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辛;刘宪平 日期:2015-11-29 11:21:49
本书生动地再现了苏联改革时代知识分子生活圈中光怪陆离的现象。关于“是”还是“像”,提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小说的中心人物谢米拉耶夫在社会上颇有影响,是一位著名画家,也是美术馆馆长。其实,就艺术水平而言,谢米拉耶夫完全是平庸的,从道德角度,他又是个卑鄙龌龊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前程,他不惜背叛出卖自己的亲朋好友,导致妻子自杀,女儿和自己的得意门徒也相继离他而去。为了获得一个可以使自己永垂青史的国家项目,谢米拉耶夫使出了浑身解数,*后关头却功亏一篑,女儿和那位学生取得了斗争的胜利。真实战胜了模仿,虚伪退位于率真。作品在八十年代末问世后,曾经轰动一时,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中一部厚实之作。
本书简介:
一名虚伪者的手记——献给妻子瓦连金娜在我出生前五百年,敌人便下手报复我了。他们藏匿于挂历封面和茶室四壁,隐身于流言蜚语和美术馆的展品储备室。他们控制了所有的出版社和编辑部、展馆展场和公共机构。要命的是,同事邻里亲朋好友的意识也被他们控制住,没有一丝缝隙容我拼搏奋斗在事业中站稳脚跟,没有一点机会指望得到名副其实的、而非转瞬即逝的永恒荣耀。他们攫取了一切……“毕加索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籍法国画家。风格”、“鲁本斯鲁本斯(1577—1640),佛兰德斯画家。的女人”、“波列诺夫波列诺夫(1844—1927),俄国巡回派画家。风景”、“库斯托基耶夫库斯托基耶夫(1878—1927),是最早表现苏维埃题材的画家之一。式人物”、“格拉祖诺夫格拉祖诺夫(1930—),苏联时期美术家。式?的面?孔?”?,?以?及康定斯基康定斯基(1866—1944),俄国画家,抽象艺术奠基人之一。、?玛列?维?奇玛列维奇(1878—1935),苏联时期画家,“至上主义”抽象艺术创始人。、?列?宾?列宾(1878—1935),俄国巡回派画家。、谢洛夫谢洛夫(1865—1911),俄国巡回派画家。、普桑普桑(1594—1655),法国画家,古典主义代表人物。、华托华托(1684—1721),法国画家,善于描绘日常生活和戏剧演出场面。、鲁勃廖夫鲁勃廖夫(约1360/70—约1430),俄国圣像画大师。、费奥凡·格列克费奥凡·格列克(约1340—1405),圣像画大师,生于拜占庭,长期在俄国工作。、斯尼德斯斯尼德斯(1579—1657),佛兰德斯画家,曾与鲁本斯合作。、提香提香(约1476/77或1489/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鼎盛时期威尼斯画派首要人物。……我嘛,我就是谢米拉耶夫。难道我不够大名鼎鼎吗?难道驻莫斯科的外国使馆、芝加哥的豪宅,或者巴黎的收藏家手中就没有我的几幅肖像画或者风景画吗?那还用说嘛!这是与同行们闲聊时,自己不经意间透露的。顺便告诉你们,假如某天再谈起来,我就要说,我的作品称得上是个完整的流派,毫不夸张。“没错,有几个阔佬儿从我的巴黎画展买走过几幅。”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叙述。“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瑞典人邀请我去一周。由于保管不善,我的一幅肖像画出现剥离。我忘记是哪一幅了,只记得二十年前在莫斯科给一位瑞典女外交官画过肖像。眼下呢,瑞典国家美术馆从主人手中购得这幅画,邀请作者去修复。我也觉得该修复了。可哪儿有时间啊。剧场里的壁画必须收尾。没准儿,下个演季还能揽到什么肥活儿呢。”哎,时间啊,时间。我们这里的许多美术馆、展品储备室和展厅,都收藏着我的肖像画和风景画,甚至草稿和习作。我也是无奈啊!就有这样的观众和艺术家,他们面对我的作品热泪盈眶,倾吐肺腑之言!我真该相信留言簿里的那些笔迹,相信那些有时在学术研讨会上才能听到的热情话语和看到的炽热目光!可是,我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它值多少。