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鲁生,陈丽萍 日期:2014-05-22 10:46:44
这部报告文学是一次庄严而细致入微的记录,是纪念,也是致敬。它记录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死后,无私地捐出遗体,只为活着的人。他们,就是用大爱光照人间的遗体捐献者。因为他们的舍身捐躯,无数濒临绝望的病患重获新生;而医学教育与研究的前进,更是离不开他们的倾力相助。他们甘愿以自身之残缺,护他人之周全;他们将自己的躯体“化无用为大用”,这是真正的生死相托。对他们而言,死亡不是终点,而是重生的起点,是生命的另一种开始。
作者简介:
贾鲁生,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主要作品有《丐帮漂流记》《无规则游戏》《性别悲剧》《渴望“萧条”》《可怕的抗生素》《我的幽灵和我的巨人》等。
陈丽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荣成市作家协会主席。主要作品有诗集《爱之恋》,长篇小说《龙变》《风住尘香》等。
目录:
第一章未知死,焉知生
“乱葬岗”的疑惑
把灵魂赋予一具骨架
死是生的建设力量
我们到底缺什么
器官的悖谬
依法“捐躯”
第二章无语良师
引领者的节日
永不下课的教授
大医们的小老师
美丽永存的老师
认真“备课”的老师
“千刀万割便超生”
第三章大医“捐躯”第一章未知死,焉知生
“乱葬岗”的疑惑
把灵魂赋予一具骨架
死是生的建设力量
我们到底缺什么
器官的悖谬
依法“捐躯”
第二章无语良师
引领者的节日
永不下课的教授
大医们的小老师
美丽永存的老师
认真“备课”的老师
“千刀万割便超生”
第三章大医“捐躯”
玻璃罩外的爱
器官所代表的精神符号
他全身都写满了答案
拒绝朱德、周恩来的人
第四章心无疆界
南丁格尔之灯
人世间的疾苦便是她富有的矿
融化在血液中的本能
把“裸捐”进行到底
教授的“金银岛”
第五章安息的自由
第“二十五孝”
成全灵魂的完整
安息的自由
可以使死神屈服的唯一力量
血缘的权利
第六章使人升华的途径
“海枯石烂两鸳鸯”
“量子”与“基因”的姻缘
“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永远的“婚约”
第七章爱对爱的感恩
从夏之花到秋之叶
“知恩图报”的传递
用他人的爱心来建立自己的爱心
一盏心灯
延续与反馈
第八章最后一次
难以划下的手术刀……
循光跃升
病理学的魔法诱惑力
究竟能为病人做些什么
第九章哲人的爱
先驱者的理由
直立行走的水
“捐躯”也快乐
第十章永不停歇的创造
永生的眼睛
小我消亡,大我重生
伟大的中场休息
和岩石一样古老
第十一章“物化”与人文
“不是标本……”
“在科学领域所遇到的尸体都是陌生人”
挖掘人文情怀的正是那些遗体
为自己塑造一个灵魂
“两张脸”的感受
第十二章“摘除”与“给予”
“防腐”启示录
崇高者的家
加了好几倍的价值
谁来承担第一刀
允许医生犯错误的地方
第十三章生命的大碑
大爱归位
雕刻“生命之碑”的人
修补裂缝的美德
“共通”的灵魂
“本分”聚合在一起
后记让躯体服务于后人依法“捐躯”
教学遗体普遍短缺,也有例外。协和医科大学,2001级医疗系解剖课开课仪式:118名学生,面对30位大体老师。从这一届医学生开始,协和医大解剖课全部用上了捐献遗体。他们得到了社会的信任,有了充足的尸源。4名学生使用一具遗体,协和是全国唯一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医学院校。北京市红十字会在这里设立了捐献遗体登记接收站,设置这样一个机构,更多的是因为信任——从1906年的“协和医学堂”至今,“百年协和”已成为中国现代医学和医学教育的象征。
30枝白色、黄色菊花,默哀,三鞠躬,以此表达最深的敬意。协和医大副校长、免疫学家何维对同学们说:“遗体解剖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请你们铭记捐赠者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社会的崇高精神,请不要愧对他们的这份真情。”
然而,医学的进步毕竟不能建立在历史的信任上。
2001年3月1日,《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捐躯法”。虽然仅是一部地方性法规,却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此后,每年的3月1日被定为遗体捐献纪念日。从1982年开始,上海率先在全国开展遗体捐献工作,至今已31年,遗体捐献登记人数占全国的31%,落实人数占全国的70%。
