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金莲 日期:2016-06-03 10:50:51
马金莲,乡村生活诚实的守望者和记录者鲜活细腻的笔触再现当代《呼兰河传》 本书为80后回族青年女作家马金莲的短篇小说集,由《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等7部作品构成。作家从常年生长生活的西北乡村汲取创作灵感,用质朴、细腻的笔触,再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普通回族家庭的生活往事,深入刻画了回族女性与儿童,展现彼时家庭、家族间的亲情、生存的艰辛和宽厚忍耐的民族性格,显示出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鲜活富有个性的语言通过这些细节让时光流转,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侧面和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平民的生活状态。
作者简介:
马金莲:女,回族,1982年生,宁夏作协会员。中篇小说《长河》获2013年度中篇小说评选第一名,被誉为当代《呼兰河传》,长篇小说《马兰花开》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目录:
安守宁静的美好(代序)1986年的自行车1987年的浆水和酸菜1990年的亲戚1992年的春乏摘星星的人一抹晚霞窑年记事时间缝隙里的碎碎念(代后记)前言……我想固执地写我熟悉的,难舍的村庄和人与事,近期的系列短篇《1987年得浆水和酸菜》《1990年的亲戚》《1992年的春乏》《1986年的自行车》,还有《一抹晚霞》,所有的文字都始终围绕西海固,围绕我捻熟的乡村。但是如今书写乡村,明显要比书写城市难度大,因为当下的乡村已经远远不是我们最初生长、生活、熟悉的那个乡村,社会裂变的速度和纵深度早就渗透和分解着乡村,不仅仅是表面的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还有纵深处的隐秘的变迁,包括世态、人心、乡村伦理、人情温度……乡村像一个我们熟悉的面具,正在发生着裂变,一不留神,它已经变得让我们感觉面目全非和陌生难辨。而在我们的意识里,却对乡村寄予了我们最初成长岁月里对乡村的美好感觉和情感,现在我们还以这样的尺幅去衡量乡村,无疑现状让我们失落,这种落差,怎么在文字里呈现?怎么书写当下的乡村?怎么重塑乡村形象?怎么叩问追索乡村失落的东西?又怎么重新发现、讴歌和守望乡村?……回族青年女作家宽厚深情的记录,让时光流转,反映那个时代平民生活的状态。图书装帧设计精美头九温,二九暖,三九四九冻破脸,四九茬茬,冻死娃娃。这些话说了个啥意思,说的是我们这里冬天的寒冷。尤其交九以后。交九以后最冷的是啥时候?自然是四九了。四九究竟有多冷呢?冻死娃娃的事儿当然有点玄乎,在我们那一带好像没有真听说过。但是寒冷是结结实实存在的,迈进腊月的门槛后,“九”就像一个妖娆的女人,从寒冬深处扭搭着阴气森森的脚步一步一步向我们的村庄靠近了。但是我们自有防寒的办法。刚交九吧,母亲就用破棉花搓成条,把每个窗户上每一片玻璃的缝隙都塞住了。用薄薄的刃片戳着塞,塞得严丝合缝,让冷风找不到突破口,无法灌进来。到了二九,门口和窗户上换成了最厚的帘子。帘子自然是母亲一针一线缝起来的,破棉花、烂破布,很多不能做鞋的破烂拆洗了,厚厚地压在一起,缝成了棉帘子。四九的时候,清晨开门,吊在门口的铁门关门环和昨天见到的没啥区别,有好事的娃娃就伸手去抓,热乎乎的手摸上去,发现扯不下来了,有一股看不见的力在吸引。慌忙扯下来,手心灼疼。外奶奶把刚刚解开要梳理的白发贴在玻璃上,嘴里仅剩的几颗老牙怪异地呲开了,咻咻地笑,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娃娃还敢逞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