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春月


作者:包柏漪   日期:2015-11-25 18:10:29



《春月》是著名华裔作家包柏漪的成名作,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
  《春月》也是翻译家吴世良呕心沥血的*后译作。她对这部作品的钟爱,或许是因为一种命运的相照,她的一生担得起这样的评语:
  “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这就是《春月》里的中国女性。为了完成《春月》这部优秀小说的翻译,吴世良耗尽了心血。在翻译到*后一章时,她因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而住院,不幸辞世,由丈夫英若诚完成了*后一章的翻译。
  因此,《春月》既是一部寄托着作者包柏漪家国之思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吴世良这位历经历史风雨的中国大家闺秀毕生心血的结晶,同时,又是英若诚、吴世良夫妇四十年爱情的见证。
  作者包柏漪在中文版的献词中,将这本书献给吴世良。她说:
  “我创作了一部带有中国韵味的西方交响乐,而吴世良必须用编钟、琵琶、琴瑟、胡琴、锣鼓铙钹为它完成配器。
  “在我的小说里我写过: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译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写作,那么这就是我要写的《春月》。”
本书简介:
  本书是哈珀公司“现代文学经典”系列中的一种,被《出版人周刊》誉为“中国的《乱世佳人》”。
  这部讲述历史巨变下一位中国女性命运的优美小说,出版当年即在《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的书目中占据了七个月之久,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迄今已在美国发行了二百多万册,收获赞誉无数。本书以春月——一位出身于苏州名门望族的女性的情感故事作为主线,以一个女性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历史巨变。戊戌变法、义和团之乱、辛亥革命……春月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出嫁、守寡、流离失所……在繁华到动荡、绚烂至凋零的过程中,这位始终保持着中国女性坚毅、温婉性格的女主人公,历经磨难而百折不回,自有一种“映日晖、融冬雪”的动人气质。本书的结尾,春月印证了家族的箴言,亲眼看到了五世同堂。然而这团圆中的苦涩和遗憾,那些岁月中不可言说的隐秘和伤痛,也只埋藏在这位女性的心中。
  作者包柏漪曾提到,希望这本书能增加美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美两国的友谊。事实上,这部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寄托着她对一个更美好、更精致的古中国的哀思。主人公春月更是一个理想的中国女性形象,在她身上,寄托着作者心目中传统的精魂。
  整本书充满了优美、哀婉的情调,被誉为“民国版的《红楼梦》”。
  作者简介:
  美籍华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写了《春月》一书而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华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宁波市。父亲包新弟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师,曾任职于南京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母亲方婉华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国,随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国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马萨诸塞州的塔夫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与同班同学温斯顿·洛德交往相爱。1963年两人结为伉俪。
  洛德毕业后分配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结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触有关中国的事务。洛德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多年,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几任总统。曾担任过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远东事务特别助理。1971年,他曾随同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秘密飞来北京,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首次访华。1985年,洛德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其实,在包柏漪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中颇有名气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春月》。美籍华人女士包柏漪是原美国驻华大使温斯顿·洛德的夫人。她因用英文写了《春月》一书而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华裔女作家。
  包柏漪祖籍淅江省宁波市。父亲包新弟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工程师,曾任职于南京政府的资源委员会。母亲方婉华出生于安徽桐城的名门望族。包柏漪1938年11月3日出生于上海,姐妹3人,她是老大。1946年包新弟移居美国,随后包氏一家也赴美国定居。1960年包柏漪在马萨诸塞州的塔夫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与同班同学温斯顿·洛德交往相爱。1963年两人结为伉俪。
