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墨炎 日期:2014-05-20 19:51:07
周作人的一生,留下了不少发人深思和逗人兴趣的问题。当年毛泽东何以没有访问鲁迅却访问了他?周恩来等人创办的觉悟社,何以请他去天津演讲?鲁迅、周作人兄弟之情断裂,实情如何?1939年元旦周作人遇刺,到底是谁搞的鬼?周作人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怎么一枪就会使他屈膝投降,还是另有缘故?他出任伪督办,据说当时在北京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地下组织负责人事先有过商量,有人前去劝进,真相如何?他既已失足,何以救助一个又一个共产党人和抗日人士?汪精卫为何对他大为赏识?日本军国主义御用文人为何痛斥他为“反动作家”?他在国民党法庭上怎样为自己辩护?在新中国,他的命运如何?……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力图以科学的态度,对周作人这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的一生进行解剖,同时严格按照史实回答人们的种种疑窦。
《叛徒与隐士--周作人》由倪墨炎所著。
作者简介:
倪墨炎(1933—2013),浙江绍兴人。曾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韬奋纪念馆工作。著有《鲁迅旧诗探解》、《鲁迅的社会活动》、《鲁迅后期思想研究》、《中国的叛徒与隐士:周作人》、《鲁迅与书》、《鲁迅与许广平》(与陈九英合著)、《现代文坛偶拾》、《现代文坛随录》、《现代文坛散记》、《现代文坛短笺》、《现代文坛内外》、《倪墨炎书话》、《现代文坛灾祸录》、《文人文事辨》等。目录:
关于本书的说明
初版小引
二版自序
第一章与秀才和流氓擦肩而过(1885—1906)
1.和尚转世
2.家庭变故
3.农村避难
4.读书生活
5.秀才和流氓都没有当成
6.进了南京新学堂
7.第一本书
8.创作小说
第二章东瀛留学做了日本女婿(1906—1911)
9.到了日本
10.学习多种外文关于本书的说明初版小引二版自序第一章与秀才和流氓擦肩而过(1885—1906)1.和尚转世2.家庭变故3.农村避难4.读书生活5.秀才和流氓都没有当成6.进了南京新学堂7.第一本书8.创作小说第二章东瀛留学做了日本女婿(1906—1911)9.到了日本10.学习多种外文11.筹办《新生》12.硕果累累的翻译活动13.《域外小说集》14.发表长篇论文15.参加留学生活动16.做了日本女婿第三章在辛亥风云变幻的日子里(1911—1917)17.在辛亥风云中18.当了绍兴教育会长19.短篇小说《江村夜话》20.从事儿童学研究第四章新文化运动的骁将(1917—1923)21.进了北京大学22.遇上张勋复辟23.加入《新青年》行列24.《每周评论》的一员25.《人的文学》26.女性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27.新诗创作28.五四运动前后29.新村会员30.天津觉悟社邀请演讲31.全家移居八道湾32.新潮社主任编辑33.工读互助活动和建立新村支部34.文学研究会发起人35.在《新青年》内部分歧中36.病中的诗37.山居的心境38.美文39.情笃爱罗先珂40.学生冰心、许地山、俞平伯……41.兄弟之情断裂42.情断以后第五章十字街头的塔里的叛徒和隐士(1923—1929)43.《自己的园地》44.创办《语丝》45.在“非宗教”争论的潮流中46.热心民俗学47.支持女学生的斗争48.舆论上的支持49.面对五卅运动50.在十字街头的塔里51.关于“费厄泼赖”52.并非闲话的争论53.与蔡元培商榷54.在“三一八”斗争中55.继续抨击“正人君子”56.《雨天的书》57.《陀螺》和《狂言十番》58.译作四种59.任中日教育会会长60.爱日本,更爱中国61.办《骆驼》62.女师大的命运63.悼念李大钊64.斥《顺天时报》65.抨击国民党“清党”66.《语丝》被禁67.《泽泻集》68.谈龙和谈虎69.受到“左”的围攻70.消沉71.编集旧作成新书第六章鼓吹“文学无用”和提倡“性灵小品”(1930—1937)72.创刊《骆驼草》73.《艺术与生活》74.答问和希腊神话75.重视儿童文学76.“文艺无用”与“性灵小品”77.与胡适复交78.坐看云起时79.为李大钊后事奔走80.五十自寿诗81.去日本探亲82.刘半农逝世前后83.《夜读抄》84.苦茶与苦竹85.与鲁迅的争论86.鲁迅逝世之后87.散文艺术的下坡第七章从留平教授到文化汉奸(1937—1949)88.北大留平教授89.出席“更生”座谈会后90.胡适的规劝91.遇刺92.落水的思想原因93.当了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94.日本之行95.在“治安强化运动”中96.汪精卫的随员97.鼓吹“大东亚战争”98.实施奴化教育99.与革命者的联系100.下台101.下台以后102.南行103.太阳旗下的文学活动104.散文艺术的衰败期105.与其日本主子唱点反调106.关于“反动老作家”107.“破门”事件108.被捕109.受审110.狱中生活111.狱中著作112.狐死兔悲113.出狱第八章边缘人生十八年(1949—1967)114.夜报小品115.致周恩来信116.关于毛泽东的批示117.没有能写出深刻的检讨118.小品文中的鲁迅119.奋力译书120.译书的成绩121.难忘的1956年122.回想及其他123.待遇的波动124.苦雨斋的生活125.专政对象126.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初版后记二版后记三版后记第一章与秀才和流氓擦肩而过
