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我的“偏执”书单,我的“真爱”书单
上周六,刚刚经历“王林风波”的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自己的公号“吴晓波频道”里贴出一篇《有一种爱叫“真不爱”》的专栏文章,感慨在这个“态度”愈发重要的世界上,硬币有两面,一面叫“真爱”,另一面叫“真不爱”。为此,他也开出了一份自己的“真爱”书单和“真不爱”书单。他说这样的书单有点“偏执”,但是无妨,因为“偏执”亦是一种态度。
自述:在我的阅读生涯中,我会偏爱那些比较“偏执”的作品。蔡元培曾经在评价胡适时说,真正的大家,是在一个看上去已经形成惯性的河流里,能改变水的流向的人。在我所在的行业里,像凯文·凯利、乔布斯这样的开创性人物,都是有偏执型人格的。
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领域是否成功的标志,不在于有多少人喜欢你,而在于你是不是一个不能够被绕开谈论的人,是否能够为一个问题打开一扇新窗口。财经领域很窄小,但我也希望我的写作能够达到这样的格局。
■ “真爱”书单
《文学回忆录》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1月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推荐理由:木心这个人的文学评论风格很尖锐,很好玩,很有个性。他对浪漫主义的判断、对中国在世界文学思想史上地位的判断、对中西方宗教的理解,我认为比较“偏执”,我蛮喜欢这些“偏执”的思想,他没有由来、直接判断,有一种很感性的东方式的表达方式,文学本身就应该是特别鲜明的东西。
《货币崛起》 尼尔·弗格森
中信出版社 2012年7月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情况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描述了货币的历史——在这本书里,我们随货币进行了一次穿越时间的旅行。从欧洲大陆流通的古罗马银币,到成为第一批银行家的意大利高利贷者;从五千年前流通的泥版“货币”,到今天银行外汇显示屏上闪烁的数字,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金融常常是背后的推手。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什么能在滑铁卢战役中大赚一笔?文艺复兴的深层推动力是什么?中国和美国如何开始成为共同体?每个历史故事背后都有一条金融线索。透过弗格森的专业视角,许多为人熟知的历史事件被赋予新的意义,而金融的发展进程则构成一切历史背后最为本质的故事背景。
推荐理由:今年财经领域没什么好书,也许大家都会推荐那本很火的《从0到1》,但这肯定是一本在两年后就会被忘却的书。现在财经书的问题是,都是快餐,很有营养,但这种营养不可持续。财经领域变化太快,读者看到的都是河流中的某一段,但是长久的大师还没有出现。但弗格森的这本老书《货币崛起》非常有见地。弗格森是一个出色的商业史作家,他是学历史出身的,文字却很年轻。他是极少数能横跨学术界、金融界和媒体的专家之一,他会从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商业,又善于利用数据,这一切使得他的商业写作很迷人。
■ “真不爱”书单
郭沫若《女神》
理由:我喜欢早年写《青铜时代》和研究甲骨文的郭沫若,人不怎么样,但才华是有的。谈起上世纪30年代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绕不开。但我非常不喜欢写诗歌的他,《女神》这样的诗歌非常不成熟。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理由:我喜欢沈从文年轻时候的作品,比如《湘行散记》和《边城》,但是非常不喜欢沈从文四十岁以后的那些散文和杂文,还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样的文字,我觉得那已经是烂掉的文字了。
北岛《城门开》
理由:《城门开》以后的北岛,也没法看了。与此相似的还有季羡林在晚年的一系列作品。人老了以后唠唠叨叨,会反复讲一句话,生怕读者不明白他的苦心,而那种年轻时候的义无反顾消失殆尽,作品也就变得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