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欣频 日期:2014-02-21 08:16:28
发掘创意灵感的源头,把好奇心变成财富,这才是全世界稳赚不赔的投资。
在本书中,创意天后李欣频跟大家分享二十几年来影响她创意观点最深远的11个国家,这11个国家让叛逆的她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创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凡的独特之处!
作者简介:
李欣频
台湾政大广告系毕业、政大广告研究所硕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并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修习半年。曾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长达四年。曾任大陆旅游卫视频道《创意生活:土耳其、台湾》特约外景主持人。
有著作家诗人的孤僻性格+灵修者洞察深处的眼睛+旅行者停不下来的身体+广告人的纤细敏感与美学癖+知识布道家想要世界更好的狂热+教育者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曾任诚品书店特约文案、宏碁数字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
已经旅行包括东西北欧、希腊、东北非、迪拜、印度、南美(秘鲁、墨西哥)、南极等地45国。
李欣频作品:《诚品副作用》《广告拜物教》《秘密副作用》《爱情觉醒地图》《创意天龙八部(八本)》《马历连梦录》等。
目录:
前言通过创意之旅,我找到与这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第一站意大利从嘉年华到双年展,从面具到艺术博览会
第二站德国以数字艺术,为脑进行最大规模的扩充手术
第三站奥地利反思人生蓝图,我在这里找到未来
第四站荷兰这里是鲜活的创意之城,创意人必来充电
第七站北欧四国更高明的视野,艺术就在彼岸
第五站西班牙做梦的高迪,造云的古根海姆,狂想的达利,爱涂鸦的米罗
第六站希腊到处都是海很好逃,到处都是岛很难找
第八站迪拜极致的想象力,把世界都搬进来
附录李欣频的二三事
李欣频的生命旅行书。40岁以后的她为自己设定工作一年,旅游一年;如此确定后半生,至少有一半是不浪费的。22岁入广告界,25岁已成名,封号:文案女王。她没让自己给高收入的工作绑架,28岁起足迹踏遍寺庙、教堂、墓园、沙漠、极光。她先投资旅行,出了书,版税赚回来。嫉妒李欣频!
——台湾著名作家、媒体人陈文茜
前言通过创意之旅,我找到与这世界相处的新方式!
我在之前几本创意书中提过,我以前是一个非常叛逆且愤世嫉俗的人,非常不适应学校以及现实世界中的考核标准、官僚流程、框架规范……我常在想,如果我不是广告创意人、不是大学的创意课老师、不是爱旅行的作家,我现在极有可能是个混黑帮的破坏分子,这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版本。
每个人刚出生时个性不同(仔细观察每一个婴儿就知道差别),并且同一类型的个性会因自己运用与面对的方式不同而有迥异的结局,就像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Day)里的情节,同一套人生剧本因不同的过法而有天壤之别。我在一连串的旅行中转向再转向,从北半球转到南半球,从北极转到南极,从忧郁无助的人生永夜转向阳光普照的明亮永昼—如果生命是一条滔滔向前的大河,那么我要在这个每天24小时的时间流中,尽可能地安排各式各样的浏览与停驻点,因为我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所以我会大幅度地扩充生命的幅员,每一趟创意之旅就是新的生命支流的汇入与延展,我的流域越广,我生命的弹性与可能性就变得越宽阔无际,等我完全分不出哪些是源头的水、哪些是汇流进来的水时,我就能与浩瀚无边的大海合而为一,我似乎耗费体力远行已久,但我最终将回到丰沛不竭的源头。
