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宋太祖:文以靖国,武以安邦,混一中国,声名宇内的一代英主!


作者:何昆  日期:2014-07-21 11:23:18



   本书是一部单卷本的长篇历史小说。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长达两百年的诸侯割据局面,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作者简介:
     何昆,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多年来活跃在新浪、天涯等各大论坛,曾获“新浪论坛九周年突出写手奖”。著有《三国秘闻录》、《佛陀在你身边》、《吕布和貂蝉》。曾在《名人传记》、《京九晚报》等媒体发表文章数十篇,获得广大读者好评。目录:
  引子
  第一章夹马营中圣人出御勾栏内跃飞龙
  第二章虽有所愿一心人却难白首不相离
  第三章元郎千里送京娘郭威邺郡召群雄
  第四章赫赫朱门拥虎士铁棍列甲何森森
  第五章飞来飞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
  第六章柴世宗君临天下高平地狼烟四起
  第七章定河北英雄立功编禁军元郎受命
  第八章殿前军近代无匹王文伯献策平边
  第九章刘仁瞻困守寿州赵匡胤三战三捷
  第十章断悬案二赵相遇抗神武血战六合
  第十一章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夜春风寿州降
  第十二章柴赵煮酒论英雄周军威名镇辽邦
  第十三章韦袋竹简显谶言汴梁英主留芳名
  第十四章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引子
  第一章夹马营中圣人出御勾栏内跃飞龙
  第二章虽有所愿一心人却难白首不相离
  第三章元郎千里送京娘郭威邺郡召群雄
  第四章赫赫朱门拥虎士铁棍列甲何森森
  第五章飞来飞去何所止高山不及城郭低
  第六章柴世宗君临天下高平地狼烟四起
  第七章定河北英雄立功编禁军元郎受命
  第八章殿前军近代无匹王文伯献策平边
  第九章刘仁瞻困守寿州赵匡胤三战三捷
  第十章断悬案二赵相遇抗神武血战六合
  第十一章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夜春风寿州降
  第十二章柴赵煮酒论英雄周军威名镇辽邦
  第十三章韦袋竹简显谶言汴梁英主留芳名
  第十四章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第十五章千古疑案陈桥驿一着黄袍便罢兵
  第十六章文治彬彬开盛世汴水流年咽露盘
  第十七章太祖杯酒释兵权君臣雪夜定大策
  第十八章四方诸侯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
  第十九章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
  第二十章大宋朝祸起萧墙王铁枪宫中告状
  第二十一章赵光义陷害花蕊香孩儿荣归洛阳
  第二十二章风雪夜烛光斧影再回首千年一殇第六章柴世宗君临天下高平地狼烟四起 赵匡胤在家中盘桓数日,不仅孝敬爹娘,与贺金蝉更是尽享鱼水之欢,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他自离家以来从未有过的时光。赵匡义则每天缠着哥哥,让他带自己到处游玩,赵匡胤很疼爱三弟,自然不会推辞。这日,他俩在酒肆中与洛阳尹武行德吃酒消遣。那武行德曾与契丹作战,亦是一代名臣,他与赵匡胤英雄相惜,时常在一起把酒论天下。三人正说话间,一位身着道袍之人坐在了他们旁边的桌子上。大周境内和尚道士极多,他们也没在意。“元郎,我长你四岁,如此算来,你当属猪。你长你三弟十二岁,他亦是属猪。嘿嘿,看来你们都是性情率直之人,哈哈哈……”武行德笑道。此话略有调侃之意,赵匡胤也不见怪,只是笑了笑。赵匡义却在一旁老大不满:“武大人此言差矣。猪虽号称不洁,实则性情敦厚,不似猴子轻佻无重。”