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冈田武彦 日期:2015-01-23 15:17:00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全三册)
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写给大众的最全面、最丰富的王阳明通俗传记,也是最权威、最严谨的心学读本。“在现代日本,研究王阳明最深刻也最纯正的是冈田武彦。”(儒学大师杜维明语)
冈田先生68岁提笔写作《王阳明大传》,93岁完成,花费25年心血,全书煌煌八十余万字。在穷尽中日两国史料、研究成果和6次考察阳明遗迹的基础上,冈田先生张弛有度、夹叙夹议地详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书中,作者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史料互证,探讨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王阳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擅长从王阳明的诗文中探寻其真实内心,补充不为众人所熟知的细节,解开了有关王阳明生平和思想的诸多谜题,因而是全面了解王阳明传奇一生,轻松读懂阳明心学核心精髓的首选权威读本。
作者简介:
冈田武彦:国际阳明学大师,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研究宋明理学首屈一指的专家。对道家、禅学也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堪称当今世界学贯东西、横跨儒释道几个领域的哲学大师。在日本,常年为日本知名企业高管讲解《论语》;在中国,与儒学大师杜维明交好,被杜维明赞为“儒学祭酒”。曾与哲学大师张岱年对谈。
代表作《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江户期之儒学》《中国及中国人》《中国思想的理想及现实》等。
为研究阳明心学,冈田先生曾亲访中国八省区八十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又帮助募集善款,修复中国境内多处阳明墓、纪念碑亭、阳明故居端云楼、阳明中学等,为中国人重新重视、重新认识王阳明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对于推动当代王阳明热居功甚伟。
目录:
上卷
序章圣哲王阳明
第一章阳明降世
第二章阳明先祖
第三章不羁少年
第四章五溺时代
第五章圣学之道
第六章倡导圣学
第七章龙场悟道
第八章龙场教化
中卷
第九章“知行合一”说
第十章庐陵知县
第十一章京师讲学上卷
序章圣哲王阳明
第一章阳明降世
第二章阳明先祖
第三章不羁少年
第四章五溺时代
第五章圣学之道
第六章倡导圣学
第七章龙场悟道
第八章龙场教化
中卷
第九章“知行合一”说
第十章庐陵知县
第十一章京师讲学
第十二章滁州讲学
第十三章南京讲学
第十四章南赣戡乱
第十五章赣州时代
下卷
第十六章江西时代
第十七章阳明苦难
第十八章倡导“良知”说
第十九章晚年思想
第二十章思田靖乱
终章阳明临终
附录一王阳明的《拔本塞源论》
附录二阳明子孙
前言前言
1977年,福冈市的《Topics九州》杂志社向我约稿,委托我撰写有关王阳明生平的连载。王阳明是明朝大儒,在所有儒学大家中最推崇“真切体认”之学,再加上我当时也想向读者介绍一下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哲学思想,所以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很不幸的是,两年之后这家杂志停刊了,我的连载也被迫停止。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打算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向日本读者介绍王阳明真切体认的哲学思想。作为一名儒学家,王阳明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的困难——其一生简直可以用波澜壮阔一词来形容,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才总结出真切体认的哲学思想。
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精神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身上都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阳明思想的精髓,并以此约束自己的品行,那我将不胜荣幸。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在杂志停刊后我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撰写王阳明传记。
