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果戈理 日期:2016-04-22 15:08:14
《彼得堡的故事》是果戈理最富有代表性和拥有最广泛读者的作品之一,也是我社外国文学名著名译系列的一种,收入了果戈理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包括《涅瓦大街》《鼻子》《画像》《外套》《四轮马车》《狂人日记》,都是文学史上不可不读的经典作品。果戈理在彼得堡的初期,经常到画院做绘画创作。他亲身体会过穷公务员的辛酸和青年画家的窘迫,将这些“小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把他们的日常琐碎、所思所想也描写得淋漓尽致。每一个故事读来都让人忍俊不禁却又发人深省,包含着巨大的艺术真实。
本书简介:
本书收入果戈理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六篇,讲述了六个发生在彼得堡的故事,其中《外套》《狂人日记》都是进入教科书的经典之作。果戈理在彼得堡经历过一段“小人物”的贫穷生活,亲身体会过贫穷公务员的辛酸,对这个阶层怀着深切的同情心。这几部作品将果戈理式的讽刺和犀利彰显得淋漓尽致,是对19世纪俄罗斯社会矛盾和人的面貌的深刻写照。《涅瓦大街》的主人公皮斯卡列夫是一个心地善良、热爱艺术的青年画家,爱着一名容貌端庄、风姿优雅的妓女;《鼻子》的主人公科瓦廖夫是个八等文官,但他不安于现状,一心一意想当大官;《画像》的主人公恰尔特科夫是个穷画家,整天废寝忘食,埋头作画;《外套》中的主人公阿卡基是一个抄写公文的机关小职员,他恪尽职守,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工作,可是周围的人都蔑视他,百般欺负他;《四轮马车》里的贵族社会是小城的统治者,他们的贿选手腕、敛财技能、发财手段都尽述其中;《狂人日记》前无古人的独特写法更是直接启发了鲁迅,催生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狂人日记》。
作者简介:
果戈理(1806-1852),俄罗斯经典作家,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界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散文之父”。他出生于乌克兰一个不太富裕的地主家庭,他所处的19世纪上半期,正是俄国农奴制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果戈理善于用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俄国农奴制官僚社会的黑暗。代表作有《死魂灵》《钦差大臣》《乡村夜话》等。 乔振绪,1930年生,原籍山西太原,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俄罗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译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死魂灵》《乡村夜话》《彼得堡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自从有了果戈理,俄国才有了全新的语言。它的平白、有力、准确、异常活泼和接近自然我们都十分喜爱。
——斯塔索夫
果戈理君中篇小说中的十足的人生的真实,是和构思的朴素密切地关联着的。他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他愿意把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美的、人性的东西展露出来,但同时也不隐蔽它的丑恶。
——别林斯基
从果戈理开始我国的文学开始表现人民的自我意识。
——车尔尼雪夫斯基