两人初时都未明白他此话是何意,怎么说着猪却扯到猴子身上去了,片刻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武行德属猴。“元郎,你弟弟可比你机灵多了。”武行德笑着摇了摇头。赵匡胤没有说话,他夹了一块牛肉放在弟弟的碗中。就在这时,坐在旁边的那位道人却突然开口道:“武大人,你怎敢如此调侃属猪之人?你可知面前二人贵不可言,将匡扶天下,拯济万民?”此言一出,三人都急忙转头去看,却见那道人身背拂尘,仙风道骨,鹤发童颜,令人仰慕。赵匡胤久历江湖,深知出家人能人异士极多,于是不敢怠慢,急忙起身抱拳道:“敢问真人法号?晚辈有礼了。”道士并没有起身,他笑着看了看赵匡胤,又低眉看了看赵匡义,表情神秘:“你相貌出众,紫气萦绕。方今天下大乱,定天下者其在君乎?”赵匡胤一听此言便吓得面如土色,武行德则是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一介武夫竟是安天下之人?赵匡义一听,眼神放光,叫道:“老头,你看我是何等人?”道士收敛了笑容,微微摇头道:“子贵不可言,但需培养正气,莫被阴邪侵扰。”“哈哈哈,我贵不可言这便是了,管他啥正气阴邪的。”赵匡义不怒反喜。这时武行德好像想起了什么,便问道:“敢问真人可是华山陈抟?”老道哈哈一笑,站起身来头也不回地径自离去,只听声音飘来:“贫道正是陈抟,只盼你等早日成功,天下百姓便有福了。”赵匡胤欲再问些什么,却见陈抟早已远去,便感叹道:“似我等整日为生计奔波,又怎比得上修行之人逍遥快活?”陈抟走后,武行德上下打量赵氏兄弟,赵匡胤被看得浑身不自在,便道:“武兄,你这般看我俩作甚?”武行德先是咂舌,然后笑道:“真看不出来,难道武某将来还要跟随你兄弟二人?”赵匡胤摆了摆手:“嗨,此等虚幻之事岂能算数,武兄莫要取笑我们。”三人正说话间,一个人慌慌张张的跑到武行德近前,看到赵匡胤也在,便道:“赵将军也在,那再好不过了。陛下急召赵将军回京,文书已到了洛阳府,恰巧您在这,那便直接告知了。”赵匡胤听闻天子召见,不敢怠慢,急忙回家收拾行装,然后匆匆上路,直奔汴梁而去。等他赶到汴梁时,发现京城四门紧闭,任何出入都要检查。他不明缘由,进城后不敢耽搁,直奔皇宫而去。范质、王溥、魏仁浦、李重进、张永德等人正在那等着,在众人中,赵匡胤还看到了郭荣。自郭威攻破汴梁后,刘崇在太原称帝,河北事务紧张,郭荣就一直驻守在邺郡,极少来京城。这次在皇宫见到他,只怕郭威要有大事要和众人商议。只见郭威坐在龙椅上叹了口气道:“朕之骨肉亲族尽被诛戮,朕已年过半百,只落得孤家寡人,诸位爱卿可解朕之忧愁?”李重进道:“陛下,臣等必会如您子孙一般侍奉,还望陛下不要太过悲伤,保重龙体。”郭威没有理会李重进,他看着郭荣笑了笑道:“荣儿,你虽非朕嫡出,但却胜似亲生骨肉,咱父子这十几年形影不离,现如今有你在朕身边,朕心甚慰。”郭荣答道:“父皇,儿臣定会尽心竭力辅佐父皇,大周定会千秋万代,父皇定能长命百岁。”“哈哈哈……哪有这么多长命百岁的?朕活了大半辈子,莫说看到,即便是听说能活到百岁的也没有几个。在这乱世,谁敢奢望活过百岁?能在有生之年不遇兵变,朕就万幸了。”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心中惴惴。皇上担心遭遇兵变,这不是在警告众人吗?要知道,在场众人要么是宰相,要么是侍卫亲军的将军,要么是一方节度使,每个都是位高权重,都有能力发动兵变。皇上这句话可大可小,众人急忙跪倒叩头:“陛下,臣等忠心天日可鉴,若有异心,人神共诛,不得善终。”郭威任凭众人叩头,过了许久才缓缓道:“罢了,朕若不信你等忠心,又岂会说这些话?都起来吧。”众人都不敢先起身,一个个匍匐在郭威脚下。“朕活着你等固然不会举兵谋反,可要是哪一天朕不在了,那就不好说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朕不能不为江山社稷考虑,因此朕决定立太子。”此言一出,包括赵匡胤在内的众人尽皆心头一颤,“立太子”关系到王朝兴衰,更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地位,郭威突然提及此事,不知他是何想法。“臣等谨遵陛下旨意。”赵匡胤忙随众人答道。