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顶尖刊物本周荐书
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Capitalism: Money, Morals and Markets
《资本主义:金钱、道德以及市场》
John Plender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荐语:
从占领华尔街行动到教皇保罗的批评,资本主义正遭受来自多方面的不满和质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John Plender与金融市场打交道数十年,在这本新近出版的著作中,他为资本主义进行辩护。
John Plender不否认资本主义作为一套经济理念和制度安排是有缺陷的,比如加剧了贫富差距扩大,但通过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化改革,可以看到这套体系其实是提高了人类的福祉,南韩和北韩的制度差异也证明自由市场经济的生命力。
John Plender尝试重新为“资本主义”正名,他认为诡计多端的金融玩家某种程度上把这套规则玩坏了,唯有类似爱迪生这样的改变世界的企业家才是“资本主义”体系最有价值的产物。
亚马逊畅销榜
AMAZON BEST-SELLING
The Science of Likability
《一门关于喜欢的科学》
Patrick King
(美国作家、电视导演)
荐语:
本书在亚马逊评分为4.7(5分满分),评价相当高。在这本书(全名为“The Science of Likability: Charm, Wit, Humor, and the 16 Studies That Show You How To Master Them”),作者Patrick King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你怎么样提升个人魅力指数,让周围的人喜欢你。
此书颇受英文世界的读者喜爱。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的书柜上也放着这本书,这是本书推广时的一大亮点。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
《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
荐语:
英国才子作家推出新作《新闻的骚动》,用一本书来专门谈论新闻,对德波顿来说是第一回。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无处不在,它塑造我们的认知,改变大众对周遭的态度。在这个躁动的年代,如何以冷静理智的姿态面对新闻的骚动,对一个人的心智成长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这本书中,德波顿提出他对新闻的重新理解,比如新闻没必要保持中立性,“新闻要通过陈述技巧来抓取大众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从而调动民意,以引领社会变革与改良”。
对于每天要打开N次新闻APP的现代人来说,《新闻的骚动》为我们提供了重新反思新闻的机会。
《金拱向东:麦当劳在东亚》
詹姆斯·华生
(哈佛大学人类学教授)
荐语:
这是一本人类学家的观察笔记,也是商业实践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经典案例分析。
20年前,在美国人类学家组织下,五个东亚人类学家考察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韩国、日本这五个地区的“麦当劳”产业,敏锐剖析麦当劳作为全球化企业的代表如何与独特的本土文化融合。20年后,这部著作终被译成中文,书中的“问题意识”远未过时。
麦当劳开遍全球各地,它的目标是“尽可能成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无论从学习商业经营策略,还是感受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这本书都颇具可观之处。
晶报深港书评
《流动的大都会:黎辛斯基的城市规划再思考》
黎辛斯基
(美国建筑学家)
荐语:
台北市产业发展局局长林崇杰评价这本书时说:“本书作者纵越了美国数个世纪的都市规画与城市发展,为我们开启了一窥美国城市发展的堂奥,同时也提醒了处身当代的我们,对于每一个城市发展决策之”所以何从”应所反省,对于每一城市行动之“可能何往”应所慎酌。
眼下,中国城市化在大规模推进,但城市规划理念并未同步跟上。城市的发展关乎每个市民的生活质量。以他国为鉴,借助黎辛斯基的思考我们或许对城市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新京报·书评周刊
《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的青年亚文化》
斯图亚特·霍尔
(英国文化研究专家)
荐语:
该书详细考察了战后英国出现的广泛的青年亚文化现象(从泰迪男孩、摩登族到光头党),讨论了青年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映和应对文化变革的。
当代中国青年文化已经无可疑义地闯入了公共视野。是90后和00后们捧红了郭敬明和《小时代》,他们影响乃至主导互联网文化的流变。 读懂当下的中国青年,理解他们独特的文化口味,成为当下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20世纪70年代,英国社会也曾经遭遇类似挑战,以英国青年反观当下中国青年,或能为观察者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