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8月24日,上海国际文学周最后一场文学对谈:一个人的阅读书单和写作在思南公馆思南文学之家举行,墨尔本作家格兰特·考德威尔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宏图和大家分享了他们的阅读书单与对写作的看法。
格兰特·考德威尔的阅读书单
格兰特·考德威尔生于上世纪40年代,他说自己是在高中的最后一年才开始对文学产生兴趣,大学读的是经济系,从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成为真正的作家,在大学时才开始真正写作,那时对他影响比较深的作家有弗朗茨·卡夫卡、海明威、塞万提斯、契诃夫、果戈里,约翰·列侬也是对他影响很大的诗作者。金斯堡的《嚎叫》、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加缪的《局外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白痴》等都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格兰特·考德威尔说自己也很喜欢中国古典文学,老子、庄子的书他都读,特别是《道德经》,他读过很多种英译本。
王宏图的阅读书单
对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王宏图来说,上小学时除了鲁迅的著作以及四大名著外没有什么书可读,“文革”结束后才有机会系统读书,受家庭影响,读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诗歌,比如《楚辞》《古诗十九首》,很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尤其是《锦瑟》《无题诗》,宋词也是他喜欢的,明清戏曲《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很是令他着迷。古典小说中最喜欢《金瓶梅》。进入大学接触西方文学后,阅读范围得到了突破,对他影响最深的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歌德的《浮士德》,其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写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给了他很多文学上的启迪。此外,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他喜欢的作品。他同时坦言,影响自己创作情绪的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浮士德博士》《死于威尼斯》《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等作品都至今难忘,作品所展示的对美的渴求,对死亡的思索,都有一种特别的情调在里面,会让人深深回味。
王宏图特别强调读原著的重要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在读卡夫卡的《变形记》时,读中译本时就喜欢不起来,读了德语原版后,他深深体会到了作品中蕴藏的压抑力量,完全改变了对卡夫卡的印象,
关于写作与阅读
王宏图说在写作过程中模仿并不是不可取的,因为一个人的阅读经验会直接反映到他的写作上,会或多或少从前辈那里汲取一点东西,模仿一方面是学习的过程,但同时也会促成更新。
王宏图自己写作中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具体描写手法就深受法国作家莫里亚克的影响。格兰特·考德威尔也赞同写作过程中的模仿,他就告诉自己的学生:模仿某位大师的作品,其实是汲取他们当中的很多元素,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问及会不会给学生推荐必读书目时,王宏图回答说不会,因为单一的书单会扼杀想象力,对某人来说适合的,对其他人而言也许不适合。而且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喜好,如果规定必须读某一本,另外的风格就会被排除掉,关键不是读了什么书,而是通过读书把内在的创造能量激发出来。格兰特·考德威尔也强调读书不要盲目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