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伦·麦凯恩,杨眉 日期:2014-08-24 10:43:32
吉卜赛人在当代文学中总是面目模糊,而这部小说,清晰地描绘了他们的亲密和背叛。
在流浪传统中长大的佐利,将古老的歌曲改编成诗,受到吉卜赛人和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新政府的热烈欢迎,她成为新时代的正面典型。爱她诗的,还有英国侨民斯万。
但她很快发现,跌落开始并且不可能中途停止——不管是在政治还是爱情方面。政府利用她来改造吉卜赛人,爱人退缩。被族人抛弃之后,佐利流亡到西方。
这部美丽的小说横跨整个二十世纪和整个欧洲,讲述流放、归属和幸存。麦凯恩继承斯坦贝克、库切和翁达杰的传统,在社会和政治的流变中发现了艺术。
作者简介:
科伦·麦凯恩,1965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受其当记者的父亲影响,自小喜欢说故事,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从都柏林理工学院新闻系毕业后,科伦·麦凯恩成为《爱尔兰新闻》记者。1986年,麦凯恩为写一本小说来到美国,花费一年半时间骑车穿越北美,累积了大量小说素材。1988年至1991年,科伦?麦凯恩在得克萨斯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92年与妻子艾莉森结婚后移居日本,一年半之后搬到纽约,至今与妻子和三孩子生活在那里。
从1994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黑河钓事》至今,科伦?麦凯恩已出版六部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集,其中,2009年出版的《转吧,这伟大的世界》获得2009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2011年IMPAC都柏林国际文学奖和许多国际奖项。其作品被翻译成了三十多种语言文字。
科伦·麦凯恩善于讲述人们在黑暗中探寻光明的故事,以宽阔的视野和诗意的描写著称,被称为“诗意的现实主义者”。他的写作题材宽泛,从纽约地铁隧道中的无家可归者,到北爱尔兰地区冲突,从“9?11事件”带来的创伤到欧洲吉卜赛人的生活与文化……
目前,科伦·麦凯恩在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教授创意写作课。非常有力量……细节丰盈……文字平实却美丽……麦凯恩把我们带进了少有人了解的一个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佐利姑娘》讲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和浮沉,引人入胜。
——《波士顿环球报》
麦凯恩的文学世界宏大而细密……《佐利姑娘》文字如诗般优美,却也饱含锐利讽刺的力量。
——《纽约时报》
《佐利姑娘》制作精良,故事优美且令人难忘。麦凯恩是第一流的作家,艺高人胆大,每本书都开拓出新的领域,挖出新的宝藏。非常有力量……细节丰盈……文字平实却美丽……麦凯恩把我们带进了少有人了解的一个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佐利姑娘》讲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和浮沉,引人入胜。
——《波士顿环球报》
麦凯恩的文学世界宏大而细密……《佐利姑娘》文字如诗般优美,却也饱含锐利讽刺的力量。
——《纽约时报》
《佐利姑娘》制作精良,故事优美且令人难忘。麦凯恩是第一流的作家,艺高人胆大,每本书都开拓出新的领域,挖出新的宝藏。
——约瑟夫·奥康纳
如果一个作家的最高天职是想象成为“他者”会如何,那科伦·麦凯恩就是我们当中的巨人——无畏,心怀宽广,时时刻刻都是个诗人。
——彼得·凯里
非常有力量……细节丰盈……文字平实却美丽……麦凯恩把我们带进了少有人了解的一个世界。
——《旧金山纪事报》
《佐利姑娘》讲述了一个女诗人的成长和浮沉,引人入胜。
——《波士顿环球报》
麦凯恩的文学世界宏大而细密……《佐利姑娘》文字如诗般优美,却也饱含锐利讽刺的力量。
——《纽约时报》将近拂晓时我醒过来,看见佐利爬出窗外。其他人已经走了。她拿着一块湿布回来,我猜是浸过露水的。她点燃一根蜡烛,放进烟灰缸,手拢住火苗,好像为我挡光。她俯身,乌发倾泻在前面。她用湿布一遍遍按压长发。用木梳一遍遍梳理,然后攒结,盘绕,编成辫子。天花板跳闪着影子。她蹑手蹑脚躺到最远的那张床上。
我站起来向她走去,她一动不动。她背对着我,露出脖子。一阵风吹倒了火苗。她任我的手搭到腰间。她说她挂念生活中的很多东西,特别是一种铜筋铁骨的声音,兴许它是从冰下钻出来的。我轻推她,吻她的头发。丝丝青草的味道。
“嫁给我。”我对她说。
“什么?”她对窗回答,不是提问,也不是惊叫,却渺远而深不可测。
“你听到了。”
她转身,越过我向别处凝视。
“我们迷失得还不够?”
随着那铡刀落下,她转过来匆匆亲我一下,而我简直感激她等了那么久。简单一句,却有斧子的利刃。她在我们之间划了一道线,我再不可能越过了。
佐利起身收拾行装。等她走出房间,我一拳砸向墙壁,关节格格响。
她在外面等。我得把她送到另一座城镇。看见我的拳头裹着毛巾,她掠过一丝笑影,有那么一刻,我恨她,恨她给自己的生活布下的荒凉。
“你得送我过山,”她央求道,“一想起那些隧道我就受不了。”
然而免不了要进入隧道,我们明白,而且我们可能一直会身处其中。我们急速驶入黑的拱道,慢下来,在异样的寒冷中磨蹭一会儿,感到正常之后猛颠摩托,逆着劲风向前。我们察觉出如豆的灯光,一丝生生不息的光线,我们越是深入黑暗,那光越是闪耀,灿烂,我们俯向把手,终于,像每个人,我们离隧道口近了。摩托碰向迸溅的阳光,我们顿时目盲,昏眩,等了许久才恢复过来,我们眨动的眼里物体逐渐清晰,而四顾尽是砂砾,砂砾之中,乱石堆积,乱石之中,垃圾,垃圾之中,灰黯的小建筑群,建筑之间和更远处,便是五零四散的灰黯男女,一片人的荒原——我们自己。为了不消沉下去,我们又一次闭眼,骑入另一团黑暗,另一个隧道,想象着稍远便有更璀璨的光,什么也不会推我们出轨,而那信念,像大多数信念,比真相更加贵重。
有什么要说?
斯特兰斯基留给行刑队的遗言:“近一点吧,干起来容易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