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普通读者


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刘炳善   日期:2015-12-23 13:16:47



一个兼具忧郁与高雅气质的传奇女作家
  与那个时代众多伟大灵魂的私密对话
  伍尔夫**部散文集/一本有点八卦又认真的读书笔记
  
本书简介:
  这本小书,包括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及其续编当中选译出的二十四篇文章。
  读着这样的文章,我们好像是在听一位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女作家向我们谈天——许多有关文学、人生、历史、妇女的大问题、大事情、她都举重惹轻地向我们谈出来了,话又说得机智而风趣,还带着英国人的幽默、女性的蕴藉细致,让人感到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
  1882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22岁时开始在《泰晤士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代表作有小说《雅各布之屋》《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和女权问题论著《一间自己的房间》等。1941年,伍尔夫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于是,她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
  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一起把意识流小说推向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传统的写作手法。她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目录:
  普通读者蒙田纽卡塞公爵夫人谈谈伊夫林笛福阿狄生简·奥斯丁现代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乔治·爱略特本特利博士保护人和番红花现代随笔对当代文学的印象《鲁宾孙漂流记》多萝西·奥斯本的《书信集》斯威夫特的《致斯苔拉小札》《感伤的旅行》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的《教子书》德·昆西的自传玛丽·沃尔斯顿克拉夫特多萝西·华兹华斯威廉·赫兹利特“我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前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八八二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一八三二—一九○四)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弗吉尼亚姊妹兄弟四人。他们长到应该上学的年龄,她父亲囿于重男轻女的俗见,只把她的两个兄弟送到公立学校读书,然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弗吉尼亚和她姐姐范尼萨只能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读。——对于这一件事,弗吉尼亚一辈子心里怨恨,由此滋长出她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不过,她的家庭条件优裕,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关于拉丁文、法文、历史、数学等等基本常识后,她就在父亲的藏书宏富的书房里自由自在地广泛阅读,为她一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学识基础。此外,她的父亲和当代许多名流学者、作家都有来往,她小时耳濡目染,眼界也自不同一般。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但身体不好,且有精神病的底子。一八九五年,她母亲去世,她的精神病第一次发作。
  一九○四年,她父亲去世,她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在痛苦中且曾企图自杀。此后,她家迁居于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区(在大英博物馆附近)。约从一九○六年起,她的兄弟在译序 刘炳善 在我们面前摆着的这本小书,包括从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文学评论集《普通读者》及其续编当中选译出的二十四篇文章。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八八二年生于伦敦的一个书香之家。她的父亲莱斯利·斯蒂芬(一八三二—一九○四)是英国十九世纪后半期“维多利亚时代”的一位著名的评论家和传记家,曾主编《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弗吉尼亚姊妹兄弟四人。他们长到应该上学的年龄,她父亲囿于重男轻女的俗见,只把她的两个兄弟送到公立学校读书,然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弗吉尼亚和她姐姐范尼萨只能留在家里由父母教读。——对于这一件事,弗吉尼亚一辈子心里怨恨,由此滋长出她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不过,她的家庭条件优裕,从父母那里接受了关于拉丁文、法文、历史、数学等等基本常识后,她就在父亲的藏书宏富的书房里自由自在地广泛阅读,为她一生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学识基础。此外,她的父亲和当代许多名流学者、作家都有来往,她小时耳濡目染,眼界也自不同一般。弗吉尼亚天分很高,但身体不好,且有精神病的底子。一八九五年,她母亲去世,她的精神病第一次发作。
