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庆利 日期:2014-05-02 09:52:44
《读赋通识》辞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殊开放的奇葩,似诗而非诗,似文而非文,她是诗的散文化,也是散文的诗化。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读赋通识》既可以作为文史研究工作者的专业参考,也可以作为辞赋文学爱好者的大众读物。
作者简介:
张庆利(1962—),文学博士。现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目录:
绪论/1
第一章楚辞及其流变/11
第一节楚辞的形成/11
第二节楚辞的成就/19
一、浪漫与理智/20
二、直切与迂曲/25
三、神性与人性/37
四、热烈与悲凄/46
第三节楚辞的余响/52
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65
第一节关于赋体渊源的几种说法/65
一、“古诗之流”说/66
二、“拓宇于楚辞”说/67绪论/1
第一章楚辞及其流变/11
第一节楚辞的形成/11
第二节楚辞的成就/19
一、浪漫与理智/20
二、直切与迂曲/25
三、神性与人性/37
四、热烈与悲凄/46
第三节楚辞的余响/52
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65
第一节关于赋体渊源的几种说法/65
一、“古诗之流”说/66
二、“拓宇于楚辞”说/67
三、源于荀卿说/68
四、源于散文说/69
五、诵读方式演变说/69
六、源于铺陈的表现手法说/70
七、源于民间说/70
八、多源说/71
第二节赋的名称来源与文体来源/72
第三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77
一、先秦赋/77
二、汉赋/80
三、魏晋南北朝赋/86
第四节隋唐以后赋的演变/96
一、隋唐五代赋/96
三、明清赋/114
第三章辞赋文学的特征/121
第一节辞赋文学的分类/121
一、按历史发展次序,以时代论赋体/122
二、按作者和表达方式划分/123
三、按作品内容划分/126
四、按形式体制划分/128
第二节辞赋的取材倾向与形体特征/131
一、体物写志:辞赋的取材倾向/131
二、铺采摛文:辞赋的形体特征/139
第三节各类辞赋的特征/145
一、骚体赋/145
二、散体赋/148
三、诗体赋/152
四、俳赋/154
五、律赋/157
六、文赋/160
第四章辞赋艺术的鉴赏/163
一、屈原《离骚》/163
二、宋玉《风赋》/173
三、贾谊《吊屈原赋》/176
四、张衡《归田赋》/179
五、王粲《登楼赋》/183
六、曹植《洛神赋》/185
七、潘岳《秋兴赋》/191
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194
九、江淹《别赋》/198
十、庾信《哀江南赋》/203
十一、杜牧《阿房宫赋》/214
十二、欧阳修《秋声赋》/218
十三、苏轼《前赤壁赋》/222
十四、方苞《七夕赋》/226
第五章辞赋学著作举要/231
第一节书目类著作/231
一、《汉书艺文志》/232
二、《隋书经籍志》/235
三、《四库全书总目》/237
第二节辞赋总集/240
一、《古赋辨体》/240
二、《赋海补遗》/242
三、《历代赋钞》/244
四、《历朝赋格》/245
五、《历朝赋楷》/246
六、《历代赋汇》/247
七、《古赋识小录》/249
八、《七十家赋钞》/250
九、《分类赋学鸡跖集》/252
十、《赋学正鹄》/253
十一、《赋海大观》/254
十二、《律赋类纂》/256
十三、《敦煌赋汇》/256
第三节辞赋评论与赋史类著作/258
一、李调元《赋话》/258
二、浦铣《历代赋话》、《复小斋赋话》/259
三、王芑孙《读赋卮言》/260
四、魏谦升《二十四赋品》/262
五、刘熙载《赋概》/263
六、马积高《赋史》、《历代辞赋研究史料概述》/265
七、郭维森、许结《中国辞赋发展史》/269
第四节收录辞赋的文学总集/272
一、《文选》/272
二、《文苑英华》/274
三、《唐文粹》/276
四、《古文苑》/277绪论
读赋通识
绪论
辞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但什么是“辞”?什么是“赋”?辞赋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这些是我们了解赋体、阅读赋体文学首先想要知道的问题,也是本书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
辞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西方文体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4类文体划分包括不了辞赋这种体裁。它在先秦时期产生,《荀子》的《赋篇》第一次用了“赋”的名称,之后每个时代都有辞赋的创作,唐代还曾经以赋取士,能否作赋成为衡量士人的标准之一。直到前些年《光明日报》发起的《百城赋》的创作,辞赋仍然产生了巨大反响。
但即使在中国,辞赋文学的很多问题也存在争议,甚至对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从古到今,人们的认识也不统一。比如说,“辞”与“赋”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但是在辞赋产生不久的汉代,就分不大清楚。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辞”与“赋”不同,屈原创作的叫“辞”,宋玉等所作称“赋”,虽然他们喜欢屈原创造的“辞”的形式,但其创作是以“赋”著称于当时的。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也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可见,司马迁是把屈原创作的《离骚》等称为“辞”的。但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又说: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
这里认为《怀沙》是屈原所作,而且称为“赋”。可见,在司马迁这里,屈原的作品称“辞”还是称“赋”也是不统一的。班固作的《汉书?艺文志》则直接把屈原的作品叫作“赋”,称“屈原赋二十五篇”。在《汉书?艺文志》中,赋分为四种:“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荀卿赋之属”、“杂赋”。屈原作在其中,专列一类,是“盖主抒情者也”,包括唐勒、宋玉、贾谊、枚乘、司马相如等20家、361篇。而在“陆贾赋之属”中,一般被认作骚体赋的司马迁赋则在其中。所以,屈原流传下来的作品称“辞”还是称“赋”,至今也不统一,比如姜亮夫先生著有《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刘永济先生著有《屈原赋音注详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金开诚先生的著作则称《屈原辞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因此,辞与赋是什么关系?是一种文体还是两种文体?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争论不休,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虽然以“辨骚”与“诠赋”分开来论述,但其分别有时也不是很明确。在《辨骚》中他说: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固已轩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岂去圣之未远,而楚人之多才乎!
