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书小编整理过的书单有很多,有些书单还很大,常常让我们感到不知所措,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今天推荐书小编为大家找来了豆瓣网友文泽尔的一篇文章,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值得自己读的好书。
广义上讲,没有哪本书是不值得读的,就算是高中政治书,也多少有些可读之处,哪怕一本空白纸册,翻过之后也会在经验上有些收获:“阅读空白纸册”这件事本身,即为一种特别体验,回忆起来别有生趣。
判断某本书是否值得读,无非是希望它能够符合自己的预期。经常遇到朋友咨询某本书是否值得读的情况,久而久之,对于“推荐书籍”这一工作也有了一些经验。总结起来,对于“是否可读”的判断,常常归结于如下几个(可自测)问题:
1、这本书是否符合我迄今为止的阅读偏好?是否在我的“甜区”内?
一个习惯读欧美冷硬推理的读者,陡然尝试一本日系本格推理,倘使事前不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估计是难以下咽的。如果希望在自己的“甜区”内读一本没读过的书,就直接选自己熟悉的类别和熟悉的作者,虽然可能缺少惊喜,但至少不会出错,“撕书之憾”大约是很难遇到的。如果想要尝试新的类别或作者,稳妥的方法,是找自己的同好,或者相熟的荐书师推荐——经常沟通、交流的书友之间,一般都对对方阅读的口味、喜好了如指掌,请他们推荐,通常不会有错。
书评往往也是甄选、鉴别某书是否适合自己的一种途径。但如今报纸、网络上的书评,有不少是出版方或作者邀请撰写的,虽然不一定是“软文”,但主观的成分太重,而且书评人有时会碍于交情,专挑书籍的“长处”做文章,对诸如文笔欠佳、背景陌生等问题避而不谈,按书评索骥,往往会失望。
2、这本书的试读部分吸引我么?读过试读之后,是否有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欲望?
现在无论是在书店买书,还是在亚马逊、京东等网站购买实体或电子书,均可在购买之前,阅读图书的前几页内容,即所谓“试读”部分。众所周知,书的起首部分往往是作者或编著者最苦心孤诣、倾尽全力完成的部分。一本书在成书之前,开头往往都几易其稿,以达到令最初几页十分吸引人的目的。诚然,不排除读书有渐入佳境的情况(对一些纯文学书籍、社科研究类书籍或短篇作品集而言,尤其如此),但大部分书如果连开头都读不下去,后面往往也不必读了:世上好书千千万万,没有必要耐着性子读下去。这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各花入各眼——别人眼里的绝世好书,并不见得适合自己。目前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开头不能叫绝,果断弃书就好。
3、读完闭卷,闭目回想一下书中内容,是否觉得整个自己其中的某一部分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可以读”的书很多,许多书不过为了消磨时间而存在,尽管读的时候爽快无比,读完之后却一点内容都不记得。这就像是看电视上的综艺娱乐节目,可以放松心情,却很难增长见识,节目结束,夜深人静之后,很可能还会有荒废光阴的愧疚感。一本真正值得读的书,不止读过之后心里大呼过瘾,过一段时间再去回忆,书中内容还能历历在目——换句话说,这本书真正成为了你记忆(灵魂)的一部分,当之无愧是本值得读的好书。
前两个问题无非是用既往经验来降低沉没成本。关键是后三个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对你而言,都是肯定的,那么,请读下去。就算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书至少也值得消磨时光——确定时间需要消耗,你就没有损失。
回到最开始的提法:即使是一本空白纸册,如果它能够让你津津有味地翻完,时隔数月甚至数年之后,还能回忆起当初读这本空白纸册的一小段时光,并认为自己在读它之前、之后有所不同,那么,这本空白纸册也是值得读的。归根结底,也是取自己的价值判断方法,去判断一本具体的书。
补充:
很多人提到的“读经典”,理由方面,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中已提到不少,此处不再赘述。不过,即使理由充分,却也不必勉强自己去读,如果在某个年龄、某种经验状态下实在不感兴趣、读不下去,还偏要一字三顿地读完,则事倍功半,徒耗光阴,读完也未必真理解。读书,到底是件讲求缘分、悟性的事:脚力积累未到,却硬要勇攀高峰,最终还是得重来一次,或者甚至胆怯,连再碰一次的勇气都没了——岂止得不偿失,简直是愚蠢了。
以下推荐书目为推荐书小编摘自读书影评文艺范儿。
附:推荐书目《瓦尔登湖》
躁的时候看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你想改变世界又觉得内心少了个稳定的支撑的时候看
《源泉》
你想创业的时候看
《月亮与六便士》
你不知道该选梦想、还是现实的时候看
《GEB-哥德尔·埃舍尔·巴赫》
你觉得自己智商实在是高得看其它书总是boring boring的时候看 / 失眠的时候看
《银河系漫游指南》
提一个好问题往往比好好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 / 你想知道什么是发散思维的时候看
《只是孩子》
当你累觉不爱的时候看
《失控》
至少让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