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丁 日期:2016-05-27 10:58:58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他们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
本书简介:
清末到建国初期,中国的教育体系百花齐放,出现了一大批如今依旧耳熟能详的教育大家,尤其是民国时期,中国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更是如今都望尘莫及的。那段时期的教育,与爱国、救国、革命息息相关,教育大家们都看重基础、重视少年、尊敬知识、弘扬人格,那是一个能够让人体会到教育之重的时代。从古至今,教育一直是影响弥远的一项重要传承方式,传承的是知识,更是做人,亦是处世。可以说,教育就仿佛一个国家的精神食粮,能够支撑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壮大,并且不失本色和牢记根源。俗话说:根正苗红,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教育就是保证根正的唯一手段和方法。在清末到建国初期这近百年的时间里,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投身教育事业,为国之未来奋不顾身的教育大家:梁启超、蔡元培、陶行知、张伯苓、黄炎培、竺可桢、徐特立、吴玉章、吴贻芳、孙敬修、晏阳初、陈鹤琴……这些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他们以自己颇具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为那段时期的中国带来了希望。此书中,十二个教育大家的成长经历、教育生涯、情感生活均有涉猎,让人仿似面对面和教育大家沟通,了解一个个真性情、硬骨头却底蕴深邃的可爱之人。
作者简介:
一丁,本名李荣昌,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国家高级心理保健师、原青川县政协副主席。曾创办《朝霞报》,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淘金王》、《边缘英雄》,纪实文学作品《熊猫之乡——青川》、《青川情——“5•12”抗震救灾百人特写》等作品。现隐居科技城,读写壮余生。梦想写一部畅销天下的好书!坚信只要揣梦前行,梦就不会失落!
目录:
序曲
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
岭南神童
康梁维新
首唱“中华民族”
新民说
趣味主义
温馨家事
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
商贾后代
笃学精进
教育先行
五育并举
北大新风
大学校长的楷模序曲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岭南神童康梁维新首唱“中华民族”新民说趣味主义温馨家事蔡元培:有所不为,无所不容商贾后代笃学精进教育先行五育并举北大新风大学校长的楷模三妻相继陶行知:知行合一的教育家神童初现改进教育晓庄师范学校支持革命重庆办学教育主张妻儿轶事张伯苓:南开先生书香之后南开先生结缘重庆中国奥运第一人结缘张学良得意弟子周恩来“允公允能”的教育思想黄炎培:溯源与创新初经风雨急步兴学职业教育英雄交往教育子女历史周期律竺可桢:浙大保姆粮商之后科学救国浙大保姆大学教育观管天第一人徐特立:永远的丰碑农家读书人挥刀断指写血书赴法求学得意弟子毛泽东“三位一体”教育观夫妻恩爱吴玉章:人至期颐亦不休“三荣望族”之后血性男儿领导保路斗争人大首任校长贫贱夫妻吴贻芳:智慧女神的坚守知县千金多坚韧999朵玫瑰近代第一、第二的女校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思想孙敬修:童心不泯的“故事爷爷”贫民的儿子汇文从教结缘电台家事凝重师徒深情故事爷爷为了孩子晏阳初:一生只为一个承诺巴人之后用心求学定县实验平民教育思想家事掠影异域升华陈鹤琴:另类的儿童教育家浙商后裔学业精进观察研究808天幼儿教育“活教育”思想体系挚友陶行知家事走笔梁启超:做一个有个性的人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生于广东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1929年1月19日,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他56个春夏秋冬的行走,怀揣的梦想,就是爱国与救国。他5岁始读《四书》《五经》,8岁学写文章,9岁能写千字文,12岁考中首榜秀才第一名,被乡里人称为“神童”。他师从康有为,一生行为深受老师影响,投身政治运动,影响很大。1895年春,他赴京会试,因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他协助老师康有为,发动3000名在京应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他支持“五四”运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倡导新文化运动。