回顾20岁到42岁这段人生最精华的22年,我花最多的心力、时间在旅行上,在游历44国之中有几趟最启发我创意的旅行,至今仍影响我非常深远,等于帮我做了非常彻底的“创意脑与创意人格”的质变手术,让平凡的制式单调的我,瞬间下载了更新码,之后就焕然一新—我至今没看到过一个常旅行的笨蛋,我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把“呆滞版”的自己玩活了。
我在《旅行创意学》一书中提到:“旅行千万不要沦为走马观花,因为每一次出远门旅行都非常不容易,所以最好能参加专家导览的‘主题之旅’,例如:我参加过建筑师带团的‘北欧+西班牙建筑之旅’,艺术家导览的‘德国文件展+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奥地利、德国、荷兰三国数字艺术之旅’、‘奥地利布雷根茨艺术节’,大学中文系教授导览的‘日本京都赏樱之旅’,佛教艺术专家带团的‘印度菩提伽耶圣地之旅’,藏传佛教专家组织的中国西藏之旅,玛雅文明专家陪同的‘墨西哥金字塔之旅’,声疗师带团的‘日本屋久岛灵性之旅’、‘美国雪士达山灵性之旅’,金字塔考古学家导览的‘波斯尼亚万年金字塔之旅’……只要是我有兴趣的主题,都会列为优先参加的旅行,除了可以跟着导览者通过旅行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有专业的观察角度外,同团者多为志同道合的人,所以一趟旅行下来就可以一下子交到二三十位好朋友。想想看,如果在人生最精华的20年参加过好些主题之旅,例如:建筑之旅、文学之旅、圣地之旅、修行之旅、古迹之旅、艺术之旅、设计之旅、美食之旅、品酒之旅、海底之旅、音乐之旅、摄影之旅、观星之旅……只要认真地把自己虚拟进专业导游的体内去看世界,那么几趟旅行回来,就多了好几项‘半专业’身份:建筑爱好者、文学鉴赏家、心灵修行者、古迹古物历史学家、艺术学者、设计师、美食家、酒或音乐鉴赏家、海底生物专家、摄影师、天文学家……于是我就可以通过旅行‘繁衍’出不同的身份与视角,数十年下来,我的感知与观点就变得非常丰富,绝对有助于我瞬间开辟出广大的人生流域!”
所以我要借着这本书跟大家分享这22年来影响我创意观点最深远的11个国家,这11个国家让叛逆的我找到了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新方式:异国的空间、无法描述的颜色、未曾谋面的形状、空气里的温度、一连串意外的惊喜……这些是让我由微至巨变化的起源,我希望通过图文的纪实描述,作为各位日后要去“边旅行、边蜕变、边找生命新出口”的参考。
创意不是一种职业,而是能在平凡中看到不凡的独特之处;旅行也不是远行,而是即使在家乡,仍能如第一次到访的游客般充满好奇与新鲜感。创意之旅的重点就在于你用怎样的眼光看到怎样的新世界,与你去了哪里、去了多远、去了多少国家完全无关。希望大家一打开这本书,就启动了非常精彩非常有收获的心灵想象之旅,让这些图文在你的灵魂里释放一些不安定的自由,让你连起床方式都不一样,不知不觉地改变了一点身体、一点口味、一点习惯、一点口头禅、一点视线与动线……祝大家旅途愉快!
第一站意大利从嘉年华到双年展,从面具到艺术博览会
威尼斯嘉年华——让我大开眼界的华丽排场,每一张面具都是一个朝代故事!
