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震培 日期:2022-12-13 14:03:40
《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是作者近年在南开大学明清文学专家陈洪教授指导下,攻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博士学位的研究成果。选题的确定依据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治学兴趣。此前,她曾出版专著《中国说唱艺术史论》、《梨园相思树》等,对曲艺类文学研究有所积累;1995年,她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非政府组织论坛,发表《当代某些男作家的落后妇女观》讲演,是一次女性文学批评的实践。近期她的博士论文《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获得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学者的一致肯定,认为此项研究填补空白,具有学术价值。
首先,它填补了小说史和女性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中国文学史上,弹词一直是作为“诗赞类”讲唱文学研究的,在小说史上没有它的地位。对女作家弹词的研究也是对少数作品和作者的个案研究,还没有整体的系统的考察和梳理。我国女性文学史研究多关注现当代女性文学,对古代女性文学的研究较少,而且多注重诗歌。在中国古代文学小说史上,女作家更为罕见。作者对清代300年间38种3000多万字女作家长篇弹词作品的考察,可谓**次对清代女作家弹词创作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她以女性特有的感知,论证其在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作者借鉴前人将弹词分为演唱角本(供听的),类似北方的评书;和案头创作的(供读的)观点,通过女作家弹词的例证,确定其书面的个体创作、长篇巨制工于描写供阅读、以“精英”为读者的特点,又与章回小说比较,明确其清雅典丽、接近自然阅读、语言韵散结合的特点,将其定位于韵文类小说体裁。这一论断填补了小说和女性文学体裁的空白。
其次,作者的论点是对妇女文学史格局的建构。以往的文学史对女性创作忽视,是男权文化的表现;有专家指出,以现代女性文学批评理论来看,在为数不多的中国妇女文学史研究著作中,存在着比较浓厚的儒学色彩,表现了传统的表彰才女和士大夫审美趣味,缺乏理论上的思辨与创新。作者对女作家弹词创作在中国古代妇女文学实践活动中地位的论证,对完整、准确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妇女文学传统,进而深入考察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的思想文化资源,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目前对女性文学的研究多依从男作家文本,而作者对女作家文本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建立女性独立的文学叙事传统的创见,不仅丰富了女性文学理论,而且对了解和总结两性共同创造的文学遗产,从两性角度研究女性创作十分有益。
挖掘女性意识
本书作者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作品思想内涵的研究,采用了多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如:历史唯物主义、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主义批评等方法,尤其是以性别分析理论和方法贯穿全书,对明清女作家弹词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她关注那些纸面后的女人、女人的个体和群体的生存形态、女性创作和女性意识产生的环境以及女性思想历史的沿革。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作者从明清妇女观的渐变入手,分析才女文化繁荣的原因;结合女性的生活状态分析作品内容、创作目的、创作过程、流传方式,得出女性文学叙事传统的结论;其后又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探讨女性文学叙事传统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融会与冲突。该书中对女性意识的探讨有以下几方面:
●对女作家女性意识的挖掘。如:清代女作家以弹词小说韵文形式讲述她们的身世背景、写作过程、情绪心态等私密性较强的话题已经是女性自我的独立呈现;女性通过写作实现自我;弹词写作成为女人在女人中寻求知音的一种媒介;从对“妒”和“悍”的性格分析,反映妻妾制度以及女性群体的生存困境;女作家对女性生命的价值关照,塑造了一大批反抗旧礼教,各建奇功的巾帼英雄形象,等等。
●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作者考察清代才女文化(女性文学)繁荣的原因,重点论述了明清妇女观的转变,分析了女性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例如:提出《周易》阴阳乾坤说的伦理观念政治化使性别问题带上政治色彩;考察礼教、女教、家教、理学的生成发展过程,以及近代民本思想对妇女观变异的影响。从社会、家族、家庭妇女的生活环境,分析才女女性意识成长的条件、女性弹词繁荣的地域原因与女官制度。
●作者对女作家女性意识成长环境分析注重两性关系和两性文化的互动———明清社会思潮中士大夫妇女观的异动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发的互动,使得女性文学与男性文学兼融互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叙事传统和艺术魅力。
●在分析才女文化繁荣时,作者着重分析袁枚及隋园女弟子群体,还对文人女性化和女性文人化进行了探讨。
新的启示
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的思考,可引发探讨的领域很多。例如:文学批评的两性视角的探讨;弹词女作家创作对社会的向往与当前女性小说“私人化”倾向之比较;女扮男装的女性意识与女性时装文化的发展趋向;女作家弹词小说妾的文学表现与现代婚外情的文学表现,等等。总之,《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为我们认识女作家弹词小说、中国女性文学、女性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将会引发学者们的进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