他主张教育必须培养新国民,教育必须以培养“新民”为目的。他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较早提出设立师范教育的教育家。1896年,他在《论师范》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群学之基”,是整个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证。他既不盲目于新学,也不固执泥古,对于我国过去思想界受儒家思想的束缚,极为不满;他认为这种儒家思想所形成的束缚,使我国两千年来殊少杰出的大思想家,即使有也只能托古而存,毫无独立精神。所以他一生致力于提倡思想自由,力图破除这种思想界的痼疾。他思想独特,著作等身,1400多万字的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史学、哲学、法学、社会经济学、新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术研究。其中,《新民说》拉开了中国启蒙学的序幕,“五四”后的思想家,无论是胡适、鲁迅,还是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在青年时代都接受过《新民说》的思想洗礼。 岭南神童 梁启超,在家中排行老大,论干支,癸酉年,属鸡;论星座,则为双鱼座。梁氏家族在他以前,已经发展了250多年。家族始于宋代梁绍,进士,于广东为官,居南溪雄珠玑里,传3代;梁南溪始迁新会县大石桥,传12代;梁谷隐于茶坑村立户,谷隐10世孙为他高祖;高祖子名炳昆,炳昆8子中老二,名维清,是他祖父。梁氏代代农耕为业,是最普通的农民,到他祖父才一边勤耕苦种,一边攻读诗书,最终考取了秀才,成为当地受人尊敬的乡绅。岭南多豪杰。他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岭南福地,祖父梁维清,已经成为靠剥削起家的小地主,梁姓在茶坑村100多户人家、5000多人中已达2/3,势力较大。他的家族,虽已富裕,但在整个地主阶级中,还属于“富而不贵”的小地主。梁氏家族,还没有人通过科举,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中。对此,他祖父深以为憾,决心改变这种局面,自己苦读诗书,以期实现为官梦。夫人黎氏,是广东提督黎第光之女,对改变梁氏门庭也很卖力。然而,奋斗多年,梁维清也只中了个秀才,挂名府学生员,在仕途上也不过做到教谕,管理县文教事业。在清代九品之制的官阶中,位列八品,职位卑微。祖父在茶坑村,却是个大人物,春风得意,算是给梁家开辟了通往官场的道路。凭借教谕的头衔和身份,购买图书,置买10多亩好地,满怀信心地让儿子梁宝瑛在自己拓开的道路上,继续奋斗。梁宝瑛是梁维清的三儿子,是梁启超的父亲。祖父对他的父亲要求极严,千方百计地让他父亲刻苦攻读,希望他父亲能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然而,他父亲不仅没能更上层楼,而且苦读一生,连续应试,从少年童子考到两鬓染霜,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只落得茶坑村的私塾先生。但梁宝瑛一生勤奋,事事按儒家伦理道德律己,严守家风,为后代能跻身官场费尽心血。父亲的为人,使之在茶坑村有了威信,掌握耆老会长达30多年,为乡邻做过一些善事,为乡亲所拥戴。母亲赵氏,出身书香门第,粗知诗文,勤劳干练,贤淑聪慧,以“贤孝”闻名乡里,属于典型的贤妻良母。母亲的敦厚朴实、温柔忍让,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祖父在一大群孙儿、孙女中,最看重、最疼爱他。6岁以前,他一直生活在祖父身边。白天,他跟着祖父一起读书、玩耍;夜里,就和祖父睡在一张床上,听祖父给他讲历史故事。他祖父喜欢讲古代英雄豪杰、学者硕儒的故事,尤其喜欢讲宋代、明代亡国的故事,对那些沉痛的往事,总是津津乐道。虽然成长于优越的家庭环境中,但梁启超不是沉醉于玩乐,而是早早地开始了启蒙。母亲在他两三岁时,就教他认字。他的祖父,在他四五岁时,就笑着引导他,读起了四书五经;一到晚上,他祖父还一边让他背书,一边给他讲故事;他祖父还教他手握毛笔,练习书法;他6岁未满,就读完了五经。之后,他到父亲的私塾学习《中国略史》等课程,开始接受比较系统的中国历史知识。8岁,他就学作八股文了。在祖父、父母的悉心教导下,他学业大进,9岁时,就写出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八股文章。梁启超才华早露,童年时就常表现出惊人的智慧,深受梁氏家族的宠爱。有一次,他爬着竹梯登高玩耍,他祖父怕危险,急忙叫他:“下来,快下来!莫跌下来呀……”他看到祖父站在梯旁,竟双手扶梯又攀了一级,还叫道:“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听了开怀大笑,感到自己孙子非比寻常。有一天,他在外玩得满头大汗,口渴回家,看到父亲正和客人笑谈,他却没管那么多,自顾自提起茶壶给自己倒水,正要喝却被客人叫住:“启超,听说你认识很多字,你过来我考考你。”说完在茶几上的大纸上狂草了一个“龙”字,问他:“你读给我听听。”他端着碗看了一眼字,摇了摇头。客人见他连龙字都没认出来,哈哈大笑起来。