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莱辛,龙飞 日期:2016-07-24 19:50:01
本书简介:
简·奥斯汀的“淘夫婿”小说为何口口相传?文豪托尔斯泰的私生活里有什么鲜为人知的秘密?D.H.劳伦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穆丽尔·斯帕克等文学名家缘何历久弥新?多丽丝·莱辛以幽默精确的笔触,分享文坛轶闻,介绍各方名著;点评时代大事,书写养猫心得。
《时光噬痕:观点与评论》集合了莱辛多年随笔创作的精华,从中可见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里,她如何不断地以文学解读这个世界。
目录:
简·奥斯丁
D.H.劳伦斯的《狐狸》
《卡莱尔的屋子》
——新发现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
聊聊托尔斯泰
《爱孩子的男人》
《卡里来和笛木乃》
——《比德佩寓言》
2002年在比戈的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感言
审查制度
《被遗忘的士兵》(盖伊·萨杰著)
为《传道书》(詹姆士一世版)序
写自传
《令人刮目相看的维多利亚人:乔治·梅瑞狄斯传记》
布尔加科夫与《不祥的蛋》简·奥斯丁
D.H.劳伦斯的《狐狸》
《卡莱尔的屋子》
——新发现的弗吉尼亚·伍尔芙作品
聊聊托尔斯泰
《爱孩子的男人》
《卡里来和笛木乃》
——《比德佩寓言》
2002年在比戈的获阿斯图里亚斯王子奖感言
审查制度
《被遗忘的士兵》(盖伊·萨杰著)
为《传道书》(詹姆士一世版)序
写自传
《令人刮目相看的维多利亚人:乔治·梅瑞狄斯传记》
布尔加科夫与《不祥的蛋》
走近穆丽尔·斯帕克
司汤达的《一个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回忆录》
《失落的文明:石器时代》
亨利·汉德尔·理查森
《金色笔记》之再版
安娜·卡万
菲利普·格拉斯
《追寻羽人》
威廉·菲利普斯,逝于2002年
书籍
尼克诺·图齐的《在我之前》
《归家歧路》
传记
说说猫
《麦米的信件》
奥立芙·施莱纳
当我年轻时……
《2003年作家与艺术家年鉴》之序言
西蒙娜·德·波伏瓦
我的房间
改变我一生的一本书
《一个不知名的的印度人的自传》(尼拉德·乔杜里著)
老年
《马顿斯教授的离去》
今非昔比
《纳粹童年》
《知晓如何致知:苏菲传统中的实用哲学》
东西方碰撞:黑暗中的大象
“什么小说能提高你的政治觉悟?”
非洲最重要的书
《苏菲思想》
《冰宫》
——冰冻在瀑布中的秘密
问题、神话与故事
“9·11”事件之后
《熬过黑暗》(克里斯特贝尔·比伦贝格著)
《海的故事》
苏菲的哲学和诗学
道路
在海德堡的一周
《与古巴共舞》(阿尔玛·基杰尔摩普里耶多著)
小议读书
《三只忠心的猴子》(沃尔特·德拉梅尔著)
德斯蒙德·莫里斯的《猫的故事》
《英国人的手记》
A.E.科珀德
伊德里斯·沙赫的《纪念文集》
猫的九种情感生活
《穆克瓦:非洲的一个白种男孩》
《克拉丽莎》
概述:写在伊德里斯·沙赫离世之后
歌剧
简·奥斯丁
如果说有一本英文小说在社会的各阶层都很流行,那就是《傲慢与偏见》。它一直流行到最近才被一个成功的电视版所取代。自简·奥斯丁的第一部作品《理智与情感》问世以来,她一直表现不俗,这一点为社会及文学界的精英所公认。《傲慢与偏见》的英国味非常浓郁,由此外国读者对我们的追求——社会地位和金钱——有所质疑。诸如生命与死亡之类的伟大主题被置于何处?于是各种批判之声接踵而来。我们的回答是,该小说中的角色都是通过社会地位和金钱来定义的,而女作者本人更是受限于此。介于此,我们将该书的真正主题暂时放置一边,先来探讨探讨这两个问题。