我恨,我恨所有拿过铅笔和画笔的人,恨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位!也恨自己,恨自己无尽的谎言、无穷的畏惧,恨自己的幻想:要是万一呢!不存在这个万一。我知道即便各种幻想沉淀下来,也不存在这个万一。犹如清点造册的废弃物品,一切都已死亡。即使一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过后,也不会有哪位艺术学家吹去蒙在我画卷上的尘土,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不已,或许,仅仅做出应有的评价:七十年代的虚幻风格。我怎么办呢?我只能嫉恨前辈,力不从心地去追求图谋已久的荣誉。那里有怎样的搏斗,又有怎样的希望啊!奔波,毕生的奔波。我是竞跑好手,自己生命马拉松上耐力持久的选手。我知道自己夺不到冠军,可我还在愚弄自己,玩弄自己的闷葫芦。哦,生活啊,你要飞驰到哪里去啊?逝去最快的是岁月。也许我还来得及有所作为。也许我会被安葬在瓦甘科夫公墓瓦甘科夫公墓,位于莫斯科的一处大型公墓,许多社会文化名人死后葬于此地。,某个靠近叶塞宁叶塞宁(1895—1925),苏联思想敏锐的抒情诗人。和维索茨基维索茨基(1938—1980),苏联时期著名诗人、作家、民俗歌手、演员。的地方。年轻一代的诗人永远会成人之美。瞧啊,在死亡登记册里有你的名字,在百科全书里有你的辞条。大胆干吧,艺术家!大胆干吧,痴迷的幻想家!别声张,千万不要声张!为避免后人产生可能葬送你的疑虑,我们就在首页添上一句吧:“我死后,务必火化!
作者简介:
谢尔盖·叶辛(1935-),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高尔基文学院院长。主要代表作有:《模仿者》(1985)、《角斗士》(1987)、《间谍》(1989)等。现居莫斯科。前言前言
当代俄罗斯知名作家叶辛(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一九三五年生于莫斯科,一九五五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当过演员,从事过广播电视和刊物编辑工作,一九八七年起在 前言当代俄罗斯知名作家叶辛(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一九三五年生于莫斯科,一九五五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毕业后当过演员,从事过广播电视和刊物编辑工作,一九八七年起在高校讲授文学创作技巧课程,后任教授,一九九二年起就任高尔基文学院院长的公职。这个学院的特殊性不在于有多少毕业生成了作家,而因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国立的文学高等学府。作家的七十岁华诞不久前刚刚度过,而依照俄罗斯的法规,迈过这个年龄槛以后就不宜再任较高级别的职务,所以学院的领导人可能会有变化。叶辛的父亲曾是前苏联的一名地方的军事检察官,在斯大林时代受到迫害。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被问起是否对苏维埃政权有怨言时,叶辛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了一个颇能引人思索的回答。他很坦诚地说:“没有怨言。从小我就是个听话的孩子,上中学时努力读书,在大学里是模范生。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那一天我记得清清楚楚。当时我才六岁,家里刚给我做了一条大人穿的长裤,我正穿上在院子里炫耀,这时收音机广播了战争开始的消息。当时刚好要吃午饭,我的婶娘正往屋子里端来热热的一锅汤。听到这个消息,她惊得一下子把锅掉到地上。这一年我们撤退到母亲的老家。冬天很冷,没柴烧,母亲不得不锯了外祖父园子里的苹果树。回了莫斯科以后,有一次妈妈说:‘你脚上没有穿的,去找找校长,求他给你发一张鞋票。’我心里明白,这没什么不体面的,当时整个国家都非常艰难。校长仔细听了我的陈述,一句话也没有多问,从怀里掏出那张珍贵的纸片给了我。加入共青团的那一天,我也是永远忘不了的。当被问到‘你父亲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坦诚地回答说‘在监狱里’,接着号啕大哭。