依法“捐躯”,是当今世界通行的做法。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遗体捐献的法律法规。在法国,只要车祸死亡者没有特别声明,都视为同意捐献器官;在澳大利亚,约80%驾照持有者都愿意签署器官、遗体捐献书;在英国,约有45%的驾照持有者愿意签署器官、遗体捐献书。
凡是签署了器官、遗体捐献协议的人,如果患病需要移植器官,也相应享有优惠待遇。美国建有“器官获取与移植网络”,患者等待人体器官的排序也是公开的,接受公众监管。
在依法“捐躯”的国家,“尸源”充足——许多发达国家的医学生在学习期间一个人可以解剖几具甚至十几具尸体——医学教育人才辈出,医学科研成果累累。可以说,是“捐躯法”维护了医学的进步权。
继上海之后,全国许多省市陆续出台了“捐躯法”:山东省、海南省,南京市、广州市、深圳市……虽然其中大都是以“准法”(暂行条例、办法)的形式出现,但第一步毕竟迈出了。
第二章??无语良师
??我们相信您身上蕴藏所有答案,故而努力不懈地深入挖掘;您也不负我们的期待,将上天赋予的每一寸血肉,倾囊相授。您对于我们,必然是抱着天地间罕有的大爱,将身躯捐献给拯救生命的医学教育;我们也时时戒慎恐惧,但愿能实现您博爱的愿望。
——医学生写给捐躯者的信
引领者的节日
9月10日,教师节。
浙江大学医学部的师生来到人体解剖实验室旁边的小花园。这里竖立着一组两米高的石碑。每一块碑都像一页书,很简朴,没有雕饰,中间碑上刻着“无语良师”4个大字,碑上有300字的碑文:
遗体捐献,无私奉献,促学助研,良师永志。
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他们的音容虽已消失,但纯洁高贵的灵魂将在世间永存。他们不恋山清水秀的墓地,却让浩瀚的爱成为人间美景。
无论性别与年龄,无论平凡或卓越,他们,都是传道授业的无语良师。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教与莘莘学子洞开生命之谜的密钥;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给予无数患者摆脱病魔的康复之音;他们虽然不言不语,却诤诤诉说着生命的圣洁和奉献的高尚!
特立此碑,向所有为医学事业奉献的无语良师肃立致敬。
师生们轻轻地擦拭着石碑。在主碑两边的两座铭名碑上,刻着200多个名字。名字还会增加。这所历经沧桑的百年老校,因为有了这些名字,更显得青春勃发了。
“祝老师节日快乐。”师生们说。
无语良师,也被尊称为大体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大体老师是传道者,传奉献之道,博爱之道。他们静静地躺在解剖台上,任凭那些“菜鸟”学子在自己身上“千刀万剐”。一位名叫施清秀的大体老师生前说:“一般人生病到医院挨的那刀,为的是保住自己性命;而我身上所挨的每一刀,也许可以救活好多条人命!”在把遗体捐给医学之前,他还把100万元捐给了慈善机构。博爱大道,让医学生刻骨铭心。
大体老师是授业者,授医术大业。他们敞开躯体的每一个部位,让医学生去感觉、去触摸。一块块肌肉,牵系身体不同的部位;一条条血管,提供了身体所必需的能量;一束束神经,控制着身体的活动。“他是我们这辈子最特别的老师,对我们不打、不骂,不生气,没有怨言。只要是我们想学的,只要是刀剪可以到达的地方,都任我们在他身上划,然后将宝贵的人体知识传递到我们的手上,烙印在我们的脑海。但他也是我们最感遗憾的老师,因为没有机会在他活着的时候对他说声‘谢谢’!”课后,一位同学说。
大体老师是解惑者,解人生之惑,医德之惑。他们用超越死亡的博爱和奉献,告诉未来的医师们,医学的路该怎样走。有这样一位女医学生,梦想成为一名“大医”。可是她却在茫茫的脂肪和筋膜间迷失了。她把婆婆的遗体物化成一个没有生命的教具,常常不经意地翻开肌肉、切断血管和神经。触摸的时间长了,她忽然意识到“婆婆曾经也是一个脉动的生命,是我的老师啊。”她穿越时空,给婆婆写信说,“在未来的手术中,如果出现这样的不小心,可能就会造成悲剧。无论如何,要常反思和警惕正走在行医道路上的自己,不要为达成医学领域的成就及目标,而丧失对人的关爱。”
台湾著名广播剧主持人、两度金钟奖获得者陈肯,临终前专门给医学生留下遗言:“当你们在我身上切下一刀又一刀,探索医学知识的时候,希望你们能提醒自己,日后每一刀都要谨慎,不要对病人划错刀。”他以普及众生的爱心勘破生死,淡然地谈论自己未来的遗体。解剖台上,同学们给他动刀的时候,格外小心,如同在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古人说孔子是万世师表:“教之以才,导之以德,可为师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堪作表焉。”应该说,每一位大体老师,都是这样的师表。
永不下课的教授
