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道深 日期:2014-08-26 10:15:28
《两河口》(作者张道深)以20世纪40年代的西岭雪山为背景,描写了当时那种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中善与恶的冲突激荡,人性的扭曲、挣扎、堕落、抗争与艰难复归尽显其中。《两河口》揭示了生存其间的一代人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刚毅质朴、枪法如神的猎手张一山,身陷匪窝、良知未泯的郑登高,博学仁厚,坚持传统做人原则的姜云程,敢爱敢恨、明辨是非的姜维淑,工于心计、阴险狠毒的悍匪郭致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朵朵……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带着西岭雪山的沧桑,带着历史的幽暗与凝重,活跃在那个时代,叩动着今天读者的心。
目录:
序篇第一章两河口镇第二章茶楼塾馆第三章清水拜兄第四章浑水袍哥第五章下苦路上第六章山乡才女第七章甲戌纪事第八章杀手射手第九章姻亲大事第十章暗杀明杀第十一章进山之前第十二章谁家骨血第十三章夹金山下第十四章横山冤仇第十五章黄龙战火第十六章将赴西路第十七章山神沟畔第十八章三江立足第十九章蒙生顽童第二十章禁烟敬神第二十一章夫子诞辰第二十二章不速之客第二十三章不辞而别第二十四章南路折戟第二十五章邻舍反目第二十六章再活一世第二十七章何去何从第二十八章魂系阴阳旧版后记遵命何患无知音 云程膝下无子,有两个女儿,大女维贤,小女维淑。姐妹长小六岁。维贤自幼不爱读书,却很勤劳,上两年私塾后便跟随母亲习练包粽、蒸糕等一类的家务。
维淑四岁便在父亲教诲下识字读书,五岁开始习字,读背《三字经》《百家姓》《女儿经》及《增广贤文》等浅显古书。维淑六岁时,正值民国十三年,两河口联保主任张元廷请姜云程在自己家下办私塾专馆,以便培养小儿子成才。
张元廷的街房位于水巷下首倚山一面,斜对着水巷上首姜云程家门。张府有街房三进,每进六间,每进临街都有一问大铺面。上首一间做两河口的乡府所在地,联保主任用以接待上面来人和处理日常事务,下首一间为主人家里开的饭店兼豌豆子油糕店;居中的铺面占用两间房屋,特别宽敞,是主人开设多年的茶馆。茶馆起名为“百忍茶社”,并于当门大匾下挂了小横匾招牌。茶社大门上方悬挂着黑漆金字匾额,上书“光前裕后”;茶社外阶沿至大门壁下设椅座式的木制土漆栏杆,坐栏转角处各有一柱高出栏体,柱顶有八面方体宝顶。
张家街房本属全镇上乘,这种座式木栏的格局,既拓宽了茶社规模,也更显得高雅别致。茶馆内面街挂了醒目的赠联,联云:“正直为人不倚不乱,公平主政无克无偏。”茶馆后边是小天井,天井后是与茶铺相当大小的作为堂屋、客厅、饭堂的三位一体场所。天井上首几问耳房和楼E为客房,有时也住旅客;下首几间除厨房外,均供家人和帮工居住。联保主任张元廷的私塾专馆则设在“百忍茶丰十”临街的木板楼上。
张元廷的祖籍并不在两河口街上,街房为其祖父所购置。他的老家在张家山。
张家山离街十里,是本镇张氏族人的发源地。张氏家族是本乡望族,姓张的人家虽散布全乡各地,但最集中的数张家山。张家山六七十房人家,旁姓极少,张氏宗祠也设在张家山张元廷家宅的左面。元廷是张氏家族当然的族长,缘于他的祖辈和自身的名望。在基本属于文化荒漠的山野之乡,元廷家可算是书香门第。元廷祖父张开创曾去应试考举,据说当时考官要考生自报姓名后戏言道:“开创开创,你怕是闯着来的!”元廷祖父一气之下便策马返乡,一心调治家业,不再苛求仕进。
元廷少时上过几年私塾,曾与姜云程同窗,因年纪稍小,文墨也不若云程高深。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已在他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他也常以“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的古训教育后嗣,启迪族人。他可算少年得志,二十出头便成了该乡袍哥首领、青年舵把子,比起作为全镇头号乡绅的祖辈和父辈已进了一步。及至未过而立之年便做了全乡最高行政长官联保主任,涉足政界,这又进了一步。他常自忖:吾族一代出个能人,近三四代是实现了,可就是从没哪位族人在外获取过功名或官位,本镇也没有任何外姓人超脱这一先例。这一点跟外乡差远了,本县一些乡镇出过团长、旅长、师长乃至军长,邻乡邮源镇还出过翰林跟副军长呢。他不信乡里就不出人才。乡人把不出人才的原因归咎于地理——险山恶水,有啥宏气雅脉?他却把人才匮乏归因于人文——匪患连年,文化根底薄弱。他年少时曾有过飞黄腾达之志,怎奈仅读了几年私塾,又缺乏背景傍秆,能走到名冠乡里的地步就已不错了。而今他寄希望于后人。他以为后人大有出息的条件在四个方面:一是要有根基,即前辈的资质、资产等门第环境;再是祖坟家宅须选好风水地脉;三是要积德,做好事,以应“善有善报”之说;四是为人父者必须送子读书,精心栽培。他以为至他这一代,前三点已具备,即以风水而论,元廷近几代祖坟宅地都请了外乡有名的风水先生测看而定。据好些风水先生说,两河口最好的地脉在张家山。张家山背靠亘亘崃山,上承大雷塘、阴阳界、九龙池等奇山异水余脉,下有王爷冈横卧如屏,左右有山峦对峙,大小飞水相拥,又是坐北面南,实为绝妙好地。测地安葬元廷祖父于张宅后面的钟先生说过,此坟将发旺在坟主的第三四代,贵可在七品之上,富可于四海周游。元廷正是三代传人,但富贵都算不上,只属于不虑温饱、名望颇高的乡绅。他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济忠智力平平,学业无就,但忠厚诚朴,随祖母住在老家,十二岁便帮着料理家务。幼子文娃聪慧可造,四五岁便能认、写一百多字,能背多首唐诗,父亲矢志培育,拟就先私学而后官学,决意走读书做官的路。P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