  洛德毕业后分配在美国国务院工作。他同包柏漪结婚后,曾一度被禁止接触有关中国的事务。洛德在美国国务院工作多年,经历了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等几任总统。曾担任过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和国务卿亨利·基辛格的远东事务特别助理。1971年,他曾随同基辛格从巴基斯坦秘密飞来北京,促成了尼克松总统的首次访华。1985年,洛德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其实,在包柏漪成为美国驻华大使夫人之前,她早就在海内外的华人社会中颇有名气了,原因在于她用英文写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春月》。
  《春月》是一部描写中国题材的小说,书中的主人翁春月是出生在苏州一个封建专制家庭的女子。作者以她为主线,描写了一个老式家庭五代人的悲欢离合。作品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文笔流畅、寓义深刻。故事从光绪五年写到1972年,时间跨度将近一个世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漫长岁月的动荡和变迁,堪称为一幅历史画卷。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显示了自己既通晓中国近代历史,熟悉中国风俗习惯,又能熟练地遣词用句,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才华。
  包柏漪以全部的精力创作《春月》这部作品。1973年,她35岁时第一次回中国大陆访问,在那次旅行中她听到了许多有关她祖先的故事,看到了她故乡亲属的生活,孕育了写作《春月》的动机。为了写作这部小说,她看了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和材料,常于夜深人静时伏案创作至黎明。初稿出来后,又一遍遍地修改,用了整整六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小说。1984年,《春月》由美国的哈泼公司出版。这本书一炮打响,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文坛轰动,成为美国最佳畅销书之一。美国《出版家周刊》称之为“中国的《乱世佳人》”,迄今,《春月》在美国已发行了200多万册,并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发行。
  包柏漪女士说:“我虽然在美国长大,但我还是一个中国人。美国的读者不了解中国,思想方法、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我描述中国人的生活是为了帮助他们了解中国,增进中美人民的友谊。”她用优秀的作品完成了这个夙愿。
  除了《春月》外,包柏漪还写了不少作品。她的处女作《第八个月亮》也是一本关于中国题材的小说,于1963年在美国纽约出版。
  目录:
  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
  书中主要人物
  开篇
  第一章西风
  1.族长
  2.维新
  3.飞鞋
  4.军人
  5.庚帖
  第二章春火
  6.新娘
  7.悲欢
  8.默等
  9.神拳追忆母亲吴世良(英达)
  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
  书中主要人物
  开篇
  第一章西风
  1.族长
  2.维新
  3.飞鞋
  4.军人
  5.庚帖
  第二章春火
  6.新娘
  7.悲欢
  8.默等
  9.神拳
  10.生离
  11.死别
  12.居孀
  第三章金灰
  13.归宁
  14.贤妻
  15.新年
  16.密谋
  17.赐帛
  18.刺客
  19.算命
  第四章夏酒
  20.插曲
  21.顺命
  22.瞒天
  23.书简
  24.正名
  第五章玉凤
  25.毕业
  26.礼物
  27.正直
  28.好逑
  29.龙舟
  30.骑虎
  31.酒令
  32.先锋
  33.母女
  34.求婚
  第六章黎明
  35.心印
  36.干部
  37.分裂
  38.清债
  尾声
  跋前言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包柏漪
  在中国,每当我接受邀请到人家做客,我总是诚恳地,热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唯一的愿望:“千万不要破费大摆宴席。我更爱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对虾,海参席。”吴世良是唯一满足了我这愿望的中国朋友。她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宾客塞得像一只八宝鸭,而是请我吃了一顿烹调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我最后一次和吴世良见面时,她已在弥留之际。我站在她的病床旁,拉着她的手。我甚至不清楚她是否知道我在那儿。她用尽气力发出一些声音。我听不清她说什么,只知道她说的是英语。平常我们之间是说汉语的。她为什么这会儿要改变通常的做法呢?她是在想办法,她唯一的办法,要我明白她知道我在她身旁。
  这两次见面当中我们交往了三年。这三年中我们之间的友谊发展了,升华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友谊,壮丽的友谊。用世俗的标准无法衡量的友谊。我们之间很少谈到个人的事情。我们除了为明确的目的之外很少见面。我们很少互叙衷肠。但是我们毕竟以某种方式互相理解了,这种理解丰富了我们双方的灵魂。
  因此,我要把《春月》的中文本献给吴世良。
  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不止一种中文译本,都是既没有事前取得同意也没有事后得到认可的译本。台湾的皇冠出版社译本甚至于窜改了,是的,窜改了我的作品。另一个译本献词:大幸福与大悲痛原是一体——包柏漪 第一次和吴世良见面时,我们之间连通常的客气话都没说上几句。那天她奔忙于厨房和饭桌之间,我却坐在那里和她的丈夫英若诚全神贯注地深谈。但是,当我们分手时,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呢?