然后脑子飞快的转动起来,盘算着自己的心事:我料有大事,未曾想是这般天大之事。陛下要立太子,但他没有亲生骨肉,那么太子之位只能传与他有关系的,也就是外甥李重进,女婿张永德以及养子郭荣。在这些人中,若张永德能做太子最好,此人仗义且野心不大,又与我相善,若在他手下当差可轻松许多,但他资历尚浅,做太子的可能性极低。若立李重进为太子那可不妙,我与此人并无深交,若将来在他手下只怕难有出头之日,但此人武勇有余却谋略不足,恐怕也难以被立为太子。唯有郭荣足智多谋,颇有权术,又深得皇上器重,看来他的机会最大。以他对我的赏识,将来当不失封侯拜将,但他性格内敛,那双眼似乎能看透人心,若他为帝,那可真应了夫人“伴君如伴虎”那句话了。赵匡胤如此盘算,其余众人又何尝不是心事重重?正沉默间,却听郭威朗声道:“朕今日要立荣儿为太子,朕百年之后他便继承大统。”众人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郭荣在天雄军中根深蒂固,他又礼贤下士,足智多谋,被立为太子也算是众望所归。于是皆齐声答道:“臣谨遵陛下圣旨,当全力辅佐陛下和太子,保大周社稷千秋万代。”郭威见此颇为欣慰,从龙椅上缓缓站起来对李重进道:“进儿,你即刻向太子行君臣大礼,自今日起,你们君臣有别,你要尽心辅佐太子。”李重进乃郭威外甥,又是侍卫亲军统帅,在军中威名素著,在朝堂上也颇有名望,郭威怕李重进不服,于是命其向郭荣行君臣之礼。李重进在郭威的威严之下不敢有丝毫怨言,他恭恭敬敬的向郭荣行跪拜大礼,高呼道:“臣李重进拜见太子殿下。”郭荣连忙将其扶起:“快快请起,今后全赖诸位出谋划策,征战沙场,为朝廷建功,为社稷出力。”众人一齐拜倒道:“臣等万死不辞!”“甚好!甚好!看你们这班年轻人同心同德,朕心甚慰。朕期盼你等将来辅佐太子建一个太平盛世。”郭威见大事已定甚是欢喜,又将眼神瞄向了赵匡胤,明知故问道,“元郎,你可愿随太子建功吗?”“能跟随陛下和太子乃微臣的荣幸,微臣愿效犬马之劳。”赵匡胤理所当然的答道。郭威微微点了点头:“朕不会看错人,以你的武艺才干定然会做出一番事业。如今大周虽然立国,但我朝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北有刘崇,西有巴蜀,南有李唐诸国,更有契丹占据燕云十州对我中原虎视眈眈。要想结束这乱世,朕恐怕力不从心了,以后还要由你等年轻人去办。朕期盼你能建立殊勋,助太子平定天下,驱逐契丹。”赵匡胤心中一阵激荡,郭威所言何尝不是他平生夙愿?他跪倒在郭威和郭荣面前道:“微臣不才,蒙陛下厚爱,知遇之恩没齿难忘,今生臣若不能助太子平定天下,便是枉活一世。”郭荣将赵匡胤搀扶起来,就好像兄长对弟弟说话一般:“元郎,我早就打算用你,既然父皇恩准,日后你便是我的亲军指挥使。”郭威又指着范质、王溥、魏仁浦三人说道:“荣儿,此三人皆是王佐之才,日后凡事你需和他们多多商议。”“儿臣遵旨。”交代完毕,郭威坐在了龙椅上长出了一口气,如释重负。看着这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他就如同看到了王朝的未来:“好了,这偌大的天下,这千斤重担,朕就交给你了。”郭荣跪倒在地,泪如雨下。不知是不是郭威心有所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在他立郭荣为太子后三个月,突然身患重病,一病不起。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正月,郭威在皇宫滋德殿中驾崩,终年五十岁。临终前,他叮嘱郭荣要丧事从简,一切祭奠切勿奢侈。出殡那天,百官戴孝,赵匡胤望着郭威的遗体入殓,心中十分感慨:那个叱咤风云,有知遇之恩的“郭雀儿”从此永别。他生前纵横捭阖,称王称帝,但现如今却唯有青冢供人凭吊,思来令人嗟伤。史书曰: 周太祖昔在初潜,未闻多誉,洎西平蒲阪,北镇邺台,有统御之劳,显英伟之量。旋属汉道斯季,天命有归。总虎旅以荡神京,不无惭德;揽龙图而登帝位,遂阐皇风。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何迁善之如是,盖应变以无穷者也。所以鲁国凶徒,望风而散,并门遗孽,引日偷生。