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研 日期:2014-08-24 11:16:02
沙星市岳家是一个幸福而令人羡慕的大家,老爷子岳山年逾八十,与妻相携五十年,儿女满堂,有上市公司总裁,有部级高官等。然而,因小儿子岳岳——公司总裁犯下行贿、受贿罪,并且室外有家,遭人嫉恨,最终锒铛入狱,整个大家庭因此崩塌,陷入恐慌与困境。《岳家的鸡毛蒜皮》写的虽然是鸡毛蒜皮,家长里短,其中却蕴含着深厚的生活智慧和深刻的为人处世道理。
作者简介:
任趼,长期在北京某金融机构从事管理工作,著有散文集《在大地与天空之间行走》。 那延绵数千里的长江像一条闪动着光彩和灵气的玉带蜿蜒地绕在了这个国家的腰间,沿江两岸一座座美丽的城市就是缀在这条玉带上的一颗颗斑斓耀眼的七彩宝石,沙星城无疑是这些宝石中最夺目的一颗。沙星市的名气来自于她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观以及底蕴深厚的人文积淀。提起沙星市的自然景观,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婀娜灵秀的沙江和挺拔俊美的西峰。沙江像极了一群俏皮的少女,时而温顺,时而娇嗔,时而静谧,时而发点脾气,充满生机和活力地自南向北奔流不息。沙江穿城而过,将沙星市分为河东河西两大块。河东是老城区,到底有多老,史学家有很多说法,但近些年开放的一座据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贾谊住过的宅子,证明了这座城市至少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沙星城始建于公元前春秋战国时期,曾经是楚国雄踞南方的战略要地。有据表明,沙星市是全国少有的从建城开始虽历经各朝更替却一直在原址上建了拆拆了建的古城市之一。因此整座城里说得上名和说不上名的古迹随处可见。最有名的是曾经出土过一座汉墓,在轰动全国的同时把沙星的古老展露无遗。而近代这座城市又被许多振聋发聩的人物名字熏染得名气更大。说她老但并不乏朝气和活力,这里集中了这个星球上你所能想到、你所能见到的一切新鲜玩意儿。河西是文化区,是高等学府及文化单位云集的地方。河西区几乎一半的地盘都被一座闻名天下的名山——西峰占领着。西峰山并不高,海拔不足千米,却绵延数里,横亘挺拔的气势让沙星人仰止。西峰的美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中藏有一座千年学府——于斯书院和一座千年名亭——落霞亭。学府以那幅“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名联为天下文人墨客景仰;名亭则以那首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名扬四海。沙星市无论怎么看都不愧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这些天,连绵的春雨蹑压着这座城市,梅雨还未等到梅子成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从天上跑到地上,把整座城市踏成湿漉漉、稠糊糊的。街上的人们或穿着五颜六色的雨衣骑车将这稠糊糊的地蹑得更稠,或撑着花枝乱颤的雨伞左躲右闪地把长长的雨靴揉进摊摊的泥泞。对沙星人来说,这梅雨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每年四到五月间便会不期而至。所以沙星人的脸上既看不出喜欢也看不出讨厌这雨来,是一日三餐到点就要吃饭的那种习以为常的表情。像所有沙星人一样,岳家老爷子岳山本来也是不在意这雨的,但今天却不同,从早上开始,岳山就有些发愁地看着这雨。这时天色已黑,岳山和老伴刁婵吃完晚饭后再将明日钻石婚宴的有关事项议了一遍,然后走到窗前。岳山的眉头越皱越拢,透着担心和焦虑。“老天爷,求你明天把雨停了。否则明天的午宴可就泡汤了。”岳山当了一辈子唯物主义者,这会儿也禁不住临时抱佛脚,求老天爷开恩了。
“岳山,你别老站在窗口,快点睡觉,明天会很辛苦的。”老伴刁婵叫了他一声。
“哦,就来了,我担心明天下雨影响活动呢。”“哎呀,没关系的,打伞就行了,快睡吧。”直到五更,岳山才眯瞪了一会儿。可天刚放亮,听到第一声鸟叫,岳山就醒了。已经连着好几晚,岳山都没睡踏实过。今天是岳山和老伴刁婵结婚六十周年的日子,这可是难得的钻石婚啊。前些日子晚辈们张罗着请了一家婚庆公司来操办一场钻石婚庆,婚庆公司的人说开张十几年了,办过新婚、银婚租金婚,还从来未办过钻石婚呢。
对于今天的钻石婚庆,岳山起先跟刁婵的意见是有分歧的。岳山今年已八十高龄,不太想搞婚庆之类的大动作,觉得太辛苦,当孩子们撺掇着要为父母搞一场钻石婚庆时,岳山不同意,但刁婵却立马赞成并积极推进这件事。刁婵是个热爱礼节的人,再说她俩走到今天不容易,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刁婵心里最清楚,怎么也得庆祝一下。因此几个月里,刁婵一直对岳山软磨硬泡,恩威并施,终于让岳山点头首肯了此事。
岳山是位极认真的人,既然答应了就认真对待,从酒家选择、现场布置、司仪聘请、答谢词撰写到宾客名单、婚庆流程、亲朋接待等等,事无巨细一律亲自操心。虽说有晚辈张罗,但所有方案均需岳山审查批准方可执行。
岳山多年养成的一丝不苟的习惯已经渗透到他的骨髓里,不操心就不是岳山。
岳山从床上坐起,看见身边的刁婵正睁着眼睛发愣。“唉,你也醒了,是不是也没睡好?”刁婵见岳山坐起也随着坐了起来。“嗯,我在想今天的旗袍上还要不要披块披肩?”“我看今天有些凉,你还是披块披肩吧,也好看。”岳山回答后就下了床,走到窗前把窗帘拉开。“哟,雨停了,刁婵,你快来看,老天放晴了,真是要谢谢老天爷。”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