简·奥斯丁的亲朋好友多属中产阶级家庭,也有个别家庭融入了贵族阶层,但她自己家较为清贫。为了解决子女——两女四男——的吃饭、穿衣、谋职问题,她父亲将幼童招入家中教授。每年中的教学时段,家里难得安宁,到处是吵吵闹闹的男童。简和姐姐卡桑德拉感觉自家在亲戚中算贫穷的,受到的也是穷亲戚的待遇,她们的生活需亲戚接济方可维继。一些富裕、大方的亲戚时常给她们送来一些礼物,或请她们去做客,或施舍些别的东西。直到简后来通过写作挣了些钱,她才开始尝到自食其力的滋味。在当时的欧洲,她的情形对于一个未婚女性来说非常普遍。
在人们的描述中,简经常是一个保守的老处女形象,这种情形或多或少是玛丽·米特福德造成的。她对简的描述不大友好,说简正直不阿,善断是非,是个“正经人”。也有人说简为人怨毒刻薄——这位评论家是弗吉尼亚·伍尔芙,她引用了别人不怎么吸引人的言论。简的不朽名作都是她在房屋的某个角落里写成的,她随时准备放下手中的活儿,参与到别人的茶点或闲话家常中去。此时的她是怎样的一个人?一位我儿时所见的那种女性,一位未婚的阿姨,随时都准备着为人效劳,没有自己的生活,可怜的形象。人们眼中的奥斯丁见识狭窄,我们经常读到的也是这样的文字,乡村生活和狭窄的中产阶级圈子就是她的全部。
德米特里厄斯·开普坦纳克斯,一位当时很有影响的评论家,1943年冬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一家很有影响力的刊物《新文字·曙光》(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以下文字引自该文:“在简·奥斯丁小说的每一页上,我们都能感觉到18世纪英国家庭的护壳,‘理智’的护壳,逻辑的护壳。或更准确地说,这种逻辑是在稳定社会过着稳定生活的人的逻辑。简·奥斯丁也有一套勿容置疑的价值体系的保护……”事实胜于雄辩。首先,她身处上流社会,却是穷人处境,所以需抛头露面——即使为文学创作计,她在社会中的位置也算非常糟糕的了。她的一位表姐妹,也是她的闺中好友——可能是沃伦·哈斯丁的私生女,属于上流社会,嫁给了一位后来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伯爵。法国革命及其影响对于她而言近在咫尺,就如自家事务般清晰。她的兄弟经常离家参战,加入海军对抗拿破仑,以身涉险,其余家人则成日提心吊胆。最为突出的是,简的周围都是些女性亲戚和朋友。她们一直在怀孕、哺育、接连不断地生产,而当时的小孩很容易夭折。最后,对简影响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她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去一所寄宿学校。她在学校里被人忽视,过着简·爱式的凄苦生活。
正是在如此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素材的基础上,奥斯丁开辟出了一片小小的世外桃源——她称之为自己的艺术领地。她的艺术成就也就体现在这里。她去粗存精,琢石成玉。即使是那些对那个时代知之甚少的人,也能感觉到她创设的场景虽然狭小,但很明亮,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却是阴云密布、危险丛生、悲剧频现。奥斯丁的小说中从未有贵族被杀头,或妇女因产褥热而死去的事发生。妇女也不会如她妹妹伊莱扎般生下智障儿童。痛苦和悲伤被爱、善良或亲吻所治愈。但是,我很难想象奥斯丁的小说中会有超越纯洁的亲吻——如果那样,小说精致的纹理和笔触便会遭到破坏。
简·奥斯丁曾有过如痴如醉的美好恋情。对方是位爱尔兰人,也很爱她,以现在和眼光来看这段姻缘应该是天作之合。然而,对方很穷,还有母亲和几位姐妹要养活,所以必须娶一位有钱人。虽然双方都明白不得不放弃,但彼此深爱对方,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痛苦在《劝导》中得到了体现。
