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小柯 日期:2014-02-26 19:36:46
这不是一本
普通的游记,不是劝你扔下生活背上背包出门看世界的心灵鸡汤。作者艾小柯经历独特,从中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到美国、澳大利亚留学旅居多年,她用一双孩子的眼睛观察异国的大千世界,探索异乡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气质。她曾长时间生活的两个城市——新奥尔良和旧金山,是独具特色的美国文化重镇;之后搬去澳大利亚,又对悉尼和墨尔本有深入的触碰。她不作走马观花式的猎奇记录,而是在认识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成长,在缓慢的日常生活中逐步摸索人与空间的关系,异乡与故乡之间的两难抉择。她在文字的丛林里寻根溯源,从异乡的角度反思流浪,寻找故乡。她提出了艰难的问题,并试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同时也毫不避讳求而不得的苦涩与困惑。这本书是艾小柯的心灵之旅,也是一场源自异乡而终于走向故乡的文化之旅。
作者简介:
艾小柯,女,
豆瓣“四大才女”之首,八万多人关注的著名作者。南开大学国际经济学学士,美国杜兰大学经济学博士,现旅居澳大利亚从事咨询业。在美国新奥尔良留学时遭遇卡特里娜飓风,逃难路上初次写作,从此再未停笔,曾为《电影世界》《读品》《读者(原创版)》等多家杂志供稿并撰写专栏。
目录:
序言
001借她的眼睛看远处的风景/黎戈
流浪者
橄榄树
诺拉之恋
情迷博物馆
夏之味
离开新奥尔良
海趣
金山旧梦
拾荒记
黑山土狼
纽约客
海鸥,海鸥序 言
001借她的眼睛看远处的风景/黎戈
流浪者
橄榄树
诺拉之恋
情迷博物馆
夏之味
离开新奥尔良
海 趣
金山旧梦
拾荒记
黑山土狼
纽约客
海鸥,海鸥
被时间遗忘的角落
小 镇
中国殖民地
行走在风城
奥林匹克行
从夏天到冬天
轮 渡
悉尼的鸟
十一月
恋恋青山
万水千山总是情
旅行的意义
帕斯的云
远行的明信片
我想要一匹马
温特沃斯瀑布/蓝山牙龈树/墨尔本的脸——银行/墨尔本的脸——阿土仔/墨尔本Fitzroy的街头涂鸦/花草阳台/挂满珠子的阳台/奥杜邦公园小径/狂欢节花车/狂欢节花车与人群/PointArena灯塔/海趣/晨雾中的恶魔岛/彩虹尽头/门多希诺镇/海的馈赠,时间的纹路/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悉尼的蓝花楹/帕斯的云
逛街记
乡 愁
城市速写
那么的孤独
北京,北京
望 乡
回家的路
后 记
小柯说自己很幸运,住过的城市都很有特色。而我们作为读者,也很幸运,借她的眼睛看见远处的风景。她不是过客式的游记,走马观花,也不是原住民的视而不见,审美疲劳,在她看来“新奥尔良是口齿不清的黑人老爹,一生苦难都刻进脸上纹路,却在前廊上笑眯眯地晒太阳、喝口老酒,听咿咿呀呀的爵士。旧金山是激进而多元的理想主义文艺青年,悉尼呢是位金发美女,蓝天白云一样漂亮,气质却流于肤浅,然而终归是简单可爱的,连物欲都给人以清洁感,墨尔本却是个孩子,变化着的,成长中的,像首短诗”。而她久居的新奥尔良,则写得尤为细致,四季物候,饮食,包括音乐,都描绘得丝丝入扣。
——知名作家、《私语书》作者黎戈作序推荐
《乡愁》
每一位离开故土的人在说起乡愁的时候大概总免不了要面对这样的问题:既然沉重的乡愁挥舍不去,漂泊的旅人为何仍踯躅不归?