(1885—1906)
1.和尚转世
1885年1月16日(阴历甲申十二月初一),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周家新台门里一个孩子降生了。他就是后来名盛一时而又经历了坎坷人生的周作人。
我并不想对周作人的一生作出生正逢时或生不逢辰的结论。任何时代都可能造就英雄、伟人,任何时代也都可能毁灭一个人的一生。这里面包含着许多复杂的因素。周作人降生前45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资本主义侵略者的兵舰、大炮,冲开了封建主义统治下的中国大门。中国从此结束了漫长的封建时代,开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程。从周作人降生到1967年5月6日逝世,他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这是动荡、流血、困苦、奋进、不断出现希望的历史时期。周作人有他个人的动荡、流血、困苦、奋进和不断出现的希望,有他的沉浮和坎坷的人生道路。本书拟以传带评的方式,勾勒周作人的一生。或许从他这一滴水,也能见到那大半个世纪的大海。
周作人是个平凡的人。他来到人世,没有什么异兆,只是哭声很少。就是肚子饿时,他努着小嘴左右觅食,却也不哭。第三天,孩子的母亲把小孩递给比她小三岁的丈夫时,说:“这孩子是耐性子。阿大像我的,他是像你的。”年轻的父亲搂着孩子,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孩子降生的周家,是门楣还没有倒而内骨子已经在衰败下来的封建士大夫的家庭。这有一定的典型性。在那个时候,几乎所有封建士大夫家庭都失去朝气,以或快或慢或隐或显的形式衰败下来。47岁的祖父周福清(字介孚),曾考取进士,当过三年多的翰林院庶吉士,因此而在周家老台门门口悬挂过“翰林”的大匾额,匾上还特地刻上“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周福清”,着实为周家显祖耀宗了一番,因而在族人和邻里中有较高的威望。他又出任过江西省金溪县知县。他热衷仕途而又不善周旋官场、巴结上司,倒常表现出绍兴人的执拗脾气,喜欢说几句话中带刺的尖刻话,或者对上司犟头犟脑的发几句牢骚,终至于被参劾革职,断送了他多少年寒窗得来的功名。被革职后,他又不肯就此罢休,为谋取一顶乌纱帽,不惜变卖家产,捐了个内阁中书。二孙子周作人诞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候补。祖母孙氏早已去世。继祖母蒋氏,生活在绍兴老家。
父亲周凤仪(小名伯宜),这年24岁。他考取过秀才,但以后仕途不济,一直闲居在家。生性忠厚懦弱,体质单薄多病,和当时的许多封建大家庭的大少爷一样,他一无专长,无所事事,还抽上了鸦片烟。要靠他中兴周氏门第,可说是已经无望。母亲鲁瑞,这年27岁。她出身农村的绅士家庭,兄弟都是秀才。她本人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是一位能干、开通的妇女。家里的大小事情,多数是由她拿主意的。
长兄豫山(后改名豫才),即后来的鲁迅,已经5岁。如果照实际时间算,兄比弟长三年又两个月。①
在封建家庭里,孩子降生后,照例由辈分最高的家长取名。在京候补的祖父接到二孙子降生消息的家书时,正好有一位姓魁的官员来访,祖父就将他取名为“櫆寿”,号“星杓”。因为“樾寿”的名字既不好写又有点怪里怪气,后来在参加县考时请求改名,祖父改为同音的“奎绶”。1901年进水师学堂学习时,在这所学堂担任“监督”的叔祖周椒生,采用《诗经·大雅·械朴》中“周王寿考,遐不作人”的典故,取名为“作人”,号“朴士”。从此,他就以“作人”之名行世。当时鲁迅号“孤孟”,他就自号“起孟”。1909年春夏间,章太炎写信邀兄弟俩学梵文,把“起孟”写成了“启明”,以后“启明”就成了他的号。由此发端,他还以岂明、开明、难明、不明为笔名。现在已经查考到的,他一生共用过九十多个笔名,常用的还有:独应、仲密、周连、遐寿等。
孩子满月那天,亲友们前来祝贺弥月之喜。周家老台门的大厅里一时挤满了人。理发师剃去一撮胎发后,孩子被裹在大红棉袄里由年轻的父亲抱给亲友们看时,亲友们异口同声地说:“像爹!像爹!”平日少言寡欢的年轻父亲这时也喜笑起来。
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