早在三十岁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体认之学”的重要性。当时我读了一些阳明学的著作和《明儒学案》,发现明末诸儒都是通过真切体认之学悟得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他们挺前言
1977年,福冈市的《Topics九州》杂志社向我约稿,委托我撰写有关王阳明生平的连载。王阳明是明朝大儒,在所有儒学大家中最推崇“真切体认”之学,再加上我当时也想向读者介绍一下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和哲学思想,所以就很爽快地答应了。但很不幸的是,两年之后这家杂志停刊了,我的连载也被迫停止。
其实在很早之前,我就打算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向日本读者介绍王阳明真切体认的哲学思想。作为一名儒学家,王阳明经历了别人未曾经历的困难——其一生简直可以用波澜壮阔一词来形容,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才总结出真切体认的哲学思想。
我希望读者能够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精神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身上都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阳明思想的精髓,并以此约束自己的品行,那我将不胜荣幸。也正是基于这一信念,在杂志停刊后我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撰写王阳明传记。
早在三十岁之前,我就已经意识到“体认之学”的重要性。当时我读了一些阳明学的著作和《明儒学案》,发现明末诸儒都是通过真切体认之学悟得深刻的哲学思想的。他们挺身赴国难的事迹以及严格约束自身行为的态度,都让我深受感动,甚至一度落泪。
我们这些研究东方哲学思想的人,如果不去了解先哲们的生涯,不去体验他们的经验,那么我们就无法深刻理解东方哲学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思想的特点,所做的学问也就无法变成“活学”。大约十年之后,这一研究方法更是在我心中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但让我感到痛苦的是,我发现通过普通的学术论文,很难将先哲们的思想充分表述出来。
“二战”之后,我原本打算总体介绍朱子的生涯和哲学思想,并且也写了一些东西,但是后来却专心致力于研究明末阳明学者和朱子学者等。五十岁时,因为劳累过度,不幸得病,恰在此时,恩师楠本正继先生仙逝,心中不胜悲痛。五十六岁时,大病终愈的我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之邀赴美任教。
在美授业期间,了解到欧美学者与日本学者在东方哲学思想研究方法上的异同,也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之特色,实乃我人生的一大幸事。
归国后不久,学生运动爆发,研究工作也被迫中断。从九州大学退休之后,随即来到一所私立大学任教。在此期间,经常出席海外的学术会议,繁忙至极。在诸事烦扰之下,终日萦绕心头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著述工作也变得难以进行。
从私立大学离任之后,虽想尽快完成《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著述,但周边状况一直不尽如人意,进度迟缓。在此期间,我联系浙江省社科院,和研究阳明思想的中国学者一起,多次踏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湖南、贵州、四川和福建等与王阳明有关的遗迹,这一行动对我进一步研究阳明思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八十三岁时,我对王阳明遗迹进行了第四次踏访调查。在1992年4至5月的四十多天的时间里,踏访了很多过去未曾涉足的遗迹遗址。王阳明病逝于江西青龙铺(今江西省大余县青龙镇)章江的扁舟之中。当我站在章江岸边,遥想王阳明当时的心境,一度哽咽。那种感动,终生难忘。
从中国回来后,继续《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创作,但受身边诸事干扰,进展依然缓慢。后来患上眼疾,读书执笔日趋不便,借助放大镜,坚持写完王阳明平定宸濠之乱,此后便难以为继了。“致良知”说代表了王阳明晚年最成熟的思想,而我却不能执笔撰写这一章节,实在是人生一大憾事。
在著述《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的过程中,太宰府市的森山文彦一直帮我打字,为该书的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将原先拟好的提纲交给他,请求他代笔。他非常了解我的心情,所以就爽快地答应了。