这时校长站起身说,‘没什么,儿子不能担父亲的责’。引用的斯大林的这句话,堵住了当时想讥讽嘲弄我的那些人的口……过去的东西没有什么可以抛弃的。”笔者引述作家叶辛的这一段答记者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的人生观念和胸怀。叶辛是位多产的作家,有力度的作品从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九九年问世的已达十五部,其中还不乏长篇。关于写作,叶辛也坦言自幼就梦想成为一个作家,这样就可以为自己编织出不可能全都亲身亲历地参与和感受的世界。在他眼里,写作就是捕捉瞬时即逝的东西,因为生活里有许多有价值的、值得深思的关注点,如果不实时地把这些固化在纸上,很快就会溶失在无数寻常事件的洪流之中,因此他很早就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在俄罗斯当代文坛,叶辛以擅长写知识阶层闻名。尤其是从事创作性活动的文化艺术界,占据了他的视野中心。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叶辛的着力点是社会心理分析与披露,透过当代社会的所谓精英人物,他却看到了另一面,那就是花样层出不穷的追名逐利,渴望权力却又甘心依附,标榜清高而又抵不住诱惑,妒贤嫉能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权势面前也不妨卑躬屈膝,真才实学让位于弄虚作伪,巧取贪得靠的是老谋深算,等等不一而足。然而,社会期望于精英们的是自强、独立、正直、奉献,两者的对比反差就成了社会转型期人文品质追求的一大课题。叶辛以其敏锐的笔触和犀利的目光把这类形形色色的生活表象放在心理剖析的镜下,透过小说中的人物折射给社会。因此,他的作品一问世就很受人瞩目,他本人也像个冲浪者一样成为出没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本书推出的《模仿者》发表于一九八五年,是叶辛最知名的一部作品,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书中主角是个画家、是个擅长伪装和精于钻营的人物。此人虽然掌握了相当不错的绘画技艺,惟独缺少真正艺术家的才质和风范,但凭借种种投机取巧的手段和人际间钻营游刃的本领,使自己成为画界的大师级领军人物。比如说,主人公自恃有超一流的创作人物肖像的本领,但在他画室里却秘设一间暗房,借着偷拍肖像主人的大量照片进行描摹。如果主人公的作伪行径只限于绘画,仅此也成就不了他的大师事业。小说引人入胜之处不仅在于作者清晰刻画出作伪者的全部嘴脸,更精彩的是底朝天地掀开了他那深藏于心的阴暗的人生理念。读者从书中会看到,此公不仅模仿别人的创造性行为,而且模仿情感,模仿人间之爱,甚至包括对自己的母亲、妻子。更为可怕的是,这种彻头彻尾的欺骗性,主人公自己不仅完全清楚,而且处之坦然,甚至想以此来示范于子女。遗憾的是,这类的所谓成功人士,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因此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十分引人的情节故事,但社会意义已远远超越了俄罗斯的国界。有趣的是,小说出版之时正值俄罗斯当代大画家格拉祖诺夫在莫斯科举办画展,大批参观的人在展馆门前排起长龙。于是风言风语骤起,说是这位画家就是小说的原型人物,一时之间使叶辛落入了社会情态的心脏地带,因为人们已经对现实生活中的谎言万分厌恶。值得注意的是,叶辛在这部作品中充分运用了他写作特殊文体的独白式叙述。有人说这是受了他习惯于写日记的影响,笔者认为,这样以第一人称倾心自曝的方式来讲故事,是不是可以减少一些社会上有的人硬要对号入座而带来的麻烦。时至今日,谢尔盖·叶辛的这部作品仍然是与时代同步的,因为在小说人物谢米拉耶夫的位置上,又不断出现新的模仿者。那么究竟是哪些人?公众心中自然会有答案。张秉衡二〇〇六年八月于北京作品在八十年代末问世后,曾经轰动一时,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中一部厚实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