后来,在她单身生活最为困难,难以为继之时,附近一位富有、拥有豪宅的庄园主向她求婚。由此她将经营庄园,作颇有社会地位的人之妻,生儿育女,将穷人身份永远抛在身后。这种诱惑太大了,她接受了对方的求婚。但第二天,她改变了主意,拒绝了他。在我看来,这个举动对她心理的折射不亚于任何其他情形。有人说,与汤姆·莱弗洛伊的爱恋留给她的记忆使得她不可能再嫁他人,但是不要忘了,卡桑德拉曾描述过简未婚、无羁绊时的欢乐时光。她怕什么羁绊?很显然,是生育的羁绊。我们一次又一次读到她的某位堂表姐妹或朋友死在了生育第八或第九个孩子的分娩床上,要么就是多年里一直在怀孕,在哺育。在简和卡桑德拉看来,结婚是无益健康的。现在回头去看,我们颇易得出这样的结论:或许那些被人轻视的老处女倒是受害最轻的人。卡桑德拉经常去照看卧病在床或弥留之际的女性亲友,简也尽了自己的分内之责。在姐妹俩的共用的卧室里,她们有过很多的秘密交谈,我们无从获得相关记载,但从伊丽莎白·贝内特与妹妹简的卧谈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些蛛丝马迹。
《傲慢与偏见》是以一种喜剧形式呈现的,其中的某些痛苦时刻往往容易被忽视。柯林斯先生——一个不大招人喜欢的文学人物——向伊丽莎白求婚。如果她答应,便可确保她一家人以后在她们原来的住宅中稳稳当当地住下去(到她父亲去世时,该房产归属柯林斯所有)。但她拒绝了。和她的好友加姐妹简笑谈此事时,她说除非再出现一个柯林斯并向她求婚,否则她是不会有未来的。请注意,这里反映出一个可怕的事实。在该小说中,通情达理的合格(并非一码事)男人不多。相反,年轻女士们则忙着寻找女婿——没有丈夫就没有未来。年轻男士们可以挑三拣四,飘飘然自我感觉非常好。伊丽莎白的决定让市侩且精于算计的母亲大为恼火,但她得到了颇有见识的父亲的赞赏。他告诫女儿,同时又说给他愚笨的妻子听,不慎重的婚姻会酿成苦果。但是,一个事实摆在了我们面前:回过头来看看女性的命运,看看她们的选择权,即使是现在,人们不会感到一丝寒意,哪怕只是瞬间的寒意。伊丽莎白拒绝了糟糕的柯林斯先生,但她的后半生很可能衣食无着。顺便说说一个有趣的现象:有老师布置学生看了《傲慢与偏见》。老师们说现在的年轻女士们的历史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女性的历史知识,抑或说对她们当前的幸运的认识少得可怜,居然问出了“为什么伊丽莎白和简不去找工作?为什么她们一天就忙着找夫婿?”这样的问题。
伊丽莎白拒绝了柯林斯先生,挑战了当时的习俗——年轻女士必须找个有前途的年轻男人嫁出去,婚姻中不涉及爱情——这一情形持续了数百年。
说“我不爱他”是一项人们近来才有的权利。
这,就是这本小说讨论的核心问题。一位贫穷的年轻女性,具有较强的文学气息,才识过人并为此感到骄傲,说自己只为爱情才结婚。这是秉承了启蒙运动,尤其是让-雅克·卢梭,更为甚者,卢梭的《新爱洛伊丝》的思想精髓。在卢梭的《新爱洛伊丝》中,女性的期冀和自我定义重新合二为一。他的态度和品行观念发生了转变,不光光在浪漫爱情和婚姻方面,在奥斯丁那个时代,哺育期里贵族女性也立志要理性地教育她们的孩子。
这一思想后来广为流传,比如在菲尔丁的《汤姆·琼斯》中,《傲慢与偏见》将其继续发扬光大了。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第一次求婚时,告诉他他不够绅士。或许有人争辩,说达西很坦诚,因为他坦言了自己求婚前犹豫的原因:按照新的品行观念,伊丽莎白理应倾慕他,因为他坦诚。坦诚是一种大善,对自己所爱的人坦诚意味着将来可以彼此信任。
达西的理由体现的是他那个阶层的价值观。伊丽莎白不是理想的结婚对象,并非她的相貌或教育有问题,这两方面她跟达西一样出众,而是因为她的社会关系非常粗鄙——舅舅是个小生意人,母亲和几个妹妹糟糕透顶。然而,我们发现他的姨妈凯瑟琳·德布尔夫人对于粗俗却是无师自通——她本身就是一个粗鲁、愚蠢的女人。再者,他也未曾批评他好友的妹妹的言行。该女性钟情于他,言行低俗,和伊丽莎白的妹妹们没什么两样。如果这部作品现在出版发行,评论家们无疑会发现这些矛盾的地方。当时的评论家们发现了吗?他们太敬畏达西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了,所以没有指责他?或许凭富有和高贵已足以确定:达西是一位绅士。