我从20岁开始旅行,起初都是走马观花比较多,因为受限于当时任职广告公司的微薄薪资与有限假期。等我慢慢建立起自己广告文案专业的能见度,也逐一“光复”了我的自由与时间时,我终于可以不再以工作时间长短来计酬,开始以产出的作品价值来计价,于是就有了可以在任何一个国家定点旅行的时间与旅费。就在我可以开始随心所欲地旅行时,因为受到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大开眼戒》(EyesWideShut)中华丽面具盛宴的视觉刺激,又被电影《偶然与巧合》(ChanceorCoincidence)里女主角走在威尼斯街上的画面感染,所以就将威尼斯的嘉年华列为第一个深度旅行的目标。
在我过去的生活中,没有那种一眼望去缤纷多彩、目不暇接的视觉经验,所以在去威尼斯之前,我只在自己惯常的动线中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自动过滤掉不需要的画面细节,久了眼睛就呈现半麻木状态,对颜色与构图渐渐失去美学的敏锐度。这次特别安排在过年期间与好友在意大利自助旅行,光在威尼斯就待了快一星期,特别是为了嘉年华而停留,因为我很喜欢面具的意象,所以非常期待整个城市被面具占领的壮观排场。
为了尽可能用最多的时间看最多款式的面具,我通过旅行社订房时,特别交代他们一定要选择嘉年华的主场地—圣马可广场附近的旅馆。因为我们预算有限,所以旅行社很有创意地帮我们选了一家还没完工、还没正式开张的小旅馆。虽然只有附近旅馆一半的价钱,但问题在于:老板一个人兼前台接待兼服务员兼厨师兼清洁工。我们半夜下了飞机、搭了船抵达圣马可广场时,拿着地图沿路问了无数人,就是没人听说过这家旅馆,我只好打电话给老板,请他出来接我们,他居然说目前旅馆只有他一个人,要顾旅馆,所以没法离开,我们两个女生只好很可怜地拎着大行李自立自强:上阶梯、上桥,下阶梯、下桥,再上桥、下桥……几乎要把圣马可广场走遍了。在边打电话、边找路、边问人、边猜边凭直觉的情形下,我们折腾了快半小时才到旅馆—自助旅行果然是培养“创意体质”的最好的实战场,眼前的一切都是全新的,为了找出路,得把所有的创意触角就地张开来搜寻信息,建构下一秒钟的路径,自助旅行越多,人就会越来越灵活。
我们在还没上漆、吊灯都还没挂上的大厅里办完入住手续后,四处张望,看哪里有电梯—原来这趟旅行的惨剧才刚开始。老板说,这是老房子了,依法必须维持建筑原貌,所以不能装电梯,行李得自己扛上二楼……反正刚才已经在桥上桥下西西弗斯式地劳动锻炼了半小时,也不差再上一楼。我们边喘气上楼边问老板要到哪个楼层吃早餐,他说因为餐厅还没装修好,所以要我们醒来后打电话给他,他会做好早餐端进我们的房间里。也就是说,我们两个女生是这家旅馆“唯二”的住客,他一人专职服务我们24小时,就当他是我们的私人管家吧!
这旅馆真的是全新的,我们一进房,忙着撕掉贴在电灯开关上的胶膜、封住马桶的塑料套……感觉很新鲜,像是住进刚装潢好的新家,一边熟悉环境一边验收新屋,我们在这旅馆里处处留下了“首航体验”的指纹印—旅行会让人比住在家里有创意的另一个原因是:得重新找寻电源插头、找到新的进门路线、尝试窗子的打开方式、辨认水龙头的款式与冷热大小方向、记住前台电话号码与打回家的区号、调整时差与温湿度、找到电梯与吃早餐的地方……我就是这样把驽钝的自己练聪明的。
因为过度劳累与略受惊吓,所以一躺到床上连姿势都还没摆好,我就睡死了。第二天一大早就被窗外的嘈杂声吵醒,我睡眼惺忪地从窗台往高墙里的窄巷望下去,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已经开始身着奇装异服,往圣马可广场的方向聚集,这让我想起昨天半夜坐船时,每一站上来的人不是拎着骷髅头、拿着刀剑,就是面目狰狞的恐怖打扮,还有的穿着中世纪的蓬蓬裙,一个人把整条木凳都占满……我赶忙问同行的友人:“你看到那些奇怪的人了吗?”我只想确定自己是不是坐上了“幽灵船”——原来城市不必匆忙单调呆板无趣,当一个人不再受限于原来的身份,换张面具、换套服饰就可以变成截然不同的人。于是“快速变换身份”的意象就启发了我在《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这本书里写身份替换、虚拟附身。旅行就是把同一个自己放在不同的脸、身份、角色、个性、经纬度、居住容器里,看看自己会变成什么。
我们被吵醒后也睡不着了,等我们享用完老板送上来的早餐之后,就直奔圣马可广场。相对于全广场的盛装,我们的素颜显得特别突兀,于是我们坐下来,找个街头化妆师帮我们简单地画几条金粉线在脸上,临时的“黥面”让我们在这个标新立异的广场上有了新的归属感,原来在一个大家都“独创不凡”的地方,只要自己还维持原貌,就成了另一种“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