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书,值得老师爱一辈子(特级教师闫学心中的经典书单)
每一个教师成长的路上,总是离不开阅读。
特级教师闫学说,阅读就像呼吸一样简单,一样必不可少。她的成长之路,就是阅读路。
今天,推荐书小编带您揭秘,闫学老师阅读路上那些多次震动过她,让她爱一辈子的书单吧!
我曾经读过的那些经典
木心曾说过:“一本书如果能三次震动我,我就爱他一辈子。”
回想这些年的阅读之路,能三次震动我的书何其多,让我爱一辈子的书何其多。这些曾多次震动过我而让我爱一辈子的书,在我的阅读书单中就是经典,是属于我的经典。他们是我生命的伴侣,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于不同的时间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他们彼此也会有一些争执,但最后都达成了奇妙的和解;虽然他们本身有很多不同的特质,但无一例外地都渐渐成为我身体和心灵的一部分,让我长成了今天的模样。那么,他们是谁呢?
他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得承认,我依然爱读爱情小说,没有爱情小说陪伴的夜晚总是缺少了一些温馨的底色。这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史诗,是马尔克斯“发自内心的创作”。他写尽了爱情的全部:隐秘、欢愉、羞愧、动荡……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中,爱的河流充满曲折,布满支脉,却始终流向唯一的方向。他不再魔幻,真实而又悲怆,残忍而又仁慈。能够把全部真相描摹出来,只因他是马尔克斯。
这是一部让我读完后整夜失眠的作品。岁月能够沉淀下来的东西,固然值得珍惜,而那些被过滤了的东西,正如出现在男主人公阿里萨生命中的女人们,又何尝不曾闪耀在阿里萨的生命里,为他带来欢愉,带来永恒的刹那之感?而且,我们又怎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像阿里萨?在我看来,横跨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已不再是爱情,阿里萨也许早已经爱上了自己的爱情。虽然我是那么喜爱这部小说,却不太喜欢小说最后的结尾,至于原因,等你看完了也许你就能感同身受了。
他是伊塔洛·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
为什么要推荐这本书?可用卡尔维诺本人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简单的理由:“经典读了总比不读好。”卡尔维诺自己创作经典,还教人怎样见识经典。最令人难忘的是卡尔维诺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再也没有人比卡尔维诺更懂得经典的意义。他几乎穷尽了人们从经典作品中可能获取的所有东西。
多少人曾经试想过经典的“第15个定义”,但无论你用何等精炼、神妙的词汇,也不论你使用的是何种语系,你都会发现,你想给经典下的定义早已经被卡尔维诺说过了,概括了,你呈现的只不过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表达方式而已。
他的14个关于经典的定义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可资评判的标准,让我们面对一本书的时候可以找到它是否值得阅读的理由,而这几乎成为我这些年阅读方面的一把衡量标尺。就这样,卡尔维诺远远地站在了高处。也许他站得太高,以致在他猝然离世前连诺奖也没有看到他。而他的作品,包括他关于经典的14个定义,也成为经典了。
他是木心讲述、陈丹青记录的《文学回忆录》
阅读这本书就是在上文学课,但又比在任何文学课上听到的东西更加生动,更具个性。你不得不惊叹于木心先生的阅读视野,你会不由得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要论读书,你还差得远呢。他给你讲述古今中外文学史,不仅呈现了明晰的线索,还有丰沛的情感融入其中。
假如你不知道应该读些什么书,可以参考木心的讲述;假如你需要得到一些阅读的指点,也可以参考木心的讲述。后来,我去乌镇,木心先生晚年居住的故乡,在一片桨声灯影之中,在阵阵人声水声的喧哗之中,我想象着木心先生曾经坐在岸边的一条檐廊下,不知他是否会记起在纽约讲述文学史的岁月。
他是杜拉斯的《情人》
是从这样一个故事开始阅读杜拉斯的:
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这场景仿佛是一声惊雷,引我走进了杜拉斯的世界。
这场景出自杜拉斯的小说《情人》。最初读杜拉斯就是读她的《情人》,而读她的《情人》又是受电影《情人》的影响。电影中有一个镜头令我难忘:轮船行驶在茫茫的大洋上,海面上一片漆黑,在主甲板的大厅里,有人演奏肖邦的圆舞曲。此时此刻,女孩终于哭了,从投向大海的乐声中,她终于发现并确认了她的爱情,也终于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她的情人。后来,我在读小说《情人》时读到了这个场景。从此,我爱上了杜拉斯。
他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如果到一个孤岛,可以选一本书,我会带《瓦尔登湖》。