  一九○四年,她父亲去世,她的精神病再次发作,在痛苦中且曾企图自杀。此后,她家迁居于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区(在大英博物馆附近)。约从一九○六年起,她的兄弟在剑桥结识的朋友们不断到他们家聚会讨论文艺、学术问题,形成一个文学中心。这些人后来被称为“布卢姆斯伯里集
  团”,其中包括一批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传记家和其他方面的学者,弗吉尼亚和范尼萨也和他们结为好友。在他们当中有一个剑桥毕业的青年学者伦纳德·伍尔夫在一九一二年和弗吉尼亚结了婚。伦纳德并非显赫人物,用弗吉尼亚的话说,他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犹太人”。但他性格善良忠诚对妻子非常体贴,看出她的文学天才,尽一切力量鼓励支持她的创作活动,为弗吉尼亚的文学事业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婚后,她的精神病又大发作一次,且又企图自杀。在她病愈之后,伦纳德买了一架印刷机,为了让妻子调剂精神、稳定情绪,二人学习排字、印刷技术,尝试着印了两本小书。印出后销路尚好,还赚了一点儿钱。于是,伍尔夫夫妇于一九一七年开办起一个荷加斯出版社。在此以前,弗吉尼亚从一九○四年起就开始写作投稿,一九一五年还出版过一部小说《出航》。现在,有了自己的出版社,此后她写的书便都由荷加斯出版社出版,不必求人,还出了一些新进作者的作品,如TS艾略特的诗,K曼斯菲尔德和EM福斯特的小说,等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小说——她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创者之一,这方面的小说代表作有《雅各的房间》(一九二一)、《达洛威夫人》(一九二五)、《到灯塔去》(一九二七)、《海浪》(一九三一)等书。在小说创作之余,她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收入《普通读者》(一九二五)和《普通读者二集》(一九三二)等书之中。此外,她还写有传记和女权问题论著(《自己的房间》,一九二九;《三个基尼》,一九三八)。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不断出版,声誉日隆,文学地位上升。这时,剑桥等大学提出给她荣誉讲座和学位,但她为了表示对于英国大学中歧视妇女的陋习的抵制,统统谢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希特勒法西斯的侵略势力威胁到英伦三岛的安全。一九四○年,伍尔夫夫妇在伦敦的住宅被德国飞机炸毁。在这个时期,他们夫妇曾商量过万一英国战败、二人即相携授命,不愿在法西斯统治下受辱。一九四一年,弗吉尼亚在乡间的住所写完了她的最后一部小说《幕间》,又一次陷入了精神病的痛苦之中。深恐一旦精神完全错乱,拖累丈夫,一天早晨她独自出走,将自己勤奋写作的一生结束在一条河流之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于著作等身之际投水自沉,举世悼惜。在她死后,她的忠诚的老伴伦纳德一直勤勤恳恳整理出版她的遗著,除了小说,还将她未结集的评论散文作品分为四集出版,另外,还编辑出版了她的一部分书信和日记。现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日记五卷、书信六卷已在英国由他人编辑出版。她的最详细的传记则是由范尼萨的儿子昆丁·贝尔写的。
  如前所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文学在英国的代表作者之一。“意识流”文学产生于本世纪初、盛行于二十年代。十九世纪的小说艺术从描绘社会生活的宏伟画卷发展到深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意识流”文学便应运而生。它的产生也与当时欧美的哲学与心理学发展有关。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对“意识流”一词如此说明:“意识本身不像是斩碎的片断……不是拼接起来的。相反,它流动不已……我们尽可称它为思想之流、意识之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心理学原理》,一八九○年)1从小说创作的角度,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人的意识活动曾有一段著名的描述:1转引自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向深处看去,生活绝不是“这个样子”。细察一个平常人的头脑在平常日子里一瞬间的状况吧。在那一瞬间,头脑接受着数不清的印象——有的琐细,有的离奇,有的飘逸,有的则像利刃刻下似的那样明晰。它们像是由成千上万颗微粒所构成的不断的骤雨,从四面八方袭来;落下时,它们便形成礼拜一或者礼拜二那天的生活,着重点与往日不同,紧要的关键在此而不在彼。因此,如果作家是一个自由人而不是一个奴隶,如果他能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而不是以传统章法作为自己作品的基础,那么,就不必非有什么情节、喜剧性、悲剧性、爱情事件以及符合公认格式的灾难性结局不可,而一只扣子也不必非要照邦德大街上裁缝所习惯的方式钉在衣服上不可。生活并不是一连串对称排列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轮,一只半透明的外壳,我们的意识自始至终被它包围着。对于这种多变的、陌生的、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无论它表现得多么脱离常规、错综复杂,总要尽可能不夹杂任何外来异物,将它表现出来——这岂不正是一位小说家的任务吗?(《现代小说》,一九一九年)