本书以《王文成公全书》为基本资料,同时也参考了东正堂1手抄本《阳明先生全书论考》等相关资料。在此必须向读者阐明,文中部分内容还引用了墨憨斋2的传记小说《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
可能有读者会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是传记小说,其中肯定会有虚构的成分,为什么还要引用呢?这是因为通过阅读这样的小说,读者可以更容易理解阳明思想的精髓。
阳明思想中最出彩的“体认”,其实是一种情感。西方哲学重理性,东方哲学重情感。如果我们把哲学思想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阳明的东方哲学就可以看作是对根的培养,而西方哲学则是对枝枝叶叶的探求。学问有本末之分,阳明哲学乃“培根之学”,西方哲学乃“枝叶探求之学”,何为本,何为末,各位读者要切记。
但是,综观现代哲学界,“培根之学”却一直被人忽视。我之所以要著述《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坚持向大家阐述阳明的“培根之学”,其中也包含了反省的意图。日本哲学重视感性和实践性,并且比较含蓄,所以很多日本人对日本哲学并不十分了解。因为扎根于日本民族性的日本哲学思想和阳明学存在很多共通点,所以比起朱子学,日本人更喜欢阳明学。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冈田武彦全集》的前三卷,此次《冈田武彦全集》能顺遂圆满付梓出版,承蒙日本心身修学协会会长村山实先生的不懈努力,以及明德出版社社长小林日出夫先生的大胆决断。在此,对两位先生以及热切期望《冈田武彦全集》出版的诸位,表示深切的谢意。
冈田武彦
2002年10月吉日于福冈
我有一个日本朋友冈田武彦,每周六早上都会开讲儒学,听讲的是上百名企业家。有一次他邀请我去讲《大学》,听众提问水平非常高,像谈论他们自己的传统经典一样。
——儒学大师杜维明
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冈田武彦关门弟子钱明
阳明学之精神融化于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之行事中,故欲深窥阳明学,必先详知阳明子之生平事迹也。
——阳明精舍舍长蒋庆我有一个日本朋友冈田武彦,每周六早上都会开讲儒学,听讲的是上百名企业家。有一次他邀请我去讲《大学》,听众提问水平非常高,像谈论他们自己的传统经典一样。
——儒学大师杜维明
现在呈现在中文世界读者面前的这部《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可以说是冈田先生晚年花费心血最多的著作,也是他组织和领导王阳明遗迹考察、践行阳明精神的心血结晶。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冈田武彦关门弟子钱明
阳明学之精神融化于王阳明一生波澜壮阔之行事中,故欲深窥阳明学,必先详知阳明子之生平事迹也。
——阳明精舍舍长蒋庆
一位世界级阳明学者写给大众的阳明心学普及读本。《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深入浅出地描述了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既通俗易懂,又直达精髓。
——浙江大学求是学者、哲学系主任董平教授
市面上很多写王阳明的书,绝大部分都是流于平面,缺少立体感。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是一个突破。本书着力于探讨人生经历和师友交往对王阳明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
——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光教授
王阳明是世界级大哲,冈田武彦先生是日本著名的现代哲人,两位都是儒家的典范。本书是名家写名家的难得佳作,很值得一读!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
“儒学祭酒”冈田武彦先生是学贯东西的一代宗师,是日本学界对阳明心学洞彻最深之人,也是国际儒学的权威。他继承宋明遗风,九十岁高龄还给小朋友讲解《论语》。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思想对我影响至深,是我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
——畅销书《明朝一哥王阳明》作者吕峥
艰辛的龙场生活
王阳明是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抵达龙场的。当时,他写了一首题为《兴隆卫书壁》(《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莺花夹道惊春老。”
由此可见,当他抵达龙场时,正是花开烂漫、燕语莺啼的好时节。但龙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是仅有土著山民居住的一个小村落,它与中原大地完全不同,是一块难以想象的蛮荒之地。