但伊丽莎白却告诉他,他的言行举止不够绅士。
出于一种新的德行标准,伊丽莎白拒绝了达西。这种德行标准优于达西奉行的德行标准。虽然她遵守了当时德行规范,举止温婉柔顺,但即使达西说她低他一等,伊丽莎白并没有这种感觉。
伊丽莎白此处所谓的绅士概念我们已失去多时:这一概念曾一度强盛,即使现在我们都还能听到这种古老优秀品质的隆隆回音。它的理念来自骑士精神,其核心是荣誉。虽然福斯塔夫不无挪揄,然而他是一位骑士,如果他的社会地位不是由战场决定的,那就是由他的荣誉决定的。讲荣誉就得言出必践,就得坦诚。一个男人通过他的信用建立社会关系——现在,这变成了被人嘲笑的事。那时,人们帮助弱小,抗击邪恶,敬重那些值得敬重的人或事以及《爱的宫廷》和行吟诗作中描写的女性。所有这些微妙情感都包含在了伊丽莎白的拒绝中——一个中产阶级女孩拒绝了一位贵族,义正辞严且不无蔑视。
记得我小的时候看过一本小说,克瑞格夫人写的《约翰·霍利法克斯绅士》,写的是一位低等阶层的人通过高尚行为和远大志向获得绅士的称号。这本书当时很流行:绅士的称号曾一度被人们当作一种追求。
此处,我们年轻的伊丽莎白颇为骄傲,先是拒绝嫁给一个不合意的男人,即使这样做可以为自己家人带来安定的未来,然后又对一位非常富有的贵族说不,因为对方举止傲慢。这其实是小说一个非常新的地方,也是《傲慢与偏见》迅速火爆的原因:它通过伊丽莎白·贝内特诠释了当时的年轻女性对自身的思考。这是一种巨变,有如后来二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中发生的巨变。
伊丽莎白的母亲和三个妹妹显然没法理解她。她的母亲贝内特夫人完全是一位滑稽人物,同时又很危险,因为她的愚蠢会给女儿们带来风险和指责。相对于她的丈夫、伊丽莎白和简而言,她属于另一个世界。整个家庭分属两类。伊丽莎白、简和贝内特先生——一位绅士——对人和环境有良好、明锐的判断能力。莉迪亚,最小的女儿,和一位迷人的年轻军官私奔的那位,嘴里从来就是寻欢找乐。她的姐姐凯蒂也是如此。现在也有她们的同类人:此类后人为数还不少。分歧在于“美好时光”。莉迪亚和凯蒂理解不了伊丽莎白和简对“美好时光”的理解,但请等等,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提严厉的玛丽·米特福德。她认为简·奥斯丁是一位“愚蠢的淘夫花蝴蝶”。所以,时间慢慢流逝之后,她变成了“一位不折不扣,沉默寡言的单身贵人”。她对莉迪亚和凯蒂的愚昧刻画并非出自她的默默观察,而是出自她的自身经历和记忆。另一个妹妹玛丽不满足于做一个淘夫花蝴蝶,立志要与众不同,只是她动辄鞭炮般地引用格言警句,难以成就为一位真正的女才子。这里有一大帮女性:懂得如何恰当地爱、智慧地爱的伊丽莎白,美丽、聪明、宽宏大量却不如伊丽莎白聪明的简,将如其母般无聊的莉迪亚,只知道寻欢作乐的凯蒂,书呆子玛丽;还有达西的妹妹,书中对她着墨不多,或许只是为了证明贵族的姐妹也有可能和英俊的军官私奔;此外还有宾利的愚钝妹妹和凯瑟琳夫人,那位粗鲁的暴君般的人物;以及伊丽莎白的闺中好友夏洛特。她嫁给了柯林斯先生——只因他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她也没有做单身女人的勇气。
男士们呢?遗传给伊丽莎白聪敏及良好判断力的贝内特先生生性软弱,他这种人对自身行为不无讥讽,也由此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宾利富有、英俊但性子偏弱。恶棍韦克翰寡廉鲜耻,自负不堪。伊丽莎白的舅舅聪明过人但又过于严肃。身着大红外套的那些军官们只是整个演出中的合唱团。
所以,细看之下,伊丽莎白是唯一一位在精神层面的深、泛维度上与达西相称的女性,反之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