  在中国,每当我接受邀请到人家做客,我总是诚恳地,热切地,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我唯一的愿望:“千万不要破费大摆宴席。我更爱吃腌白菜,豆腐干,我不要大对虾,海参席。”吴世良是唯一满足了我这愿望的中国朋友。她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将宾客塞得像一只八宝鸭,而是请我吃了一顿烹调精美的素菜—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我最后一次和吴世良见面时,她已在弥留之际。我站在她的病床旁,拉着她的手。我甚至不清楚她是否知道我在那儿。她用尽气力发出一些声音。我听不清她说什么,只知道她说的是英语。平常我们之间是说汉语的。她为什么这会儿要改变通常的做法呢?她是在想办法,她唯一的办法,要我明白她知道我在她身旁。
  这两次见面当中我们交往了三年。这三年中我们之间的友谊发展了,升华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友谊,壮丽的友谊。用世俗的标准无法衡量的友谊。我们之间很少谈到个人的事情。我们除了为明确的目的之外很少见面。我们很少互叙衷肠。但是我们毕竟以某种方式互相理解了,这种理解丰富了我们双方的灵魂。
  因此,我要把《春月》的中文本献给吴世良。
  在此之前已经出现了不止一种中文译本,都是既没有事前取得同意也没有事后得到认可的译本。台湾的皇冠出版社译本甚至于窜改了,是的,窜改了我的作品。另一个译本中,仅仅是在《开篇》第一章中就出现了一百零一处明显得不像话的误译。那都不是我写的书。
  我被迫无奈,只好求助于吴世良。她在中英两种语言上的造诣是惊人的。但是比起她驾驭文字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位艺术家—她尊重作家的劳动,她以极大的热情追求尽善尽美。
  翻译工作进行了好几年。这不难理解,因为要把一本用英文写作的关于中国的书译成中文本身就困难重重—何况我们又为这一工作制定了严格的程序。
  我用英文写作时,只能是努力唤起某种中国语言的感觉—中文的形象、节奏、不同阶层与地区的差异,以及从清末到今天,不论口头上或文字上在语言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一旦译成中文,每一个称呼,每一种礼节,每一种表达方法都必须符合当时当地人物的性格身份。这好像是我创作了一部带有中国韵味的西方交响乐,而吴世良必须用编钟、琵琶、琴瑟、胡琴、锣鼓铙钹为它完成配器。
  我们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首先我们详尽地讨论了全书,然后吴世良着手翻译。只有当她对完成的一个章节完全满意之后,她才把它交给她的丈夫。英若诚随即逐字逐句核对,提出一些建议。有些建议她接受了,有些她也不一定接受。说到这里,使我不好意思的是我这本书也曾成为我这两位亲爱的朋友争吵的理由。当然,最后他们和谐一致了。然后,他们又轮流朗读译稿。这又会引起新的改动。我自己也有同样的体会,因为我在写作原稿时也总要逐句朗读一遍。最后,他们把译稿都录了音。
  我先听一遍,核对着英文原书。我再听一遍,核对着中文译稿。最后,我又听第三遍,既为了过瘾,也因为我实在欣赏他们生动的译文。这之后,吴世良和我又要凑在一起,听取我提出问题和意见。我们这些会面往往一次就是几个小时;不是因为有多处要改动—实际上,每一章只有很少几处—而是因为每一个字微妙的含义,每一个逗点,对我们都至关重要。有一次,我引得吴世良捧腹大笑,因为我提出她原来某一句的译法要胜过英若诚强加于她的改动。
  在完成这项艰难的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兴高采烈。多少次,有时在白天,有时在黑夜,我们通过电话庆祝一个个小小的胜利。她会打电话给我,祝贺我对中国人某一种心态的洞察。我也会打电话给她,祝贺她某段精彩的译文,居然把原来无法翻译的原文巧妙地解决了。我们两个会像孩子似的傻笑一阵。哪怕是最有威望的文学委员会里最大名鼎鼎的评委授给我们最高的奖赏也不会叫我们如此兴奋。普天之下我们最看重的是彼此的评价。
  有一次,只有一次,泪水涌上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两个人出于本能都从来不允许自己,也不屑于眼泪汪汪。我当时在朗读小说中的一段,其中描写一个母亲在分离五年之后第一次给自己的小儿子洗澡时的心情,忽然吴世良开口了:“你完全抓住了那种感情。我经历过。我知道。我知道。”
  这是吴世良唯一的一次透露了她本人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过的苦难。她从不诉苦,从不怨天尤人。她身上有一种内在的尊严,一种博大的历史感,使她坚定自若,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赋予她一种独特的高尚的气质。
  就在那一刹那,我想起有一次我向她的儿子提的问题和他的回答:“当吴世良终于得到自由回家的时候,她变了个人么?”
