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土默热 日期:2014-06-29 13:36:11
土默热红学,把《红楼梦》的著作权,从曹雪芹手中夺了下来,交还给了真正的原作者洪升,将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文化背景,还原回杭州的西子湖文明与流香溪文明;将书中表现的一干痴男怨女,还原回明末清初生活在宝石流霞和三生石畔的才子才女;将书中展示的千姿百媚的女性风雅文化生活,还原回江南世族出身的十二个钗黛所组成的蕉园诗社。
作者简介:
土默热,蒙古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兼职吉林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客座研究员,另兼任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客座职务。现已退休。长期从事明清史和明清文学研究,对六朝金粉文化、江南世族文化、杭州南宋文化、明清吴越作家群的研究,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独树一帜开创了“土默热红学体系”,先后出版了《土默热红学》及其续补三卷,《土默热红楼文化丛书》五卷,《〈红楼梦〉与西溪文化》,《土默热红学新突破》,《三生石畔勘红楼》,《西子湖畔红楼情》,《流香溪畔赏红楼》等专著。
目录:
综论:三生石畔红学新说简稿
第一部分文化气脉
《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
——论《红楼梦》对现实的无尽哀怨与病态依恋
《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
《红楼梦》故事素材与人物原型
《红楼梦》三组故事的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
论土默热红学的“三点一线”体系
第二部分洪昇著书
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
“三秋”挽歌
——《红楼梦》是对洪昇“家难”的追踪蹑迹
大观园建造者山子野与《石头记》作者芹溪
洪昇与石头
《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综论:三生石畔红学新说简稿
第一部分文化气脉
《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
——论《红楼梦》对现实的无尽哀怨与病态依恋
《红楼梦》创作真相与作品真谛
《红楼梦》故事素材与人物原型
《红楼梦》三组故事的素材来源和创作过程
论土默热红学的“三点一线”体系
第二部分洪昇著书
怀金悼玉诉情种寂寥伤怀话石头
“三秋”挽歌
——《红楼梦》是对洪昇“家难”的追踪蹑迹
大观园建造者山子野与《石头记》作者芹溪
洪昇与石头
《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
从《敦煌共洪通宗谱》看《红楼梦》贾氏宗族源流昭穆
贾琏是怎样炼成的
蒋玉菡与石呆子
贾宝玉与贾似道
从“贾家弄”到“宁荣街”
——宁荣二府及大观园原型再考
第三部分蕉园素材
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
——论“金陵十二钗”的原型就是“西陵十二钗”
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二)
论红楼三才女的文学建构
元妃省亲、康熙南巡与杭州元宵灯会
矮舫与西湖舫课
还脂砚斋的真面目
——兼论《红楼梦》作品的女性化成因
《红楼梦》关键词辨析
第四部分钗盒情缘
两部专写“钗盒情缘”的扛鼎力作
——《长生殿》与《石头记》渊源关系再研究
两用前盟写衔玉,三借双星绾奇缘
——从比较文学角度再论《红楼梦》初作者应是洪昇
《长生殿》和《红楼梦》
——“衔玉而诞”的孪生姊妹花
史笔谁写秦可卿
——《红楼梦》东府大出殡与《长生殿》案之关系透析
祭晴雯乎祭情文乎
——兼论“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寓意
《红楼梦》与《织锦记》《相思砚》
红海微澜,继起波涛
——读周汝昌先生《红海微澜录》感言
《芙蓉诔》中的“寒簧击敔”从哪里来
第五部分西溪背景
《红楼梦》与西溪文化
“三雪”点染大观园
沁芳溪与流香溪
宝玉缘何“棹雪而来”
论石头“投胎入世”的时间地点
红楼二尤与薛氏双姝
论《红楼梦》作者的大运河情结
第六部分杭州底色
《红楼梦》——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
红楼梦的杭州幻象
玛瑙坡前补天石
——论《红楼梦》通灵宝玉之象征意义
芒种节祭饯花神与杭州西湖香市
花柳红楼温柔梦
铸金埋玉悟红楼
《红楼梦》与西湖梦境小说
《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
第七部分六朝金粉
金粉红楼世族梦
“送春苦调”与“金陵情结”
——《石头记》民族主义思想新论
《红楼梦》与宫体诗
《红楼梦》“女清男浊说”溯源
太虚?通灵?昉思?稗畦
——论《红楼梦》作者之“心”
第八部分戏剧手法
长恨歌?长生殿?红楼梦
梁山噩梦?草桥惊梦?红楼幻梦
——论《石头记》创作与金批《西厢》《水浒》之关系
《红楼梦》与《水浒传》