  为了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里的灵活多变的意识活动,作家就需要找到一种相应的描写手法。法国作家莫洛亚这样阐明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这方面的文学探索活动:她无疑想要发现一种新的技巧,好让小说家有可能非常真实地把内在的现实描绘出来;而且,她还要表明这种现实只能是一种内心的存在。成熟时期的弗吉尼亚·伍尔夫既不像萨特那样判断,也不像劳伦斯那样说教。她所关心的只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新颖的生活视域,以开阔她的眼界,使她能够从表面事件之下发现出那些难以觉察到的思想感情活动。
  这样探索的结果,使她在自己的创作中抛开了传统的、自然主义的描写方法。她对于各种写法进行多方面的试验,最后采用了那种将散文和诗糅合在一起的、飘逸飞动、委婉多姿的散文诗笔法,它最适于捕捉、描绘人物的浮想联翩、千变万化的精神状态——这就是我们在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里常见的意识流手法。她使用这种笔法写了一批小说,不注重情节,而着重于细致的心理描写,写出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
  除了小说以外,弗吉尼亚·伍尔夫还是一位卓越的散文家。从一九○五年她为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了第一篇书评开始,她一生中写过大量的文学评论和各种随笔文章。她曾在日记中提到自己写这些文章时的想法:我应该在自己个性所近的题目上写一写,减少浮饰之词,搜入种种琐事轶闻。我想,这样子自己会更轻松自如一些。(《一个作家的日记》)
  换句话说,这些文章是作者呕心沥血从事小说创作之作的“副业产品”。但这样说丝毫不能减低它们本身的价值。因为,这里是一位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在勤奋创作的间歇,以随笔的形式、轻松的笔调,无拘无束地漫谈自己对历代作家、作品的印象,以
  精致的文笔写出她对于文学、人生、历史的细腻的感受,而读者的获益不只是一个方面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主要评论文章收进了她在生前亲自编订的名为《普通读者》的两本文集里。这两本书的开头引用着十八世纪英国作家约翰逊博士的一段话,说明书名的来源和含意:“能与普通读者的意见不谋而合,在我是高兴的事;因为,在决定诗歌荣誉的权利时,尽
  管高雅的敏感和学术的教条也起着作用,但一般来说应该根据那未受文学偏见污损的普通读者的常识。”(《格雷传》)伍尔夫谈到她这部书,也说它是“一本并非专门性的评论著作,只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而非从一个学者或批评家的角度,来谈一谈自己偶然读到的某些人物传记和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我自然常常会对某一本书发生兴趣,但我也常常为了自娱而随意读一读、写一写,并不想建立什么理论体系”。
  现在,让我们通过《普通读者》初集、续集这两本书,来看一看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评论散文有哪些特色吧!
  首先,从内容上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的广泛兴趣和渊博学识。正如关于她的一
  部评传作者所指出的:“从《帕斯顿信札》和乔叟一直谈到现代文学,《普通读者》一下子就使我们面对着伍尔夫文学兴趣的可惊的范围。从她父亲的藏书室里所培养起来的根深蒂固的读书习惯从来也没有离开过她——她是一个真正的读书种子,总是不停地、广泛地阅读。希腊作家,法国作家,俄国作家,英国作家,美国作家;小说,戏剧,诗歌;回忆录,传记,书信,还有历史——她统统贪心地阅读,提到了拉德纳2和纽卡塞公爵人就像她写到乔治·爱略特和索福克勒斯一样得心应手。”
  我在这里只需要补充两点:一、这个单子自然是不完全的。二、伍尔夫阅读希腊作家、罗马
  作家和法国作家都是通过原文。——从这里可以看出伍尔夫在青少年时期的“创作的准备”
  的底子是何等丰厚和坚实。
  在《普通读者》中有些文章正面阐述作者的文学观点,例如《现代小说》和《对当代文学的印象》等。其中《现代小说》一篇是她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宣言,是许多英国文学选集中必选的名篇。这篇文章为意识流文学呐喊开路,把老作家本内特、威尔斯和高尔斯华绥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狠狠奚落了一通。有人就据此断定伍尔夫要骂倒一切古人,认为天下除了现代派、意识流就再也没有好作品好文章了。其实,这是误解,并非伍尔夫的原意。《现代小说》诚然是伍尔夫的创作宣言,而且也带有鲜明的论战笔调,但作者如此写仅仅是为意识流这一新的文学手法争取合法存在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她是当仁不让、毫不含糊的。但是,综观伍尔夫的全部评论文字,她并不是要以意识流作品独霸文坛,更不是要拿意识
  流这个框框来套古往今来一切作品,否定古典文学的整个成就。这种狭隘观点也和作者浩博
