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培凯 日期:2014-03-25 11:12:39
读古书,有助于思辨,让人理解知识结构的历史演化,思考文明发展的意义。作者阅读古书,除了体味历史的孤寂,也经常能得到有用的知识。读书而有感想,就在书上写批语,感想太多或有所辩驳,就需要写札记,由此而衍发成文章。
作者写读书札记,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因不想只做一个书房里的读书人,不怎么信任士大夫阶级的学术霸权观点,书里的文章,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哪怕是研究一个小问题,作者还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以狮子搏兔的精神,全力以赴,从黄帝大战蚩尤说到陈寅恪有个间谍弟弟,话题汗漫无际,故事都十分迷人,在这些历史的侧面,也能稍稍窥出古今人物的真性情。
作者简介:
郑培凯,山东人,1949年随父母赴台。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于1970年负笈美国,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教授兼主任。著作甚多,所涉学术范围甚广,以明清文化史、艺术思维及文化美学为主。著有《汤显祖与晚明文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合编)、《茶饮天地宽:茶文化与茶具的审美境界》、《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现状与讨论》、《陶瓷下西洋研究索引: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陶瓷与中外贸易》及《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纪中国外销瓷》、《在纽约看电影:电影与中国文化变迁》、《高尚的快乐》、《真理愈辩愈昏》、《树倒猢狲散之后》、《游于艺:跨文化美食》、《吹笛到天明》、《流觞曲水的感怀》、《茶香与美味的记忆》等三十余种。
目录:
自序:今朝有酒且神游
【迷死人的故事】
黄帝战蚩尤
蚩尤血与蚩尤戏
蚩尤是战神
晋灵公不君
楚王好细腰
子游的地位
闵子骞
汉宣帝刘询
郑玄悬案
迷死人的故事
陶渊明乞食
陶渊明的生死观自序:今朝有酒且神游
【迷死人的故事】
黄帝战蚩尤
蚩尤血与蚩尤戏
蚩尤是战神
晋灵公不君
楚王好细腰
子游的地位
闵子骞
汉宣帝刘询
郑玄悬案
迷死人的故事
陶渊明乞食
陶渊明的生死观
陶渊明的饮酒诗
形夭无千岁
弱女喻薄酒
今朝有酒
种地与写诗
苏小小墓
李白之死
盛世风流曲江池
唐诗中的屯门
乌衣巷
白居易的青梅竹马
白堤不是白公堤
天宝万人冢
【欲读已茫然】
欧阳修的春秋笔法
不合情理的仁慈
刘知远
刘知远《白兔记》
此西湖非彼西湖
谁的西湖好
欧阳修的西湖
想当然耳
玩世嫉俗
李清照跋
伊本?白图泰
朱元璋作对联
阳明讲学处.
文徵明与城市山林
文徵明的祖父
文徵明祖先是赘婿.
文洪的诗
《归得园二十八咏》
文徵明的父亲
文林的宦途
文徵明九次落第
离群的孤雁
欲读已茫然
《桃源问津图》
停云馆
文震亨的《长物志》
汤显祖打虎
徐霞客登山涉险
娘娘叫狗山
利玛窦在北京
陈老莲盯梢
甲行日注
没有石公的石公山
七套《四库全书》
马神父骂佛教
陈端生故居
【特殊人才】
魏源咏扬州
理雅各牧师
理雅各与王韬
跳单神
牛津讲学
丑人多作怪
书呆子当官
慈禧太后吃鸡蛋
康圣人从一而终
康有为谈古迹保护
学问与做事
奇女子秋瑾
中国早期国歌
梁启超演讲
神经病
情书与公函
蔡元培整顿北大
钱穆反对罢课
赖际熙太史
金文泰上任的手腕
太虚答问
虔诚的宋美龄
老舍在昆明
民家话
陈寅恪的间谍弟弟
马一浮论六艺
当代儒宗骂孔丘
吴宓画像
周有光返老还童
侠骨文心梁羽生
把手剁掉
奚淞的法门
三峡好人
唱戏的厨子
妙笔生花史景迁
自序:今朝有酒且神游
读书有感,不吐不快,是读书人的习惯。有相知的朋友,可以相互讨论,分享心得,是一大乐事,如陶渊明说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平素读书,却是经营孤寂事业的情况为多,像柳宗元诗句的境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个人在书桌前孜孜矻矻,独钓寒江雪,并不一定意在知识的渔获,而是习惯了寒风钻进蓑衣可以提神的宿命,面对苍凉的严冬大地,读前人生命感怀的记录,我读故我在,与古人共享历史孤寂的滋味。当然,读书不总是为了体味历史的孤寂,而经常能得到有用的知识。只要不是跟自己过不去,饮鸩止渴,浪费生命,去读当代流行的垃圾书,澄心静思,读读古书,都能有助思辨,让人理解知识结构的历史演化,思考文明发展的意义。读一本传世久远的经典,开卷总是有益,虽然一开始感到艰涩,可是就像聪明而有耐心的乌鸦,把分分钟钟当作小石子,扔进书籍的水瓶中,功夫不负有心人,早早晚晚,能够喝到书中的智慧灵水。
读书而得启发,就有感想,有了感想,就要记下,以免灵感像一阵风,转头就忘了,去似朝云无觅处。我读书的习惯,经常和古人一样,把感想以批语的形式,直接写在书页的天头地脚上。有时洋洋洒洒,一发不可收拾,占满了书页原有的留白,抹杀了书版设计的视觉美感。眉批、旁批还不够,胸中块垒还得继续宣泄的时候,就只好另写札记了。写札记与随手批语不同,不仅是记下吉光片羽,还得说出个道理,解释“问题意识”,为什么非得大张旗鼓,喋喋不休。想来古人也有同样的经验,读书而有感想,就在书上写批语,感想太多或有所辩驳,就需要写札记,由此而衍发成文章。有些札记,长篇累牍,非常认真,或许还有传世不朽的用心,像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就不是随手写下的杂感,而是博览群书,考证论辩,累积成学术研究的材料。
