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闭幕,侯孝贤凭武侠片《刺客聂隐娘》摘得最佳导演奖,同时,他也成为华语导演继王家卫和杨德昌之后夺此奖项第三人。贾樟柯的《山河故人》黯然归国,不过输给侯孝贤他也不伤心,因为侯孝贤正是贾樟柯的启蒙导演之一,听贾导说过很多次,一次在长沙的演讲,看到旁边有个萝莉在记笔记时,将贾导说对他影响很大的侯孝贤作品《风柜来的人》写成了《风归来的人》。下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侯孝贤列出的这份书单.
NO.1:《从文自传》
沈从文/著
据《沈从文的后半生》的作者张新颖介绍:“侯孝贤1982年的时候拍了《风柜来的人》,在这之前他已经拍了三部电影。但是杨德昌这些从美国回来的朋友告诉他,拍电影要有一个自觉的观念和方法。这个阶段的侯孝贤特别烦恼:本来我觉得我很会拍电影,可是现在我不会拍了。”
这时,朱天文给了侯孝贤一本书:《从文自传》。“它对侯孝贤的改变可大了,他读了《从文自传》之后知道怎么拍电影了。一个人可以承受那么苦难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太阳下面,还可以看到温暖,看到人性的美好,人的胸怀还可以亮一点,由此建立了侯孝贤拍电影的自觉。”张新颖说,“所以,后来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已经明显可以看到《从文自传》的影子。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侯孝贤在多次访谈里一遍一遍地提沈从文,这是使他受益终身的东西,比简单的影响重要得多。”
侯孝贤自己说:“沈从文的书以前在台湾算禁书。我看了他的自传之后,感觉他的视角很有趣。他虽然描绘的是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成长,但他是以一种非常冷静、远距离的角度在观看。”
过了若干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旁听生贾樟柯看了《风柜来的人》,也对他产生很大的冲击。张新颖讲道:“贾樟柯意识到,几个小青年乱七八糟的事可以变成电影,可以变成创作。他通过侯孝贤来认识沈从文,再去读沈从文的书。所以,从贾樟柯早期的电影《小武》、《站台》、《三峡好人》,也可以看到沈从文的影子。”
NO.2:《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
卡尔维诺/著
这是侯孝贤与朱天文在接受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白睿文(Michael Berry)访谈时谈到的一本书。侯孝贤提及本书,并说:“早年我读了很多武侠小说。通常我喜欢的作者我就会上上下下把他的作品全部找出来看。后来发现金庸是集大成也是最好的。我也看很多其他的类型小说,像是老的言情小说,一路下来。不过有足够力量能够深刻地抓住我的不多。除了刚刚谈到的沈从文,还有汪曾祺的一些短篇小说也很感动我。除了中文的小说,我也读了很多欧洲和日本的作品。因为每个国家的地理、社会和政治环境都不一样,每个伟大作家都有自己的特殊视角。现在我觉得欧洲的文学作品很令人惊讶。”
NO.3:《朱天文电影小说集》或《最好的时光》
朱天文/著
朱天文是侯孝贤的御用编剧,《朱天文电影小说集》这本书从《小毕的故事》开始,包括《风柜来的人》、《安安的假期》、《最想念的季节》、《童年往事》、《尼罗河女儿》。不过这本书现在应该买不着了,是台湾远流版的。
2006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了朱天文的《最好的时光:侯孝贤电影记录》,这本书更全面,几乎收录了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NO.4:《红气球的旅行:侯孝贤电影记录补遗》
朱天文/著
这是朱天文继《最好的时光》之后,重新编的一本书。作者自述:三年前,山东编了一厚本侯孝贤电影记录《最好的时光》,集电影小说、电影剧本、谈论电影的诸多文章(散佚各处不知他怎么搜集的),当时,台湾还没有这样一本集大成。
去年年初,台湾印刻出版社整理出版文集共九册,电影部分,我就依样画葫芦照抄他的创制,编了繁体字版的《最好的时光》。这回第一次,倒是简体版先有,然后繁体版跟进。这之后跟进的,好惭愧因此努力翻找抽屉毕竟也翻出一些古物,加上此间又拍了一部新片《红气球的旅行》,遂当做是对创制版的一个补充。
现在,本着天职(服务读者)行事的编辑,好像不这样做就对不起本分而非做不可的,看了台湾的补充版,便再出一书,就是这本《续编》。
新补充之物,见于第三部分“关于电影”。
一部分谈剧照,另一部分是评论文章或者访谈。
NO.5:若干台版书
这些书都不好买,时间久了,而且没有大陆版。估计去台湾的旧书店可以找到一些。
《侯孝贤的电影:恋恋风尘——剧本及一部电影的开始到完成》,朱天文、吴念真,台北:远流,1992。《悲情城市》,吴念真、朱天文,台北:远流,1989。《好男好女:侯孝贤拍片笔记分场、分镜剧本》,台北:麦田,1995。《戏恋人生:侯孝贤电影研究》,林文淇、沈晓茵、李振亚编,台北:麦田,2000。《极上之梦:海上花电影全记录》,侯孝贤、朱天文、蔡正泰,台北:远流,1998。《戏梦人生:侯孝贤电影分镜剧本》,侯孝贤、吴念真、朱天文,台北:麦田,1993。《戏梦人生:李天禄回忆录》,曾郁雯编著、李天禄口述、侯孝贤策划,台北:远流,1991。《E世代电影男女双人雅座:走入〈千禧曼波〉的台北不夜城》,黄婷,台北:角川书店,2002。《千禧曼波电影笔记》,黄婷著、蔡正泰摄影,台北:麦田,2001。《千禧曼波:电影原著中英文剧本》,朱天文,台北:麦田,2001。《悲情前后》,万万,侯孝贤,收录于罗艺军编的《华语电影十导演》,页378—415,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P.S:2001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悲情城市》一书。)NO.6:特别推荐《太平广记》
这本书太厚了,《刺客聂隐娘》就是收录在这本书里。
朱天文说:从我认识侯孝贤的时候他就总是在谈武侠小说,特别和他的童年以及“帮派文化”有关。那是因为他小时候就特别受到“侠义”这个观念的影响,或是我们常说的“义气”。如果我们要拍一部武侠电影,侯孝贤一定会从侠义的角度来拍。不过聂隐娘这个女刺客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她跟我们熟悉的传统武侠小说的角色都不一样。她的故事并不那么环绕着忠诚或是侠义的概念,她其实是很现代的一个女性。
而谈及为什么拍武侠片时要选择唐人传奇的这一篇,侯孝贤说:“我觉得唐朝人其实更前卫,不为传统所限,可以逃脱儒家的道德规范。视野其实更大更具现代感。”“我拍愈多电影,这个概念变得愈边缘化。这种边缘化,其中一个意义就是我得以保留一种纯然的侠的角色,如果你留在‘中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台湾经过剧烈的改变,今天的主流全都是关于权力和利益。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有兴趣刻画边缘人的角色。这也是我会想改编《聂隐娘》的根本原因,它和传统的武侠、游侠小说多有不同。小说中蕴含道家思想,每当主角试图逃脱传统习惯规范时也就关涉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