只要看一下地图就会发现,贵州远离京城,自古以来就被视作蛮夷之地,一直未曾受中国本土文化的熏陶,自明代开始才在当地设置行政区划。但幸运的是,自从王阳明来到此地,这片蛮夷之地慢慢开始接触中华文化。
贵州的中心是贵阳,而龙场只不过是贵阳西北的一个小村寨,这里条件恶劣,道路艰险,而且王阳明和当地居民语言不通。《阳明先生年谱》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情形:“龙场在贵州西北万山丛棘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也提到:“居无宫室,惟累土为窟,寝息其中而已。夷俗尊事蛊神,有中土人至,往往杀之以祀神,谓之祈福。”
王阳明初抵龙场,便披荆斩棘,搭建了一间茅草房。茅草房非常小,只有齐肩高,仅够宽慰旅途劳累。王阳明以原有的荆棘为篱笆,垫土为阶,台阶非常低矮,若有若无,以致让人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
茅草房到处都是缝隙,早晨的凉风会呼呼地吹进来。屋顶铺着茅草,漏雨是在所难免的,但幸好便于修缮。早晨,可以在茅草房中听到清澈的潺潺流水声;傍晚,当郁郁葱葱的森林变得一片淡黑时,又可以体味那无尽的森林之趣。
龙场的百姓依然过着“与鹿豕游33”的野蛮生活,他们相当淳朴,经常聚到王阳明身边,用全然不知所云的语言向他打招呼。渐渐地,王阳明与当地人产生了骨肉般的亲情。当地人每天都会送食物给王阳明,王阳明也会和他们一起饮酒,有时会喝到酩酊大醉。
关于这一时期的情况,《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的记载是这样的:“先生初至,夷人欲谋杀先生,卜之于神不吉。夜梦神人告曰:‘此中土圣贤也,汝辈当小心敬事听其教训。’一夕而同梦者数人,明旦转相告语。于是有中土往年亡命之徒能通夷语者,夷人央之通语于先生,日贡食物,亲近欢爱如骨肉。”
王阳明来到龙场之后,不禁想起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之世,于是写了一首题为《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的诗,末尾有“缅怀黄唐化,略称茅茨迹”之句。
太古时期,尧帝的宫殿非常简陋,台阶是泥土做的,且仅有三层,屋顶是用茅草铺的,连茅草的穗儿都没切除。虽然宫殿简陋,但尧帝的仁德却令天下百姓感服,他们遵守人伦道德,心平气和地生活。尧帝的仁德实在是太伟大了,就像太阳的光辉一样,人民日日沐浴其中,时间久了就会被同化,也就感受不到恩德的特殊存在了。正如《击壤歌》中所唱道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十八史略帝尧陶唐》)
尧帝的理想是“无为而治”,他是一位推行“无为而治”政治思想的伟大君主。
王阳明到龙场之后,感觉这里就如同黄帝和尧帝所处的太古时代的“理想乡”,因此即使他身处逆境,也能够随遇而安。王阳明能够拥有这样的心境,全凭他日常不懈的修行。
不久,王阳明发现了一处钟乳洞,于是便将自己的住处搬到洞中。这个钟乳洞大约能够容纳百人,初名“东洞”,后来王阳明效仿家乡的阳明洞,把它更名为“阳明小洞天”。其实,王阳明家乡的阳明洞,并不是一处洞窟,而龙场的阳明小洞天却是一个真真切切的洞窟。钟乳洞所处的位置较偏僻,荒凉不已,而王阳明却觉得这是因为钟乳洞不容他人,专等自己到来。王阳明搬入此洞后,乐其幽静,悠然自得。他将洞内平整之地打扫干净,安放好床具,修好灶台,堵上老鼠洞,还作诗三首,题为《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在第一首诗的末尾,王阳明写道:“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据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当时已经达到了《中庸》中提到的“素位”境界,即君子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地位来行事,而不要考虑其他不切实际的事情。
《中庸》中关于“素位”境界的原文是:“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根据《阳明先生行状》和《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的记载,当时跟随王阳明前往龙场的家仆共有三人,当王阳明决定搬进阳明小洞天时,他们都为能够找到这样的天然住处,无须再费力盖房子而欣喜。对此,王阳明在第二首诗中做了如下描述:
童仆自相语,洞居颇不恶。
人力免结构,天巧谢雕凿。
清泉傍厨下,翠雾还成幕。
我辈日嬉偃,主人自愉乐。
虽无棨戟荣,且远尘嚣聒。
但恐霜雪凝,云深衣絮薄。
由此可以看出,王阳明和家仆都夸赞这天然的住处,并为能够远离俗世而感到高兴。王阳明还为自己能够过上远古时代的生活而欣喜,他在第三首诗中写道:“上古处巢窟,杯饮皆污樽。冱极阳内伏,石穴多冬暄。”
