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玉祥 日期:2014-05-14 11:33:21
《现代文人的隐与痛》内容简介:20世纪是所谓“大时代”,这一百年,中国经历了“干年末遇之大变局”。这个时代的文人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和心理冲突,他们是一群遍体鳞伤、百感交集的“零余者”。因此,他们的隐与痛特别集中鲜明,耐人寻味。在书巾,作者力图有个性地展现从世纪初的林纾、梁启超,经由鲁迅、钱锺书,到世纪未的余秋雨、王朔这蝗大牌文人的光荣与梦想、屈辱与隐痛。究竟是什么样的“隐”与“痛”呢?请看:
鲁迅为什么刻薄顾颉刚
陈源为什么死保顾颉刚
梁实秋为什么不告鲁迅
钱锺书为何“默存”
钱锺书为何不要秘书
《管锥编》为什么用文言
顾颉刚向蒋介石献九鼎铭文
柳亚子的狂与不狂
胡适认老师与认学生
作者简介:
孙玉祥,1965年生,四川德昌人。自由撰稿人。厌闻世事,喜撄人心;有志刺秦,无力回天。1998年至今已发表百万字的小说、杂文,随笔和评论,一作品多入选各类年选文选。现在《羊城晚报·花地》写“说文解史”专拦。目录:
自序:镜子中的那些隐痛
林纾的气度
林纾、梁实秋及其他
晚年梁启超
苍蝇的发现
鲁迅拒客
拒客之后
我看鲁迅骂人
鲁迅拿钱骂人
鲁迅为什么刻薄顾颉刚?
陈源为什么死保顾颉刚?
鲁迅与爱国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钱玄同
也说梁实秋为什么不告鲁迅自序:镜子中的那些隐痛
林纾的气度
林纾、梁实秋及其他
晚年梁启超
苍蝇的发现
鲁迅拒客
拒客之后
我看鲁迅骂人
鲁迅拿钱骂人
鲁迅为什么刻薄顾颉刚?
陈源为什么死保顾颉刚?
鲁迅与爱国
鲁迅与胡适
鲁迅与钱玄同
也说梁实秋为什么不告鲁迅
宽容乎?
矫枉何必过正
公道不公道?
周作人的冷
周作人与道光
寿则多辱
周建人去商务
刘文典的自信
刘文典的爱憎
胡适与陈济棠
胡适与钱锺书
胡适扯谎了吗?
认老师与认学生
奇人黄侃
阉猪与割人
钱基博的耿介
也说牛人熊十力
文言白话优劣辩
不假毫毛之助的杨树达
顾颉刚献九鼎铭文
公布他人信件种种
玩味金岳霖微言
梁漱溟的悲剧
关于陈德征氏三二事
柳亚子的狂与不狂
可怜之人亦有可恨之处
解诗歧途
便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
——读《陈寅恪与中国文化?》
《管锥编》为什么用文言?
钱锺书与鲁迅
钱锺书不要秘书及其他
钱锺书改诗
钱锺书默存
两起美国特务案
文人,还是学者?
凭什么指责钱锺书
钱锺书两拒极峰
壮夫不为
——兼谈小说中的人物的真假
夕阳未必好,何况近黄昏
——李敖的悲剧
人问喜剧
李敖的另一面
余秋雨为什么替刘心武辩护
余秋雨与启功
不通得来头大
我看王朔看鲁迅
从刘心武被殴到潇湘馆,被砸
别教人忏悔鲁迅拒客
在鲁迅生前,有很多人都认为他脾气很大、多疑,自然,做他的客人就很不容易了。比如徐志摩在给周作人的信中就讲“只有令兄鲁迅先生脾气不易捉摸,怕不易调和,我们又不易与他接近”云云。当然,后来也有人讲这是谣言,比如唐搜就在其《琐忆》中写到鲁迅是如何的平易近人如何的与青年一见如故。这里似乎有了两个鲁迅,那么,哪一个更真实呢?
鲁迅自己曾承认自己多疑敏感,而且因为在社会上受伤颇多,所以对世人失望的成分恐怕要多于相信的成分——他自己就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所以,说鲁迅难以接近,应该比说他平易近人更接近真实。后来成为鲁迅学生与好友的冯雪峰就曾回忆,说第一次经柔石介绍见到鲁迅时,两人就几乎无话可说地在一块儿坐了半天,最后只好快快告辞。而鲁迅在自己的日记中也有教育部(那时,他在教育部任职)某同事来自己家里“对坐良久,苦甚”的记载。当然,最直接的表现是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鲁迅自己的叙述,他说白莽(殷夫)第一次受他邀请将《裴多菲诗集》送来供他校对时,就受到了冯雪峰当初受到的待遇,后来白莽
还写信给鲁迅抱怨,说自己很悔与他见面,因为自己的话多,鲁迅的话少,天气又冷,“像受了某种威压似的”。鲁迅回信解释说初次见面说话不多,“也是人之常情”。从这些直接或间接的介绍来看,鲁迅当年对待客人的确不是像唐弢后来写的那样“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倒真有些像徐志摩埋怨的那样“不易和他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