自从有了果戈理,俄国才有了全新的语言。它的平白、有力、准确、异常活泼和接近自然我们都十分喜爱。——斯塔索夫 果戈理君中篇小说中的十足的人生的真实,是和构思的朴素密切地关联着的。他对生活既不阿谀,也不诽谤;他愿意把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美的、人性的东西展露出来,但同时也不隐蔽它的丑恶。 ——别林斯基 从果戈理开始我国的文学开始表现人民的自我意识。——车尔尼雪夫斯基 最初我不知道朗读的是什么(有人正在朗读《鼻子》),是谁的作品,又没有机会打听,但我同大家一样,被这惊人的真实、这自然的对话、这闻所未闻的滑稽场面惊呆了……——斯塔索夫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果戈理的作品,并给予高度评价。鲁迅亲自翻译了果戈理的《死魂灵》,而且在《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了中国的《狂人日记》。 ——茅盾 果戈理君的幽默,是一种平静的,在愤怒中保持平静,在狡猾中保持仁厚的幽默。可是在作品中,还有一种严峻而露骨的幽默,它咬得你出血,刺透你的皮骨,直言无隐,用毒蛇编织的鞭子前后左右地抽打你,一种恶毒的、无慈悲的幽默。——别林斯基 《涅瓦大街》乃是一部如此深刻而又如此迷人的作品;这是同一种生活的两个极面,崇高与可笑紧挨在一起。——别林斯基 “小人物”的题材是彼得堡故事里最重要的题材。……果戈理以巨大的艺术真实反映了“小人物”的思想、感受、悲伤和痛苦,反映了他们不平等的社会地位。——赫拉普钦科 画家说到这里,身子突然颤抖起来,脸色变得煞白。因为此时,一张变得难看的、焦急不安的脸从画布上探出来看着他。两只可怕的眼睛紧紧地盯着他,好像想把他一口吞掉;那嘴唇好像刚刚下达了“保持沉默”的严厉的命令。此时的他特别紧张,他想把尼基塔喊来,可是尼基塔早已躺在过道室打起了呼噜。他突然醒过神儿来,也笑了,恐惧感一下就消失了,原来这是他买回来的那副肖像画,他把这幅画完全忘记了。月光照亮了房间,也照射到肖像画上,好像赋予画像以生命,使画上的人活起来了。他开始仔细观察这幅画像,他用海绵蘸上水,把画像擦拭了好几遍,把落在画上的灰尘和脏东西统统擦掉,然后把画像挂在对面的墙上,使他吃惊的是这幅画的技法很不寻常:整个面容看起来像活人的面容,两只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他,他都被看得心里发毛了,不由得往后退了两步,禁不住惊叹道:“哎呀,这哪里是画,简直就是一个大活人,他的两只眼睛盯着你,好像眼珠子还在转动呢。”他突然想起来从前教授对他讲的一个故事,说的是达·芬奇的一幅著名的肖像画,伟大的画家作这幅画花了好几年的功夫,可是他仍然认为这幅画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用瓦扎里的话说,这幅画受到大家的普遍推崇,都认为这幅作品是绘画作品中的精品。整幅画中画得最完美、最出彩的地方就是那双眼睛,正是那双眼睛令同时代人赞叹不已,甚至最细微的纹络和不太显眼的鱼尾纹都没有遗漏,都画到了画布上。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这幅过去的肖像画,却有着令人惊奇的运笔。这已经不属于艺术的范畴,因为它打破了画像的和谐,这就是这一双灵动的眼睛,这双眼睛好像是从活人身上取下来,然后装到画像上。人们看到这样的作品时,不再会产生一种精神上享受的感觉,不管画家选取的题材有多么可怕,人们看了这样的画,就会产生一种近乎病态的,令人压抑的感觉。画家情不自禁地会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可是要知道,这就是自然,这就是活生生的自然,为什么这会给人们一种奇怪的、不愉快的感觉呢?是不是原封不动的,丝毫不差的模仿自然就是错误?是不是就如同宏亮的但却不和谐的喊叫?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相当重要,如你选择题材时,态度很冷漠,对你所选题材毫无感情,而且不感兴趣,那么你的题材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题材,从你的题材中挖掘不出深邃的、闪光的思想,就好像你所描绘的人是个好人,是个杰出的人,可是当你拿起手术刀打开他的腹腔时,这个人却变得无比的难看和可怕。为什么一个画家能把朴实的、平凡的本色表现得光彩照人,使你感觉不到它的平凡,而相反,当你看了这样的画作,你会觉得赏心悦目,你会觉得你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加平和了,更加安定了,更加平等了。为什么同样的本色在别的画家的笔下,就显得那么平庸,那么龌龊?顺便说一句,这样的艺术家也称自己是忠于本色的。不是的,在他所描绘的本色中没有闪光的东西。这就好比大自然的景色,不管这景色多么美丽,如果天空中没有太阳,它也是不够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