余生也晚,属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婴儿潮”,成长在六十年代,不知不觉接受了现代学术的实证研究训练,又经历了七十年代质疑现代主义的文化反思。读书写札记,居然符合傅斯年所说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学术要求,不只是做一个书房里读书的读书人,还有了强烈的平民意识,不怎么信任士大夫阶级的学术霸权观点。图书馆里找文献还不够,还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讨论历史问题,非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去观察一番,想想不同立场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处境,否则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记得以前读英国史学家柯灵乌(R.G.Collingwood)的《历史的观念》,里面说到他回到历史古战场,似乎听到了人喊马嘶,剑矢交击,在想像中身历其境,进入一种历史“幻觉”(hallucination)的状态。有人批评他,说这不是客观的历史认识,是“哲学幻觉”,把现代的个人想像注入了历史研究。我倒是觉得柯灵乌所说的“身历其境”研究法颇有道理,让我想到司马迁“行万里路”的经历。《汉书?司马迁传》说:“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足迹几乎遍及当时所知的世界,可谓见多识广,通达世情,才能写成“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
写札记,没那么大的野心,不过,研究一个小问题的时候,还是结合了自己的经历,以狮子搏兔的精神,全力以赴。把中国文史相关的札记收成一辑,从黄帝大战蚩尤说到陈寅恪有个间谍弟弟,有些故事十分迷人,却也汗漫无际,有似陶渊明饮酒诗序所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自娱可以娱人,自乐也可以乐人,故不妨题书名曰《迷死人的故事》。
慈禧太后吃鸡蛋
我们一般知道的慈禧太后,是威风八面的老佛爷,坐在金銮殿上,垂帘听政,只字片语就可以决定大清帝国的命运,乃至人民的身家性命。可是,这个拥有“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徽号的大人物,也曾因为刚愎自用,以至邦国濒临倾圮,本人则颠沛流离,朝不保夕,饿了两天的饭,为之痛哭流涕。
慈禧贵为太后之尊,居然饿饭,还痛哭流涕,不是怪事吗?没错,的确是怪事。不过,不能怪别人,要怪只能怪老佛爷鬼迷了心窍,耍弄着义和团打洋人,却被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仓皇“西狩”(其实就是西逃)。当时任怀来知县的吴永,出城迎接圣驾,见到的慈禧是“布衣椎髻”,化装成民妇了。慈禧问他,县城还有多远?答说二十五里;问有没有预备供应?答有。慈禧这才宽了心,说好,有预备就好,随即就放声大哭。
慈禧大哭,有两个原因,都是由于委屈,一是逃亡了两天,才有人来接驾,才有人理她。听听她是怎么对吴永哭诉的:“予与皇帝连日历行数百里,竟不见一百姓,官吏更绝迹无睹。今至尔〔你)怀来县,尔尚衣冠来此迎驾,可称我之忠臣。”二是她实在又饿又渴,饥寒交迫,与乞丐也差不多了。吴永是这么记的:“太后哭罢,复自述沿途苦况。谓连日奔走,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慈禧自己述说饥寒交迫,甚至连面子也不顾,直截了当要东西吃: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且。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此间曾否备有食物?”
她当然是饿坏了,才会在荒郊野外,向前来迎驾的小知县讨口饭吃。这吴永居然还真准备了一锅小米绿豆粥,不愧是“忠臣”。
慈禧太后平时吃的是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极有排场的,吃个鸡蛋算什么?可是在一百年前,庚子事变爆发,八国联军进京,慈禧仓皇西逃时,饿了两天的饭,能得个鸡蛋吃吃,真是胜过“玉食珍馐值万钱”了。
吴永的《庚子西狩丛谈》说他在怀来接到公文,言两宫圣驾前来,要准备一桌满汉全席,还要给王公大臣各准备一品锅。怀来小地方,哪能提供如此奢华的宴席?有人建议置之不理,免得供应不如意,自取其祸。吴永想来想去,觉得守土有责,勉强置备了些食物,到城外迎驾,却遭到败兵抢掠。在榆林堡煮了三锅小米绿豆粥,预备给随从作点心,也被抢走了两锅。剩下的一锅粥,本来以为是粗食,不敢献上。慈禧此时已快成了饿殍,反应是:“有小米粥,甚好甚好,可速进。患难之中,得此已足,宁复较量美恶?”
于是,慈禧饱餐了一顿小米粥。不过,好像并不满足,得陇又望蜀,因为李莲英出来对吴永说:“尔(你)甚好,老佛爷甚欢喜,尔用心伺候,必有好处。”随即就转入正题:“老佛爷甚想食鸡卵,能否取办?”老佛爷喝完小米粥,想吃鸡蛋了。好在她天纵圣明,体谅民情,知道满汉全席是不可能的,退而又退,求其次而又次,提出了吃鸡蛋的要求。
这吴永也的确是个大忠臣,担负起兵荒马乱中找鸡蛋的重任。他在榆林堡中七找八找,居然在一家空肆的厨屉中找到了五个鸡蛋。然后又生火烧水,费了不少劲,煮熟了五只蛋。最后觅得一粗碗,配上一撮食盐,亲手捧交给太监进呈。这一番努力,果然让老佛爷满意。李莲英出来对吴永说:“老佛爷狠(很)受用,适所进五卵,竟食其三;余二枚,赏与万岁爷(光绪),诸人皆不得沾及。此好消息也。”
什么好消息?慈禧一口气吃了三个鸡蛋,吴永勤王护驾有功,可以指日高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