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语堂 日期:2015-12-01 15:45:41
开卷不读林语堂享尽人生也枉然!诺贝尔奖中国首位获提名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做宇宙文章!完整呈现国学大师、文化巨匠林语堂先生经典著作历史全貌!深刻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理想、生活、社会、文学、艺术等诸多侧面!
本书简介:
这是一个年轻寡妇惊世骇俗的风流艳史。清朝末年,年轻貌美的寡妇牡丹个性张扬,大胆反叛传统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和“理想的男人”。她先后与家乡的已婚初恋情人、京城的堂兄翰林、天桥的拳师、杭州的著名诗人等热恋同居。牡丹的特立独行,使她成为社会上的新闻人物,广受争议。苦闷压抑的情妇生活终令她厌倦,最后返璞归真在遇险获救之后,她找到了爱的归宿。
作者简介: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6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
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
读林先生的书使人得到的很大启发。我非常感激他,因为他的书使我大开眼界。只有一位优秀的中国人才能这样坦诚、信实而又毫不偏颇地论述他的同胞。
《纽约时报》星期日书评
不管是了解古老的或是现代的中国,只要读一本《吾国与吾民》就足够了。
美国著名书评家T.F.Opie
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
我相信一个男人一生下来,他的魂儿就出去寻找他那配偶的魂儿。他可能一辈子找不着,也许需要十年二十年才找着。男人如此,女人也是如此。这两个魂儿遇见时,是凭天性,不用推究不用讨论,萍水相逢,立即相识。他们知道,双方一呱呱落地,便已开始互相寻求。两人结合起来,再无什么力量能把两人分开;他们俩被宇宙之间强大的力量束缚起来。
林语堂
第一章
光绪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四月二十三日,高邮盐务司主任秘书费庭炎的丧礼举行开吊。前来吊祭的生前好友,每个人都在乌黑的灵柩前深深地三鞠躬,然后脚尖点着地,轻轻退开男人到一边去,女人到另一边去。这个丧事先潦草办,是朋友们匆忙之间准备的,因为随后要将灵柩运回原籍安葬。
那天又潮又热,令人极不舒服。男女老幼四五十个人都拥挤在费家的小院子里。这是一所租来住的旧房子,屋里顶棚并没有裱糊,露着房梁椽子,也没有上油漆。那些朋友以前大都没来过,现在看见这栋房子,对费秘书夫妇住得这样简陋,颇感意外。因为费庭炎家是嘉兴的富户,是上海以下湖泊地区的大地主。他书房里陈设得疏疏朗朗,萧然四壁,虽然杂乱无章,也有几分文人高雅气氛。他生前,在今天来的朋友中是有几个来此聚过的。屋子内两个有窗棂的窗子,原来的红漆业已褪色,看来黯然无光,有的地方龟裂成纹,窗外的光线本来就嫌不足,现在低声细语的客人来往走动,人影幢幢,屋里就显得更为阴暗了。有的女客留意到窗角上有蜘蛛网,知道这位新寡的文君,不是个勤快的主妇。
费庭炎的同事有好多是由于好奇心而来,要来看看这位年轻的寡妇,因为主任秘书这位妻子貌美多姿,早已闻之久矣。他们知道,今天这位漂亮夫人会出现,会站在灵柩之旁,向来此吊祭的客人答礼。
