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特,沈志明 日期:2014-05-22 10:46:14
恰如萨特本人所说,书信是他“直接的生活实录”,是他“生活的一种见证”。这些写给其终身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及好友的信,真实且不加掩饰地记述了作者当时的日常生活和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展示了他特立独行的价值观、婚恋观和哲学世界观。虽说书信不是小说,萨特的书信却常常和小说一样引人入胜;他周围的诸色人等在其笔下亦如文学典型般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而这所有的人物中,形象最饱满,色彩最丰富,思想最充实的,无疑就是《寄语海狸》的主人公——萨特本人。读者从这些秉笔直书的书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萨特如何度过他的每一天,乃至每一个小时,了解到他如何积累生活,如何读书、写作,如何面对世界的动荡和巨变。对那些有兴趣探究萨特其人、其思想的读者而言,《寄语海狸》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且无法替代的第一手资料。
目录:
导言沈志明
写在前面西蒙娜·德·波伏瓦沈志明译
一九二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八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九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0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一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四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五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八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九年(7月-11月13日)袁莉译
(11月14日-12月31日)罗新璋译导言沈志明
写在前面西蒙娜·德·波伏瓦沈志明译
一九二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八年沈志明译
一九二九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0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一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四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五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六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七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八年沈志明译
一九三九年(7月-11月13日)袁莉译
(11月14日-12月31日)罗新璋译
一九四0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一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三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四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五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六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七年施康强译
一九四八年施康强译
一九五九年施康强译
一九六三年施康强译
致西蒙娜·若利维
您多么为自己的逻辑性而自鸣得意呀。您口口声声逻辑辩驳,您的信充满严密的论据,加上一些“因而”、“所以”,念起来让人十分扫兴。把逻辑学抛掉吧!此法从来没有使人前进一步。尽可能避免自相矛盾,有个把矛盾也不要紧,无伤大雅。矛盾多的是!今年的大学课程要我研究五六个大哲学家,他们的学说充满矛盾,却丝毫不感到难堪。想想吧,他们只为自己的体系活着,心中装着这种充满矛盾且颇不严密的思想却活得很自在。诸如柏拉图和笛卡儿这样的哲学家,都享受过世界上最美好的生活(我会给您描述笛卡儿的生活,向您揭示一个与爱情无缘的人)。谁发现了他们的矛盾?他们的著作散发着阵阵学究气。请记住,逻辑是无能的知识分子谋生的手段。尽量用别的办法获得理念吧,可别用推理。您会发现,理念将油然而生。在您的思想中,若看出一幅形象,您顿感形象膨胀,犹如向您指出一个方向,几乎是水到渠成,只要阐述就行。但要找到理念,必须放弃逻辑,因为逻辑是一种远离真实的把戏。我们以后再详谈。请不要再跟我硬扯学究式的论据。
我还要更严厉地责怪您:您信中对我说您沮丧,说什么我的书叫您沮丧。您曾喜欢写作,这方面首先在您看来,然后在我看来都是值得关注的,难道您希望我为此同情您吗?从前我相当倾向于这类喜剧,也曾像您那样为不足挂齿的原因沮丧,为人们的心胸狭窄或我那未被理解的精神孤独而哀叹。现在我对像您那样不时自寻烦恼的人既憎恶又鄙视。令我恶心的是,萎靡不振的人总要给自己演一套可耻的小喜剧。有人自欺欺人地想:“也许一言以蔽之,我一文不值”,或者“也许我一辈子都是倒霉蛋”。以想象黯淡的一生来享受堕落而迷人的愉悦,内心却相信满不是这么回事。人们太顾影自怜了,不能作认真的努力,例如不能用功。沮丧总是与萎靡相伴而行。所以不得不为自己做些演戏的举动:意气消沉地对自己的身体听之任之;听任手中的东西重重落地,装作无所谓;唉声叹气时龇牙咧嘴,如您所知像发[i]的长音;有时微笑,或傲笑或苦笑,每五分钟耸一次肩,活像不为琐事浪费时间的人,这种人要驱散沮丧也驱散不了。您美滋滋地享受着这个,竟给离您五百公里的我写信说:“我好沮丧。”而我很可能跟您的心境不一样。您还不如诉诸外国法庭呢。这种心境委实古怪,弊病多多。最严重的弊病是削弱感受力。您若是多次沉湎于这种小把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