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巨怀 日期:2014-08-26 10:46:37
民国二十八年(1939),书房沟的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六天六夜。“书房沟,沟对沟,两条小河当沟流,八百人口住两头。”这是当地村民流传甚广的一句顺口溜。
作者简介:
李巨怀,陕西岐山人,研究生学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二百余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没有波长的阳光》《老牲》,诗词集《永远的天堂》,报告文学集《开拓之路》等。获全国梁斌小说奖等多个奖项。书房沟,一方典型的地标:透射出中国人文观念在民间的深层涵义,书房沟,一个特殊的符号,演绎着历史风云变幻的真实印记;书房沟,无数布衣的归宿,繁衍都祖祖辈辈充满人性化的传奇故事,是一部很值得嚼思的好小说。
——陈忠实(中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书房沟》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特有的自身意义,对于一个时代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及地域风俗、生命形态、理想视觉、审美情趣、存在意识等方方面面做出多角度、多层面的文本奉献。
——樊伸(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书房沟》是一部重现大关中西秦沧桑岁月变迁的惊心动魄近代史,已走出陕西农村题材小说固有的模式及狭小空间,为时下陕军长篇中不可多得的极其思想意义书房沟,一方典型的地标:透射出中国人文观念在民间的深层涵义,书房沟,一个特殊的符号,演绎着历史风云变幻的真实印记;书房沟,无数布衣的归宿,繁衍都祖祖辈辈充满人性化的传奇故事,是一部很值得嚼思的好小说。
——陈忠实(中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书房沟》已超越了文学作品特有的自身意义,对于一个时代的历史、人文、政治、经济及地域风俗、生命形态、理想视觉、审美情趣、存在意识等方方面面做出多角度、多层面的文本奉献。
——樊伸(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
长篇小说《书房沟》是一部重现大关中西秦沧桑岁月变迁的惊心动魄近代史,已走出陕西农村题材小说固有的模式及狭小空间,为时下陕军长篇中不可多得的极其思想意义、精神品质的好作品。
——渭水(全国著名诗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书房沟的这场大火整整燃烧了六天六夜。
“书房沟,沟对沟,两条小河当沟流,八百人口住两头。”这是当地村民流传甚广的一句顺口溜。八百人连同沟外几十里的村民们都自发跑来加入了如火如荼的救火队伍,村民们难得一见的袁景珏县长坐着金丝绒马车,赶着落日,在大老鸦贾天行乡长的簇拥下,当天傍晚就赶到了。可惜,熊熊燃烧的漫天大火并不随着县长大人的声嘶力竭而有所减弱。救火队伍等到深夜子时已黑压压蔓延到了沟外,足有四五千人众。两条小河都刮干了,火势愣是越蹿越高,穿着大裆裤奔跑如兔子的精壮汉子们再也跑不动了,一个个像刚出锅的油糕,浑身冒着热气,就是迈不动半步。那些一杠子打不倒的汉子泼上的水仿佛转眼间便成了油,随着东南风的凌厉助威,后沟的贴氏庄园半天工夫便变成了方圆二十里开外都能瞧得见的一片火海。
贴家老爷子贴明儒老举人在眼看着火龙淹没贴家祠堂的那一瞬间,一口黑血喷出一丈开外之后,猝然倒下,“先、先人祠堂……”话未说完就咽气了。
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的小舅子,叱咤西府五百年的大元朝贴达妥尔元帅在挣扎绵延二十二代后,遗留下来的宏伟建筑刹那间灰飞烟灭了。贴明儒老举人至死都没有弄明白,满院场的麦垛子招惹谁了,两声带哨的轰响后,他的贴氏庄园便成了一片火海。村民们在民国十八年(1929)后好不容易熬到的好光景到头了吗?“天塌了,贴家麦场着火了!”“报应啊,贴举人自己造的孽太多了”,村民们七嘴八舌议论十天后,书房沟的保长王大善人王茂德才站在他们家大门口传来了县府的官方消息:“贴家麦场掉下来的是日本飞机的炸弹,县城大校场也掉下了两枚,蒋委员长的军官学校士兵正在列操,一下子炸死了三十多个。谢天谢地,我们书房沟没有死人就烧高香了。”王大善人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仿佛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晦涩、沉抑,十几年大烟瘾熏染下的没有一丁点儿血丝的精瘦干树权般的手,默默地指了指天,便踅进了他家的二门,大门也随即“咣”的一声紧紧地关严实了。
贴家堡共有六进三十六院,光房间就有四百多间。贴家大院可是正经八百的皇家气派。贴元帅虽说没落失势了,可在建设贴家大院的时候却没有一点儿落魄的架势,光阴阳先生就请了好几位,最终才相中这北依高丘、南向渭河,龙泉河绕如龙盘、西山远望如虎踞的书房沟。贴家的先人可是捐出二百匹马,千里迢迢从北京请来建筑师设计的。整个大院依托山势,按照《周易》八卦建筑,光门楼就有三层高,五檩重檐,更不用说比县城城隍庙的戏台子都阔气的戏楼。四周依托山坡的城墙就有五米多高,沿墙建有六座砖碉楼.三匹马在城墙上可以并驰。在书房沟虽说叫贴家堡,可固若金汤的程度比县城的城墙都耐用,县城的城墙都是土筑的,而贴家堡都是砖砌垫土夯的。要不,民国八年(1919)吴山的大土匪王海山攻进县城,县老爷一溜烟躲进贴家堡才活了下来。尤其是六座十米高的砖碉楼上,一丈长、口径足有瓮口般的十二尊土炮,哪家劫匪不胆战心惊呢?同治年间(1862-1874)捻军起义,起义军硬是攻了十三天没有攻下贴家堡,最后十几名偷袭的兵丁从下水口钻了上来,刚一露头,就被贴家家丁的一阵刀剑砍削之后逃之天天了,更甭说正面攻城了。可现在,六天六夜大火纷飞后,贴家堡只剩下满堡子的残垣断壁以及如死蛇般僵硬的城墙了。
贴家堡在头七里就安葬了贴老爷子,按他们家的名望,最少把老爷子应该在家祭奠二七一十四天的。想想多少年来,他们贴家不管谁的白事,门前可是堆满了纸人纸马、花圈挽幛,从灵堂一直排列出贴家堡,占满了书房沟大半条街道。和尚、道士轮番上阵诵经,整个西府的达官贵人,村村落落一个都没有落下过,他们家鼎盛时,皇帝的谥匾都接了三四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