  “没变。”他回答,“除了在一个小的方面。她每看到我浪费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滴水,都要发急。”
  在本文结束时,请允许我不自量力从我自己的作品中引用一句话。我这样做是因为我知道吴世良会赞同。因为她深知一条很多人不明白的道理—一个作家所写的远比他所说的更能显露他的内心。
  在我的小说里我写过:大幸福和大悲痛原是一体。
  我巨大的悲痛是我失去了一位知音,我巨大的幸福是能看到我的作品译成了中文。我如果有能力以中文写作,那么这就是我要写的《春月》。
  这是本季度最脍炙人口的小说之一……充满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
  ——《发行人周刊》
  ——AnneRice
  《旧金山纪事报》
  ——《纽约时报书评》
  充满了魅力……一个家族的欢乐、悲哀和奋争……中国传统之一瞥。
  ——《图书馆月刊》
  ——KittyCarlisleHart
  ——Tom、Brokaw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这是本季度最脍炙人口的小说之一……充满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
  ——《发行人周刊》我太爱这部小说了……当我刚拿起它时,还不无怀疑态度,但未读完第一章,我的抗拒心理就已冰消雪融。这本书文笔太好了,人物描述得太真实了。一八九二年我在中国,曾生活于达官贵人世家的深宅大院之中……。开始阅读此书后的那几天,我一直对这部书爱不释手……。当我读完它时,深深地被其中的悲欢情节感染了。小说以它完美的笔调,展示了一个迷人的、不同于我们生活的世界,使人得到莫大的享受。
  ——AnneRice
  《旧金山纪事报》本书通过一桩桩激动人心的事件和人物,使我们沉浸于它编织的情节之中。
  ——《纽约时报书评》由“文学公会”推荐为重要文学创作。
  充满了魅力……一个家族的欢乐、悲哀和奋争……中国传统之一瞥。
  ——《图书馆月刊》这本书太精彩了!真令人爱不释手。
  ——KittyCarlisleHart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Tom、Brokaw出乎寻常地好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春月”是个令人心酸而又赞叹的故事。……
  包柏漪最大的成就在于她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令人信服的人物,并把中国那种不同于我们的风土人情描述得易于为人理解。
  ——《明尼阿波利斯论坛报》一部通过一个百年望族五代人的生活变迁,反映中国昔日的动乱年代的抒情小说。
  ——《人物》杂志一部杰出的小说……,既亲切又动人心魄。
  一一《华尔街日报》包柏漪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我们从更深的层次理解了那一系列事件的涵义,因为我们越来越关心生活于事件中的人们。
  ——《华盛顿邮报》一部丰富多彩的臣著。
  ——《迈阿密先驱报》这是迄今为止使西方理解东方的最卓越的小说之一……文笔优美。
  ——《星期六评论》波澜壮阔,引人入胜……,一个杰出女性的故事……一部大动乱中民族的史诗。
  ——《芝加哥论坛报》







阅读提示:春月的作者是包柏漪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春月下载地址

上一本:水银虫
下一本:北方的河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