我发现面对这样一个命题,我们选择的书其实就是自己的一种人生期许,一种渴望理解和到达的世间永恒。对我来说,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这么一个地方。这是一本充满智慧与宁静的书,这里有富有哲思与恬淡的心灵,有清新、澄澈的自然之源。四季的更替,景致的变换,素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构成了现代都市人心中无限向往的理想之国。它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来处与去处,以便在浮躁的世界中找寻心灵的宁静。也许,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瓦尔登湖,但要想抵达它,绝非是任何一个人轻易就能办到的事,现代社会尤其如此。梭罗说“人类正在静静地走向死亡”,这是他置身于瓦尔登湖时对人世的观望,在今天看来尤其具有警示意义。
他是泰戈尔《新月集》
这是一本可以读一辈子的诗集。我极爱郑振铎的译本。这些年,它一直是我的枕边书。我曾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那些美丽的诗句,那是一束捧在手里的白茉莉,让我们想到童年美好的岁月,想到那些最初的、纯净得没有任何杂质的情愫。
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内,我认为泰戈尔的《新月集》是一部现代儿童诗歌的巅峰之作。当我第一次读到泰戈尔的《新月集》时,我就想,如果没读过泰戈尔,对爱诗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不该有的损失。我曾带领孩子们阅读泰戈尔,甚至在公开课上执教过泰戈尔,我想让孩子们看看真正的诗是什么样的,真正经典的作品是什么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教学中给学生阅读泰戈尔一些好的指点,那就不要指点,就只让他们读一读吧。
他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
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教师,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答案。令人惊讶的是,在20世纪中叶的乌克兰,在那所条件并不优越的乡村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与他的教师团队,已经把教育做到了那样的高度,以至于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工作者看来,那几乎就是一个教育的童话。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纷纷来到帕夫雷什中学,他们都想亲眼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工作过33年的学校,都想亲眼看一看这个“取之不尽、永不枯竭的教育智慧的源泉”。
作为一个教师,我希望有机会也能够亲眼看看这所演绎过童话般教育故事的学校,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和他领导下的那个了不起的教师团队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感受一下他们曾经呼吸过的空气;我更想看看那些绿色的山峦,紫色的云霞,当年它们都曾经映入一双透射着无限悲悯与慈爱的深邃的眼睛里……因为在我的心里,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他们撑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他们做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好教育。
他是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用作者圣·埃克絮佩里的话来说,是写给“还是孩子时”的那个大人看的文学作品。整部作品氤氲着淡淡的忧郁,丝丝的哀愁,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引人回味的哲理和令人感动的诗意。无论你是否喜爱童话,无论你是否早已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也不必计较你从事何种职业,在这个星球的哪一个角落生活,我都建议你,读一读这本薄薄的小书——《小王子》。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书中那个酒鬼的故事。酒鬼为自己总是喝酒而感到羞愧,他想到了忘记羞愧的办法,那就是在喝酒中忘记喝酒的羞愧。于是,他的面前永远摆着一堆空酒瓶和一堆装得满满的酒瓶。其实,酒鬼的痛苦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痛苦。我们的痛苦就在于,感受到了痛苦却无法从痛苦的根源中解脱,而这个痛苦的根源,无非是形形色色的欲望。不能战胜欲望,就注定在痛苦中沉沦。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参透酒鬼的故事。也许我们的孩子和小王子一样无法理解——这篇童话原本是写给“还是孩子时”的大人看的书,但我愿意给他们讲述这个故事,也许终有一天,他们能够明白。只是不知那些读过这个故事的大人们,他们的心是否已经归于平静?
他还是纪伯伦的《先知》和《沙与沫》,还是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还是凡高的《亲爱的提奥》,还是高尔泰的《寻找家园》,还是鲁迅的《朝花夕拾》……我经常想念他们,就像想念川端康成笔下的伊豆的舞女,想念彼得·梅尔笔下的普罗旺斯——那也是凡高笔下的普罗旺斯,于是渴望在梦中看一眼那田野,那杏树,那大片的薰衣草和葡萄园,还有那些永远不守时的可爱的人们。
来源:好老师 文章整理自《给教师的阅读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