了十年的消防队员,并且从来没有过自己所从事工作的乐趣:在午夜奔跑,看着书一页一页地烧成灰烬……这一切都是快乐的,他从未曾过,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17岁的女孩,通过女孩,他又认识了其他人,他们都有惊人的记忆力,看完就把书烧掉,然后把内容记在心里。他们“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像是跑完了一段长路,经过漫长的寻觅,见过美好的事物被焚毁,如今已垂垂老矣,聚在一起等待曲终人散,灯干油尽。他们并不肯定自己脑中所记载的一切,能使未来每一个日出发出更纯净的光辉,他们对此并无把握。但他们确知,那些书储存在他们平静的眼眸之后,完好无缺地等待着将来某一天,那些手指干净或肮脏的读者再来翻动。”
《六便士之家——迷失在书镇》
(美)科林斯 著
黄宜思,张立新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1
《六便士之家:迷失在书镇》讲述了保罗·科林斯和家人放弃了旧金山的都市生活来到英国威尔士乡下,住进一一个以图书闻名的小镇——瓦伊河畔的干草镇。这个镇人口不过一千五百,却有四十家书店,大部分经营旧书。这里享有图书故土的美誉,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书迷。《六便士之家》邀请我们进入这个书痴们的圣地,作者用真挚又带有几分调侃的口气展现了书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全书文笔幽默,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书的痴迷,对没落中的旧书业的叹惋。
《查令十字街84号》
[美] 海莲·汉芙 著
陈建铭 译
译林出版社
2016-5
记录了纽约女作家海莲和一家伦敦旧书店的书商弗兰克之间的书缘情缘。双方二十年间始终未曾谋面,相隔万里,深厚情意却能莫逆于心。无论是平淡生活中的讨书买书论书,还是书信中所蕴藏的难以言明的情感,都给人以强烈的温暖和信任。这本书既表现了海莲对书的激情之爱,也反映了她对弗兰克的精神之爱。海莲的执著、风趣、体贴、率真,跳跃于一封封书信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经历。来往的书信被海莲汇集成此书,被译成数十种文字流传。
现在世间已无查令十字街84号的旧书店,但英国文学,古本图书,伦敦巷陌,书中的这些话题仍不断激起后来者的思念和共鸣。广播、舞台和银幕也钟情于这本爱书人的掌上明珠,每年都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到伦敦查令十字街朝圣,渐渐地,《查令十字街84号》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