  的学识修养毫无共通之处。前引评传作者对这一点有很好的说明:
  尽管
  她确实在为现代派的合法存在而慷慨陈词,她为现代主义的技巧所提出的声辩却不是在抹杀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她不过说,就其本身而论,它乃是另一种可靠的尝试,正像奥斯丁的尝试一样,都是为了反映出一种首尾连贯的人生图景。因此,现代主义并不是对传统的屏弃,只是对传统的扩展。说到最后,要紧的在于那种图景是否令人信服——作家对它的描绘是否成功。在这点上,伍尔夫注视着英国、欧洲和美国的整个文学领域,不受任何一种理论的强制约束。普鲁斯特,屠格涅夫,康拉德,笛福,奥斯丁,勃朗特姊妹,斯特恩——全被一种敏锐的感应囊括而去,而这种敏感又是灵活异常,无论这些小说家们之间如何各有不同,对他们每个人的独特成就都能加以欣赏。
  均引自迈克尔·罗森塔尔《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罗特里奇与凯甘·保罗出版社)一书。
  稍稍浏览一下两集《普通读者》中丰富多彩的篇目和内容,我们就会相信这段话所言非虚。
  伍尔夫虽是意识流的代
  她是伦敦文学生活的中心——T.S.艾略特
  她用一只手挡住命运的袭击,另一只手匆匆在纸上记下自己的东西——卡夫卡
  蒙田一天,蒙田在巴勒丢克看到西西里国王勒内的一幅自画像,于是,他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他能用蜡笔为自己画像,难道我们每个人拿起笔来描绘一下自己就不合法吗?”我们可以立刻回答:这不仅合法,而且再容易不过。对于别人我们素昧平生,对于自己的相貌特征,我们简直太熟悉了。那就开始吧。可是,刚一动手,那笔可就从我们指头缝里掉下来了——原来这是一件极难、极奥妙、人力不能胜任的事情。
  说到底,在整个文学领域里,拿笔来描绘自己获得成功的,究竟有几个人呢?或许只有蒙田、皮普斯和卢梭。《医生的宗教》一书像是一片色彩斑澜的玻璃,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飞速转动的星辰和一个古怪而骚动不安的灵魂。还有那一部大名鼎鼎的传记,像一面明亮亮、光闪闪的镜子,映照出那一位躲在别人肩膀后边窥看世界的鲍斯威尔的面目。但是,像这样随自己兴之所至地讲说自己,把自己这混乱、多变、有缺陷的灵魂的整个面貌、分量、色彩、范围,都统统呈现出来——这种本领,只有一个人有,那就是蒙田。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过去了,在他这幅画像前总是聚集着大群的人,向它凝神细看,看出了其中反映出自己的面貌;而且,愈看啊,就看出更多的名堂,简直说不清自己所看到的究竟是什么。层出不穷的新版说明它那永久的魅力。如今,在英国,那伐尔书社把柯顿的译文重印为精美的五卷本;同时,在法国,柯纳尔公司也正在发行一套把种种异文都搜罗在内的新版蒙田全集,为此,阿曼古博士献出了自己漫长一生的研究成果。
  然而,道出自己的真情实况,从身边来暴露自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蒙田说:我们知道,只有两三位古人走过这条道路。但后来就没有人跟踪前往了;因为,追随灵魂那漫无边际、变化不定的步伐,揭破它那深藏内部的迂回曲折,掌握它那许许多多细微、灵活的变动——这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比表面看来要难走得多。这是一种新奇而特殊的工作,要进行它,须得脱离开世上那些一般的、最受赞许的事务。’首先,是表达方面的困难。耽迷于那种叫作思考的奇妙有趣的过程之中,是我们大家都爱做的事;但是,一旦要说出自己所想的东西,哪怕是向和自己对面的人谈一谈,我们就发现自己能表达出来的东西少得何等可怜!思想的幻影,往往不等我们把它抓住,一从心头出现,就又从窗口溜掉,要不然它那一线游移不定的光芒倏然一闪,就又慢慢沉落,复归于黑暗的深渊。人说话时,面目、声音、腔调倒还可弥补语言之不足,使得软弱无力的语言带有一定的性格特征。笔却是一种呆板生硬的工具,它能表达出的东西很少,还带着自己的旧习惯、老套子。它又爱发号施令,让普通人摆出先知的架势;人平常说话的调子本来是磕磕巴巴、犹犹豫豫,一到笔下就变成了庄严堂皇的进行曲。正是因为这样,在数不清的死者当中.只有蒙田这种不可抑制的栩栩如生的特点才显得格外突出。我们毫不怀疑:他的书写的正是他自己。他不训人,也不说教,他不断表明他只是跟别人一样的人。
  他要做的事就是把自己描写下来,告诉别人,说出真情实况,而这却是“一条崎岖不平的路,比表面看来要难走得多”。
  因为,除了自我表达的困难之外,还存在着保持自己心灵独立的极大困难。我们的灵魂,或者说,我们内在的生命,常常跟我们外在的生活格格不人。如果我们有勇气问问她。在想些什么,她所说的话总是跟其他人说的恰恰相反。譬如说,其他人自古以来就认定了年老体弱的绅士们理应待在家里,夫妻忠贞厮守,以此为榜样教诲世人。但是,蒙田的心灵却说道:一个人,正是到了老年才应该出外旅行,而婚姻嘛(这话也没有说错),本来很少以爱情为基础,到了人的晚年往往变成一种徒有其表的束缚,倒不如拆散了好。再有,说到了政治,政治家们总是颂扬帝国的伟大,鼓吹对于野蛮民族进行开化的道德责任。但是,蒙田却愤然说,看看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干些什么吧:“多少城市被夷为平地,多少民族被灭绝……世界上最富饶、最美丽的地方因为珍珠和胡椒贸易而被搅得混乱一团!这是粗野力量的胜利!”还有,一些农民来告诉他:他们看见一个人受伤、快要死了,可是抛开他走掉了,因为怕法院把罪名加到他们头上。
  P3-6
  







阅读提示:普通读者的作者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刘炳善 ,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普通读者下载地址

上一本:我有一座城
下一本:在细雨中呼唤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