意思是自从《诗经》的歌声停止以后,没有谁能够继承下去。以一种瑰奇的文字蓬勃而起的,是《离骚》代表的楚辞。它确实已经高飞于诗人之后,奋起于辞赋家之前,难道是因为离开圣人不久、加上楚人富于才华,才让他们取得了这样的文学地位吗?“诗人”指的是《诗经》作者,“辞家”应指宋玉之后及汉代辞赋作者。
《辨骚》在《文心雕龙》中列第五篇,属“文之枢纽”,即本乎道(《原道》)、师乎圣(《征圣》)、体乎经(《宗经》)、酌乎纬(《正纬》)、变乎骚(《辨骚》)之一。其所“变”,即是打破《诗经》朴素风格的文学新变,是为汉赋开了一路,为铺张扬厉的文学开了新路。所以后文说“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这里的“名儒辞赋”,指的就是下文所说的“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而“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说法与“莫不拟其仪表”是一致的。这表明,在《辨骚》中,刘勰并没有将“辞赋”加以割裂的思想。在《诠赋》中,作者云:
诗有六义,其二曰赋。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昔邵公称公卿献诗,师箴赋。传云:“登高能赋,可为大夫。”诗序则同义,传说则异体。总其归途,实相枝干……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也。
又言:“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赋自诗出,分歧异派”。由此可见,在此刘勰只是将诗、赋别称,认为赋自诗出,并未别定“辞”之一体,而将“辞赋”合观,把“楚辞”作为从《诗经》到辞赋变化的关键环节(“拓宇于楚辞”)。
萧统《昭明文选》中将与此相关联的收录,并分为3类:赋(京都、郊祀、耕籍、田猎、纪行、游览、宫殿、江海、物色、鸟兽、志、哀伤、论文、音乐、情15类)、骚(屈平、宋玉、刘安3人)、辞(汉武帝《秋风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2篇)。在《文选》序中,作者称:
……至于今之作者,异乎古昔。古诗之体,今则全取赋名。荀宋表之于前,贾马继之于末。自兹以降,源流实繁。述邑居则有“凭虚”、“亡是”之作;戒畋游则有《长杨》、《羽猎》之制。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又楚人屈原,含忠履洁,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耿介之意既伤,壹郁之怀靡愬。临渊有怀沙之志,吟泽有憔悴之容。骚人之文,自兹而作。
萧统认为“赋”是“古诗之体”,屈原所作则称“骚人之文”。他将二者视为两个系统,因而在《文选》中分列。
今人对这一问题,争议仍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1.“辞”与“赋”不可混淆,楚辞不能称赋
褚斌杰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中说:
“楚辞”在汉代一般又称为“赋”……实际上,汉人把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为“赋”,把“楚辞”与“汉赋”混同起来,是并不恰当的。“楚辞”是战国时代产生在楚国域内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汉赋”却是适应汉代宫廷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半诗半文,或称带韵散文的作品(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59)。
褚先生认为,“楚辞”不可称赋,楚辞之流变及于汉赋,但汉代人不加分别地笼统称之,是不对的。作者认为,汉赋直接导源于荀卿,荀子是“改造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俗体——‘隐体’,使之成为赋体”。
作者经过比较,细致讨论了“楚辞”与“汉赋”的区别:
赋是反复的问答体,演成为叙事的形式,它不是抒情,而是铺陈辞藻,咏物说理。楚辞则不同了。它虽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致,往往也含有某些叙事成份,但它是以抒发个人感情为主的作品,是真正的诗歌……这方面可以说是楚辞与汉赋的根本区别。至于从作品的地方色彩和形式上(结构、句式、押韵规律)看,楚辞与汉赋的区别更是明显的(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61)。
作者认识并分析了楚辞与汉赋的不同,也缕述了六朝以后“赋”、“骚”分列两门的情况,但对“楚辞”何以称“辞”?汉人为何将“辞”与“赋”混称?“辞”与“赋”在文体的意义上联系与区别在哪里?“辞赋”合在一起又具有怎样的含义?等等问题,没有作出明确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