接下来,王阳明又写道:“豹隐文始泽,龙蛰身乃存。”喻指这样的隐居生活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节,就像豹子隐藏起来,以防自己的毛皮花纹被雨雾损坏;龙蛰伏起来,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完好一样。
也许有人会觉得住在宏伟的宫殿里,身着轻柔裘皮的生活才算快乐,但王阳明却期许颜回那样的生活。孔子曾大力夸赞弟子颜回,称其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故王阳明又在第三首诗的末尾处写道:“邈矣箪瓢子,此心期与论。”
龙场生活的最大困难在于粮食不足,经常会出现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这使得身边的家仆开始抱怨起来。王阳明在《谪居粮绝请学于农将田南山永言寄怀》(《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的开篇写道:“谪居屡在陈,从者有愠见。”
古时,孔子带着一帮弟子来到陈国,结果断了粮食,众人饥饿难耐,后来有人病倒了,不能起身,不堪其苦的子路愤愤不平地对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对子路的告诫其实就是儒家一直坚守的“穷困之节”。
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孔子极其相似,但他觉得必须要确保粮食的充足,于是就向当地人学习种粮的方法。王阳明焚烧草木,开垦耕作土地,这样一来,谷物就有了剩余。王阳明用剩余的粮食接济穷人和寡妇,有时还会举办宴会,甚至用遗漏的稻穗喂小鸟。
书归正传,王阳明接着前面的诗句还写道:
山荒聊可田,钱镈还易办。
夷俗多火耕,仿习亦颇便。
及兹春未深,数亩犹足佃。
岂徒实口腹?且以理荒宴。
遗穗及鸟雀,贫寡发余羡。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此外,王阳明又延续上诗,做了一首题为《观稼》(《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的诗,诗中写道:
下田既宜稌,高田亦宜稷。
种蔬须土疏,种蓣须土湿。
寒多不实秀,暑多有螟螣。
去草不厌频,耘禾不厌密。
物理既可玩,化机还默识。
即是参赞功,毋为轻稼穑!
在《观稼》诗中,仿佛能够窥见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子。
王阳明在龙场时,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父亲。据《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记载,王阳明抵达龙场后不久,就收到了家书,这更勾起了他对家人的思念。他为自己不能尽孝而痛心疾首,于是写下了《采蕨》(《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一诗,其中写道:
游子望乡国,泪下心如摧。
浮云塞长空,颓阳不可回。
南归断舟楫,北望多风埃。
已矣供子职,勿更贻亲哀!
即使身处逆境,王阳明也依然保持着贤良忠贞之心。他自比“松竹”,喻指自己具有《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的清白气节。他还向朋友发誓,即使相距遥远,也要相互切磋学问。所以王阳明在《猗猗》(《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诗中写道:
猗猗涧边竹,青青岩畔松。
直干历冰雪,密叶留清风。
自期永相托,云壑无违踪。
如何两分植,憔悴叹西东。
人事多翻覆,有如道上蓬。
惟应岁寒意,随处还当同。
这一时期,王阳明还写过一首题为《南溟》(《王文成公全书》卷十九)的诗,表达了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他觉得现在的自己是戴罪之身,被贬谪到遥远偏僻之地,所以非常希望找到一位能够了解自己内心的好友,他想起了曾经和自己一起在京城倡导圣学的湛甘泉。王阳明把自己比为一只“哀哀求侣”的鸣鸟,“何时共栖息,永托云泉深”,这说明王阳明非常期待能和自己的好友一起复兴圣学。
王阳明有时会到小溪中戏水,溪水清澈见底,可以洗涤冠缨。当他看到澄清的溪水映出的白发,愕然不已,于是写下《溪水》一诗,其中有如下几句:“年华若流水,一去无回停。悠悠百年内,吾道终何成!”王阳明慨叹自己虚耗时光,结果仍一事无成。
通过上文所述的这几首诗可以看出,即使处境再艰难,王阳明也能够超然面对。然而,他身边的家仆却没有他这般贤良忠贞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所以很难达到王阳明这样的境界。家仆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这恶疫横行之地后,就先后病倒了,甚至还患上了抑郁症,于是王阳明便亲自给他们生火煮粥。为驱散他们的抑郁之情,王阳明还为他们诵唱诗歌,如果仍不奏效,他会唱起故乡的民谣,或者讲笑话,让大家忘掉疾病和夷地之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