他却没有理会,而是将水一口气喝了下去。客人看了笑着说:“饮茶龙上水。”他看着笑的洋洋得意的客人,回应道:“写字狗耙田。”客人收敛了笑容。他父亲很尴尬,正要惩罚他,客人却夸赞道:“了不得!令公子才思敏捷,对答工整,好!好!好!”他刚满9岁时,祖父和父亲就决定让他去广州考秀才。他第一次出远门,从新会上船沿西江而上。同船的多是赶考的,四五十岁的、十多岁的比比皆是,他年龄最小,不免胆怯。这天中午,大家在船中进餐,忽然有人提议,以餐中咸鱼为题,吟诗助兴。大家还在冥思苦想,他就忍不住吟了两句:太公垂钓鱼,胶鬲举盐初。他话音一落,就博得了一片喝彩。有的说,这两句诗,诗意浓郁,风格高雅;有的说,他年纪最小,出句最快又好,才华不同寻常。从此,他舟中咏诗的故事,不胫而走,梁家“神童”的声名,传遍了新会,响誉岭南。梁启超10岁那年,跟父亲进城,夜里,住在秀才李兆镜家。第二天早晨起来,他就到李家正厅对面的杏花园玩耍,看见朵朵带露杏花,争妍斗艳,十分可爱,就伸手摘下几朵。突然,他听到一阵脚步声,抬头一看,是父亲和李秀才。他急忙把杏花藏进袖子里,但还是被他父亲看见了。父亲不好意思在朋友面前责怪儿子,就严肃地吟出上联:“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本来他父亲打算用对联来处罚儿子,却不料,他在抬头间偶然看到对面厅檐挂着挡煞的镜子,急中生智对道:“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李兆镜听父子俩的对子,禁不住拍掌叫绝,笑着说:“让老夫也来考考贤侄,‘推车出小陌’,怎样?”话音刚落,梁启超就立即回应:“策马入长安。”“好,好!”李兆镜笑容满面地连声夸赞。11岁那年,他到省城参加考试,一举考中秀才。考完试之后,主考的三品大员、广东学政使叶大焯,得知广东出了这么一个神童,再细细阅读了他的试卷后,大为赞赏,专门召见他和几个年龄稍小的秀才面试,与他们谈论经学、唐诗宋词和唐宋八大家等。被接见的新科秀才,一个个进去后,很快就退了出来,惟独他,虽然小小年纪,却无所不知,对答如流。叶大焯不觉十分高兴,对他大加赞赏。机灵的他,在赞赏声中马上跪下请求说:“老师啊,我的祖父今年已经是七十高龄,他的生日是农历冬月二十一,弟子很快就回家乡看望他老人家了,如果在我为祖父祝寿时,能得到先生所写的寿言,一定会使我祖父延年益寿,而且,还可以告慰叔父和父亲的孝顺之心。”叶大焯听完这个稚气未脱的孩子说出这番成熟的话语,大为惊讶,并深深地为他这份孝心所感动,于是接受了他的请求,欣然提笔,为梁老先生写下了寿文。叶大焯在这篇洋洋洒洒的祝寿文中,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梁启超才学不凡,可与历史上的吴祐、任延、祖莹相媲美;二、劝勉梁启超不可骄傲,巩固所学的知识,勤学新的知识,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梁家教子有方,茶坑人杰地灵,梁启超前途不可限量。回到家中,他祖父一读,惊讶地瞪大双眼,手理胡须,笑着说:“广东学政是朝廷三品大员呀,竟亲自挥笔为老夫写寿文,真是大喜过望,大喜过望啊!”茶坑村双喜临门,就像过节一样,既庆祝他考中秀才,又庆贺他祖父得到高官的祝寿。光绪十五年(1889年),年仅17岁的他,参加了广东乡试,顺利考中举人,排名第八,而且是这次新会籍考生中成绩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全省考生中年纪最小的一个。在这次乡试中,他的试卷文章,写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思路敏捷,富有才情,自然引起了两位主考官的特别关注。正主考官李端棻,是贵州省贵筑人(今已并入贵阳);副主考官为福建人王仁堪。两人都很赏识梁启超的学识与才华。李端棻心想,自己多年来担任乡试主考官,从来就没有遇到像梁启超这样才学超群的学子,他感到应该和梁启超见见面,试试他的真正才学,同时,李端棻心想,自己有个年轻的堂妹,待字闺中,不如乘此机会,撮合撮合,兴许能成就门婚事,于是,李端棻就请副主考官王仁堪作媒。正当李端棻如此考虑的时候,副主考官王仁堪也因为很欣赏梁启超的才智,想把自己尚未出阁的女儿,许配给这位年轻举子。当李端棻提出请王仁堪做媒人的时候,王仁堪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由于李端棻最先提出,王仁堪内心虽然有说不出的惋惜,最后也只得无可奈何地答应了。后来,李端棻借与考生面谈的机会,直接向梁启超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在主考官面前,一时之间,无法拒绝,而且他也无意拒绝这门婚事,便深深地感谢主考官的厚意和栽培,并马上写信告诉了父母。他父亲知道这件事之后,觉得很不妥当,因为自己家族,世代耕读,李家则世代为官,难以高攀,门不当户不对,就婉言谢绝了。李端棻却并不死心,坦然写信给他的父亲说:“我也知道启超出自寒门,但他前途无量,不久即可青云直上。我家物色的是人才,而不是从贫富来考虑,而且我也知道我的堂妹深明大义,我才敢于为她主持这门婚事,你们就不必推却了”。就这样,这门婚事就定了下来。后来,李小姐在他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成为一段佳话,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