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迅 日期:2016-02-06 12:24:43
鲁迅的小说创作,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他的同时代人胡适在1924年所写的《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说:“至于这五年以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的下评判。……但成绩**的却是鲁迅。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另外一位同时代的文学史论家郑振锋则在1926年《论<呐喊>》中说鲁迅的小说“那是一个新辟的天地,那是他独自创出的国土,如果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不朽的作品,那么,他的这一方面的成绩,至少是不朽的”
本书简介:
本书选收了鲁迅先生的全部小说创作,其中短篇小说32篇,中篇小说1篇。它们分别选自《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为了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准确地理解现代文学经典名著,编选者对原著中生僻的字和词做了必要的注释,并在每篇散文后附有简短的解读评点。相信读者朋友翻开本书的同时,一定会体验到高效通畅的阅读快感。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在小说、散文、杂文、诗歌、文学翻译、文学史研究等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鲁迅为中国新文学的大厦奠下了厚重的基石。
目录:
导论
呐喊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导论
呐喊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彷徨
社戏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
肥皂
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伤逝
弟兄
离婚
故事新编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鲁迅年表(1881-1936)鲁迅的小说创作结集出版的有3本集子。《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收有14篇作品,其中除《阿Q正传》为中篇外,其他都是短篇小说。鲁迅之所以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命名为《呐喊》,是为了给革命“也来喊几声助助威”(《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聊以慰籍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呐喊》反映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直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现实,作品以丰满的艺术形象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对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严肃的探索,显示了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5年,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当时革命处于低潮时期,新文化阵营内部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然在沙漠里走来走去”(《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他在《彷徨·题辞》中引用屈原的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真实地反映了他决不消沉而要继续探索、努力前行的决心。在继承《呐喊》的传统,继续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挑战的过程中,《祝福》中的祥林嫂“出逃”、《离婚》中泼辣的爱姑进行了“不惜拼出一条命,大家家败人亡”的抗争,使这种“挑战”较《呐喊》显然是有了进步。此外,《彷徨》也以丰满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批判了他们革命的软弱性和不彻底性;与此同时,对封建社会的维护者也进行了彻底的揭露和无情的嘲讽。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本小说集,写于1922年至1935年,时间跨度很长,却只有8篇作品,然而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杰出的历史小说集。这些作品,无论是取材于史实,还是取材于神话或传说,都是“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故事新编·序言》)的。在“故事”中,作者不但有崭新的发现或深刻的洞见,而且具有尖锐的现实针对性,赋“新编”以独特的含义,因而同《呐喊》和《彷徨》一样,也充满了战斗的锋芒。
毛泽东曾高度评价鲁迅,称鲁迅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小说所达到的思想高度,在其同时代作家里无人可以比肩,即使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也鲜有望其项背者。《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塑造了一个封建制度的叛逆者“狂人”的形象。作品通过“狂人”的感受和自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而坚定地指出,封建社会的本质就是吃人。吃人者即满口“仁义道德”的封建统治者的特征是,“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正如鲁迅写给好友许寿裳的信中所说:“……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吃人的民族,因此成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无论是认识的深度,还是在揭露封建社会的罪恶并与之战斗的坚定和彻底,在那个时代,鲁迅都是第一人。
《药》的思想内含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满怀深情地礼赞了民主主义的革命者秋瑾,而且通过“人血馒头”这一生动的艺术细节,描写了人民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他们对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行者冷漠甚至嘲笑,还以为掺着烈士鲜血的馒头可以治病而吃掉了,令人痛心的现象既揭示了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因而必然失败的惨痛教训,同时也反映了启发和教育群众特别是农民,是何等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
《阿Q正传》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流浪雇农的典型形象,挖掘了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代表的民族性格痼疾。对民族劣根性的发现、暴露和批评,几乎贯穿鲁迅小说创作的始终,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时代和社会认识的深度,也可以感受到他对民族命运和前景的真知灼见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同时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