是呀,归乡与远行,厮守故土与在路上,这可能是每一位旅人都要面对的终极选择吧。当离别的脚步声早已成为少时的记忆,当漂泊成为一种心灵状态,而白首归故里之时尚未到来之际,乡愁便成了将旅人与故土连接起来的细线,一头系着自己的根基与命脉,另一头拴着不肯停歇的双脚,穿过征尘,喧嚣,繁华,孤寂,彷徨,追逐,也许还有逃避与伤害,而这条细线本身,抖落不掉的,应该还包含着不可否认的尴尬。
是的,尴尬。
贺知章在写出《回乡偶书》之际离开家乡已经有五十余载,八十多的白头翁看着小孩子笑嘻嘻地问自己从哪里来,而身边景物依然“春风不改旧时波”,那种心情一定是又悲又喜。乡愁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离别之后依然能够圆满的回归记忆,故土的一切仍然以几乎静止的状态迎接游子的归返,对漂泊的旅人,这该是一种比较完满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终于走到了路的尽头,不论能否衣锦,不管青春的理想有没有实现,家乡的不变作为一生变数后的最后一站,已然奢侈之极,这个时刻没有尴尬。
尴尬在故土的改变中。
柴静的《看见》中有一篇《山西,山西》。她写小时候上学早起,“瓷青的天里透着淡粉”,写晚霞的变化,阵雨和云团,空气里的土腥味。然后就是污染,煤矿、煤渣、焦化厂,河污了,风渣了,水黑了。可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大城市发展,故乡也要发展,守着煤矿,你说不挖,那么些人,你养?时光不倒流,生态环境的大崩塌面前除了无能为力还是无能为力。柴静写了两次她不要再回山西,那调子是如此的忧伤。她字里行间都在怀念“远古的我的家乡”,而在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与乡村都以光速改头换面的时代,指望故乡依然以儿时记忆中的姿态原地等待是多么不现实。
其实完全无需山西临汾那样的极端例子,我用谷歌地球搜索我出生的那个北方城市,熟悉的大院和街道早已不再。以前早点买煎饼果子,傍晚买芝麻烧饼的店铺没了,巷子被拓宽成八条车道宽的大路,立交桥墩子是从前修鞋老头放小马扎的地方。即使回去,也再也不能像高中时那样在有星星和月亮的夜晚与让我心动的人一起走回巷口,高速的车流将会淹没人讲话的声音,明亮如昼的路灯会把怀旧的浪漫逼入死角。
人在异乡,时光流淌,故乡的脸也在改变。归去,寻得的也许只是别人故乡。
然而即使故土依旧,尴尬也会出现在旅途之上。
若是被迫离乡,尚可掬一捧故土系在身上,念叨着总要一天要回去的诗聊以自慰;可对于年轻轻轻便离开故乡去追梦的人们,故乡的回忆总伴随着这样或那样对旅居之地的不满:家乡的水更甜,家乡的人最亲,拖着疲惫的脚步和空空的行囊,故乡的云之召唤才格外动听。可在同时,走向他乡的脚步却并不停歇,我们一边唱着乡愁,一边将故乡远远的抛在满天沙尘后变成一个模糊的影子,越来越看不清。
旧金山日落区有家餐馆在华人中很是著名,叫“悬崖之屋”,坐落于普雷西迪(Presidio)公园的山脉之下,悬崖之上,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外就是壮阔的蓝色太平洋。据说早年来到旧金山的华人们很喜欢到这里聚餐,因为这是整个城市中距离中国最近的一点,浓浓的乡愁都化作一杯杯水酒,遥望着大洋彼岸看不见的故乡,动情之时还要洒下浑浊的泪水。思乡情浓,可故乡依旧定格在远方;而曾经的远方,渐渐成了下一代的故乡。
也许,每个离开故乡寻梦的旅人不肯明白承认的一点,大概便是故乡的贫瘠,贫瘠到不能让梦想开花结果,贫瘠到我们需要逃避逃脱逃离,于是,三毛才唱着永恒的《橄榄树》,将万水千山走遍: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对于离开家乡的旅人来说,究竟是故土太过贫瘠,抑或漂泊其实是一种状态,甚至是一种生活态度,总有新的梦在新的土地上孕育,而梦中的橄榄树长在永恒的远方?
很难说,这样漂泊的心灵状态究竟是好是坏。一辈子厮守于故土可能因为乏于变化而迂腐,甚至保守而顽固;而如同浮萍一样从一个目的地到下一个目的地,又可能因为距离坚实的土地太远而缺乏归属感,从而失去寻找的真正意义。乡愁,正是故土与落脚点之间的等待,在异乡扎根之前,乡愁是对故土不切实际的承诺;之后,乡愁变成了一种带有内疚感的遥远的思念,因为这年轻的承诺,终究是没能实现……
承诺的无法兑现才是乡愁之尴尬的根源。其实不管哪里的故乡都并不贫瘠,故乡的土地孕育了我们年轻的力量,让我们在远方生根发芽;故乡的气息为我们奠定了一生的气质之根本,我们从那里走向世界,感知未来,改变命运;故乡不亏欠任何一人,我们从故乡汲取了力量勇气和希望,离别之后,总是游子欠故乡一个交代,一份感激。而乡愁,便是这份无法兑现的交代与感激所羽化的惆怅,时不时提醒着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从而让我有力量去寻找我们将往何处去。
王鼎钧在《左心房漩涡》中说:“故乡是什么,所有的故乡都从异乡演变而来,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这样的感慨暗合了鲁迅在描述故乡与少年闰土之时所说的那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也许可以有很多的故乡,有的是童年梦想的发源地,有的抚慰青年的苦闷与迷惘,还有的历练着我们的品格与情操,或者让躁动的旅人安静的停留下来,成就下一辈人新的梦想与追寻。那么乡愁,便是人生这条路上的每一次回望,每次一深情的追忆与怀念,每一次遥远而疲惫的惆怅。乡愁的尴尬,正在于我们对每一个故乡没能贯穿始终的承诺,有的是浅表而短暂的遗憾,有的是深切而长久的愧疚。
可能旅人的心,总是从已知走向未知,从故乡走向远方。旅人的双腿,在生命结束之前仍是不知哪里才是最终的故乡。乡愁的尴尬可能正如乡愁本身一样,是连结两种爱情的中间状态——在父辈的羽翼下向往无限的自由,在自由的天地中怀念故乡的温暖与纯真。
每一代人,都这样唱着思乡的歌,回首凝望着故乡的云,继续在人生的路途上,缓缓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