这个哀伤的祭奠,使人人心中感到不安,因为情形总是不太对。在肃穆丧事的气氛和看来令人惧怕的棺木,与半为丧帽垂掩的年轻寡妇雪白细嫩的面庞之间,存有强烈的矛盾。她戴着尖尖的粗白布帽子,身子罩在宽大的粗白布孝袍子里,她真像一个活人做成的祭品。她那犹如皎洁秋月的脸露出了一半,眼毛黑而长,鼻子挺直,浓郁美好的双唇,端正的下巴,在屋子那一端,在供桌上一对素烛摇晃不定阴森可怕的光亮中,隐约可见。她粉颈低垂,仿佛对这件丧事以后的安排,表示无言的抗议。大家都知道这位寡妇才二十二岁,在当年上流的名教传统里,读书人的遗孀,或上流社会富有之家的寡妇,按理是不应当再嫁的。
那些男人,对这个年轻的寡妇是不胜其同情之意的,觉得她那么年轻,那么美,牺牲得太可惜。那些男人,大部分是盐务司的官员。他们大都已然婚配,这天带着太太孩子们来的,各人心里各有用意。有的为了人情应酬,有的是觉得在这场猖獗的霍乱之中,同事暴病死亡,心中着实惊惧。那些低级员司也来祭奠,本来不喜欢他们那位傲慢无礼颐指气使的同事,但因盐务使命令他们给这位寡妇捐一大笔钱,聊尽同仁的袍泽之谊,其实低级员司们拿出这笔钱已感吃力,而这个家道富有的丧家并不需要。那些官员之中,有一个人正在等着他的家眷在一个月后自原籍前来,并且已经租妥了房子,正打算买一张讲究的铜床和几件红木家具,心里知道这位寡妇是要走的,他可以出低价买下那批家具。
薛盐务使,身体高大,眉目清秀,深深觉得在棺材店都快把货卖光之时,凭了他的势力,能买到一个质料那么好的棺材,实在脸上有光彩。他打算亲眼看见人人称赞那口棺材,自己好感到得意,所以他故意放风声,说未亡人年轻貌美,楚楚动人。
盐务司对这位年轻寡妇总算是尽力而为了,因为丧家没有一人出来,就办了丧事。司里派了一个老家人帮助运灵还乡,但是这个老家人连升是个半聋子,又不懂当地的官话,完全派不上用场。
依礼,丧家须要有个人站在灵柩旁边,向祭奠的人还礼,即使一个儿童也未尝不可。但是费太太没有儿女,只好她自己站在棺材后面,披着麻布孝衣,着实可怜。她的腿移动之时,硬硬的麻布孝衣也就因移动而作响。可以看得出来,她那浓密睫毛后面的眸子,时时闪亮,似乎是心神不安。有时,她向上扫一眼,对眼前来吊祭的客人似乎是视而不见,因为她正在茫然出神,对当时的事情是一副漠然无关轻重的神气。她前额上的汗珠儿则闪闪发亮。她的眼睛干涩无光。她既不号啕大哭,也不用鼻子抽噎,按说,她是应当这样做才合乎礼俗。
来客之中,好多人已经注意到这种情形。她怎么敢不哭呢!按照习俗来说,丈夫的丧礼上,做妻子的既不落泪,又无悲戚之状,当然使人吃惊。她除去鞠躬还礼之外,便再无所为,这个别无所为,是有目共睹的,所以遵规矩守礼法的人,看来都觉得很厌恶。就犹如看见人燃放炮竹,点了之后,却寂然无声,并不爆炸一样。
有的男客已经退回到东厢房,东厢房正对着前面的庭院。大家在那儿谈论当前的事,倒谈得津津有味。
一个年长的男人说:“你想,老费有这么个如花似玉的太太,还去各处乱嫖!”
“这种事谁敢说?你看见她那两只眼睛没有?那么深,那么晶亮,那么滴溜乱转,真是水性杨花。男人死了,她才不难受呢。”
“我看见了,那对眼睛那么美,那么多情!我敢说,她一定会再嫁的。”
另一个同事听了很烦恼,他说:“住嘴吧!咱们凭什么妄论是非?总而言之,现在闹瘟疫。我知道庭炎有两个哥哥,他们老头儿自己不来,也应当派一个儿子来,不应当让这个年轻轻的妇道人家自己办这些事情啊!”
一个瘦小枯干穿着长及脚面长衫的男人说:“连抽抽噎噎地小声儿哭都不肯。”
这时,一个六十几岁说话温和的老先生,方脸盘儿,带着牛角框儿水晶眼镜,他说:“不应当让她一直站在灵旁还礼,她不能老这么站几个钟头哇!”他是学校的王老师,也是费家的邻居。他唇髭渐白,颔下胡须稀疏而微黄,在他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年龄,他也以读书人之身深为人所尊敬。他手里两尺长的旱烟袋,并没有点着,只是在手里拿着玩弄而已。
薛盐务使,用他那很重的安徽口音也插嘴说话,他那浓密的黑胡子,随着他说话也分明地移动。他说:“我想今天除去咱们司的同事之外,没有多少外来人。咱们若不说什么,人家也不会说的。并且,她哭不哭,也不是什么大问题。至于运灵一事,我已经派我外甥来帮忙,不会有人说咱们司里不尽心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