正解“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
——兼论《红楼梦》与经典爱情戏剧的关系
《红楼梦》与东坡文化
第九部分假语村言
《红楼梦》假语村言辩证
从书中提及文人和作品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从书中提及戏剧作品看红楼故事的发生年代
红学为什么“发祥于杭州”并“始盛于浙西”
第十部分红学涅槃
曹雪芹著作权证据盘点
——兼与周思源教授商榷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满俗描写说明了什么
主流红学“新三论”可以休矣
论《红楼梦》的“真假有无”观
红学领域思维定式辩误
我们真的读懂了《红楼梦》吗
——兼谈土默热红学的核心内容
土默热红学与正统红学比照表
荣国府贾氏家族与洪、曹两家族关系比照表
大观园诗社与蕉园诗社比照表
大观园姐妹与蕉园姐妹比照表
《红楼梦》大观园与杭州西溪园林比照表
土默热红学观点十论百题
《红楼梦》与明清文学情本梦幻狂潮
明末清初的文学界,对程朱理学窒息思想、压抑人性,以言情宣淫的形式,进行消极然而是强烈的抵制,几达一个世纪之久,这就是我国十七世纪中所谓的晚
明文化气脉。冯梦龙的《情史类略》,李渔的《闲情偶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及“三言两拍”“西湖梦境小说”“啸花轩”作品等,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明末清初,言情题材的昆曲大行其道,出现了一大批传奇作家作品,开先河者是明朝后期的汤显祖,他创作的“临川四梦”特别是《牡丹亭》,对后世文坛影响极大。至清初,“南洪北孔”创作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再把以昆曲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言情文学浪潮,在家国之难的感叹中推向了极致的高峰。
明末清初的文学作品,大致有三个相对突出的共同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言情宣淫,非情不传。这些文学作品的共同点是追求个性解放,宣扬情本观念,提倡女性意识,表现出一种背离儒家传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冯梦龙、凌蒙初、金圣叹等著名文人以及吴越作家群的作品中,这种思想被夸张放大,造成了“情教”在文坛的流行。金圣叹曾公然宣扬“花前有美人陪伴读《西厢》,不亦快哉!”足见《红楼梦》宝黛花下共读“西厢”的描写,乃是文学继承而非作者新创,由此也足见《红楼梦》“极度女性化”的文风与晚明情本文学的承继关系。
二是在手法上逃避现实,写梦写幻。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临川四梦”、《聊斋志异》《西湖梦寻》《长生殿》《通天台》等,都是此类作品的佼佼者。雍乾时代查禁的清初众多“淫书”,也不乏用梦幻为题表现男女风情的作品。采用这种梦幻手法敷衍故事,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逃避现实、规避文网,更重要的在于追求一种浪漫主义艺术形式,与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要求相契合,同时也使作品展示的时空更广阔、更灵活,更能够生动充分地表现女性崇拜意识,展现纯情男女的“意淫”情趣。
三是在语言上追求通俗,明白如话。从小说界看,这一时期的作品除《聊斋志异》用文言文写成外,社会上流行的众多话本“淫书”,都具有高度市井口语化的特征,创作时使用的多为白话文,其中官话、北京方言、两越方言、吴侬软语、粤语、河南话、四川话、陕西方言都有。从戏剧界看,这一时期传奇院本的唱词和念白,也都自觉做到“明白如话”,仕农妇孺皆易懂上口。人们常把“白话文运动”归功于“五四”,其实不然,早在十七世纪的中国文坛和舞台,就已经开始了白话文的提倡和普及。
《红楼梦》小说的大旨言情、写梦写幻、明白如话三个特点,完全符合十七世纪文学作品的三大特征;据此将其断代为明末清初创作的小说,应属有据。我们比较一下清代三大著名小说《聊斋志异》《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不难发现:《红楼梦》与《聊斋志异》同属清初文坛承继晚明情本梦幻文风的产物,均有高度女性化的特征,又同庄禅隐逸风气有很深的关系;而《儒林外史》则不同,是乾嘉年间经世致用学说扭曲放大的产物,又受到魏晋玄学名士风度的影响。两者产生的
005时代意识和文学源流均不同;不能把《红楼梦》和《儒林外史》放在十八世纪背景下一起研究,而应同《聊斋志异》一起放在十七世纪背景下解读。
《红楼梦》是一部怀旧的作品,通篇充满对家族和社会昔日温柔富贵的怀恋。这种怀恋感情在具有遗民思想的清初文人中是普遍的、群体性的行为,特别是在江南世族出身的文人中间,怀恋之情尤为浓烈。当时著名文人朱彝尊、冒辟疆、吴梅村、张岱等人的著作中,对此都有明显的反映,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著作中把晚明的生活情味、山水情趣、园林情思,文化情调,通过“梦忆”的形式,以优美哀伤的文笔,刻画得淋漓尽致。《红楼梦》也是一部对昔日风月繁华生活的梦忆之作,只有在十七世纪中晚期这一盛行梦忆的文学时代,才有需要并催生红楼一梦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