从解剖台上的遗体到显微镜下的病理切片,到处可见大体老师的身影,他们用世界上最完美的肢体语言诠释生命的真谛,引领现代医学的进步,引导未来的白衣天使进入医学圣殿。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的解剖室里,医学生们正在等待上解剖课。当慈眉善目的杨振华教授出现在面前时,学生们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们向教授鞠躬行礼。教授96岁高龄,几乎和百年华西同龄。他是1938年的医学博士,1946年的华西院长。69年前从华西毕业后,留校当了解剖学老师。华西与他血脉相连。他自己三兄妹,他妻子五兄妹,全都毕业于华西。
他是中国西南地区胸外科奠基人。临床,他是救人无数的活菩萨;教学,他培养了不少泰斗级的医学界人物。
听这样一位大师授课,对医学生们来说,是福分。
教授是躺在手术车上进入解剖室的。他在解剖台前站了一辈子,解剖的遗体不计其数。他累了。这一次,他躺在手术台上,当无语良师,他要让学生们解剖自己。他知道,医学生要学《系统解剖》《局部解剖》《组织胚胎学》3本书,但只有在遗体上划下了第一刀,学医之路才会真正开始。
曾经,他无数次指导学生切开遗体的皮肤,割除外层结缔组织,分离肌肉,找出一条条神经与血管,了解骨骼构造、构造之间的关联,打开胸腔与腹腔,察看心、肺、肝、肾、大小肠的位置,熟悉脏器功能。这一次,他要用自己的躯体,引领年轻的学子去探索生命的奥秘。他头发梳得很整齐,面容平静,似乎在无声地召唤:开始吧,同学们。
解剖之后,他的骨骼被做成了标本,长久地让学生们了解人体骨架结构。这一切,都是他遗嘱中的交代。
专程从英国赶回来的女儿杨光瑜说:“我父亲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在解剖学教研室,父亲的人生就是一个circle。”在解剖学的圆与循环中,他成为一位永不下课的教授。
大医们的小老师
他们称她为老师。站在她的身边,用感恩的目光注视着她。他们是慈济大学的医学生,慈济医院和印尼大学的医师、主治医师。而她,林轩祺,只是一位14岁的小女生。静静地躺在手术台上的她,生命已经结束了。是卵巢癌的魔爪夺走了她的豆蔻年华——和所有癌症一样,卵巢癌的低龄化已成趋势。
大医们向这位小女生施礼、问安,恭敬地称呼她“老师”。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轩祺留下遗嘱,把遗体捐献给了医学。她不懂医学,但是她要用自己的身体对这些医师、主治医生进行“进阶模拟手术”培训。
进阶,就是提高,提高他们的手术技能。虽然他们已是临床手术的专家,但专家也需要不断提高。
“老师,可以开始了。”医师们似乎在征求林轩祺的意见。他们小心翼翼地给她实施手术,整整4天,20多项手术,涉及眼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器官移植中心。医师们有的钻研了一些新的手术方式,有的把急需熟练、提高的技术做了练习,也有的带着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在她身上找到了答案。
而这位小老师,则“以身试教”,把身躯化为一座临床手术培训中心。
无影灯下,林轩祺像一个小天使,闪着明慧的淡蓝。在她的身上看不见一丝阴影。在患病之前,她的生活也没有阴影。她秀发披肩,戴一副无框眼镜,脸上总是带着笑容。她活泼可爱,功课极好,还是学校乐队的指挥。她有两个理想,一个是当医生,另一个是当老师。生命之光,在她的身上格外灿烂。
有光明就有阴影。生命之光也有影子。影子的最暗处在影子的中部,称为本影。死亡就是人生最暗的本影。手术后一个月,林轩祺体内的肿瘤又长了五六厘米大。她接受了3次化疗,头发全都脱落了,肿瘤依然疯狂生长。躺在病床上,用手就可以摸到腹部的肿瘤。
面对死亡,一个14岁的小女孩用什么样的无影灯,去驱散人生的本影?
她在记事本上写道:“为什么上帝要将如此困难的难题丢给我?但转念一想,这或许就是上天赐予我的磨炼吧!就像钻石,要经过无数的磨炼,才会将耀眼的光芒展示于人们眼前。”
在绝症面前,这孩子的坚强令人心痛。
住院期间,林轩祺看到了遗体捐献者纪念墙。那一个个平凡的名字,让她知道了“大体老师”的意义。她对妈妈说:“人死了,不论是火化还是土葬,到后来也都没有了。我年纪这么小,对社会还没做出什么贡献,若医不好,我想捐大体让医生作研究,希望能对以后生这种病的人有所帮助。”
她的心中有一个小天使,带着满满的爱,奉献给所有的人。
有人说:唯有遗体捐献者的奉献是超越人生的。奉献过后,死亡也可以实现人生的理想。印尼大学领队是一位国家级资深法医,林轩祺的“临床手术”授课结束后,他给林轩祺深鞠一躬,说:“我只有一句话要说,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