及鼎驾之将升,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诛,议者讥其不能驾驭权豪,伤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郭荣继承大统,复其本姓柴,仍用显德年号。他拔擢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军都指挥使,史彦超为龙捷右厢都指挥使,高怀德为东西班都指挥使,赵匡胤为开封府马直使。又封宰相范质为萧国公,宰相魏仁浦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宰相王溥加礼部尚书、监修国史、参知枢密院事。一时间,天下无事,波澜不惊。但柴荣并没有因此而缓一口气,他从即位之日起就陷入了深深的忧虑。北汉和契丹的威胁并未削减,除此之外,他更多的是担心国中之事。郭威称帝后虽励精图治,与民休息,但中原被毁太甚,非十年不可恢复。而他在位不足三载,期间又诸多叛乱,故此大周其实十分虚弱。而且周承汉制,诸多弊政积重难返,若不加以整饬,则后患无穷。其中最为令他担忧的便是禁军,那群骄兵悍将能安心辅佐自己吗?柴荣站在御花园中看着满天飞雪,他思虑再三后吩咐道:“召张永德、赵匡胤进宫。”张永德、赵匡胤见到柴荣,他直截了当问道:“你二人乃朕之股肱,如今朕有一事迫在眉睫,还需你二人分忧。”“不知陛下所忧何事?”“自先帝将江山托付于朕,朕夙夜难眠,常思治乱之根源。这几日来,朕总觉得大周根基不稳,其症结就在禁军之中。”柴荣也不绕弯子。两人久在军中,自然明白皇上所指,于是张永德答道:“陛下,大周禁军以侍卫亲军为众,然其军士多出自沙陀后裔,承继了不少前朝遗秽。虽自先帝以来裁撤老弱,多用天雄军充实,但侍卫亲军众将与朝廷大臣盘根错节,非下重手则难以根治。”“张将军所言极是。陛下,大周建立依仗的便是天雄军,但自先帝时起便有天雄军宿将侍功倨傲,骄横跋扈,又有许多天雄军士卒目无法纪,故此,天雄军亦今非昔比,一旦临战,恐怕难堪大用。”赵匡胤也说道。柴荣听罢点了点头,拍了拍他俩的肩膀以示嘉许,然后道:“朕没看错人,你二人确实是人才出众,你们所言也正是朕之所忧。大周禁军二十余万,多为侍卫亲军,这些人多是从唐、晋、汉‘沙陀三朝’而来的兵痞,平日不事生产,国家耗费靡巨,朝廷不堪重负。而他们往往又居功自傲,疏于训练,外战一触即溃,对内却伺机兵变,改朝换代。朕何必空费民脂民膏,来养这些没用的东西!”赵匡胤揣测着柴荣的心思,试探着问道:“陛下难道是要整饬禁军?”“不错,朕决心整饬禁军,裁汰老弱,招募强勇,使禁军焕然一新。”柴荣顿了顿,继续道,“但要想彻底改变禁军面貌,还需很多时日。朕打算先命你二人简拔一批骁勇善战的猛士,为日后之用。”赵匡胤和张永德互相看了看又问道:“陛下打算令臣等如何去做?”“张永德领殿前军都指挥使,在侍卫亲军中选拔五千精壮,由你亲自统领;赵匡胤领御前侍卫,在侍卫亲军与天雄军中选拔两千武艺高强的士卒充实到‘铁棍军’。朕要用这两支人马为班底,逐渐改造禁军。”张永德和赵匡胤对视一眼,他二人是为数不多的不惜死不爱财的将领,对天子的这一决定当然予以拥护,当下齐声答道:“臣遵旨。”雪花飘落,御花园中三人相对而立,定下了柴荣登基以来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张永德、赵匡胤得了圣旨,便在军中精选士卒。张永德不费力便凑够了五千人马,赵匡胤选这两千人却足足用了半月。随后,他还表奏石守信做了禁军都虞侯,率兵五百;王审琦做了铁骑指挥使,亦率兵五百;其他结拜师兄弟多为营中校尉。因有那五十名老兵做表率,这两千人又都是军中武艺高强之辈,故不出旬月,两千“铁棍军”竟小有所成。石守信、王审琦对麾下士卒颇有信心,便向赵匡胤夸耀道:“哥哥,咱们这班人若到了阵前,定能以一当十,突阵斩将!”“兄弟莫要轻敌,兵凶战险,非同儿戏。咱们虽然是陛下禁军,但我仍不愿兄弟们以身犯险。”赵匡胤却如此回答。石守信等人叹道:“哥哥虽然神勇无敌,但却宅心仁厚,处处为兄弟们着想,我等敢不效死命?”“咱们曾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不管何时何地,我只认你们为兄弟,他人若要将我等分开是万万不能的。”众军校齐声应道:“哥哥对我等情深意重,我等能有今日,全凭哥哥提携,日后我等只跟随哥哥,谁也不能将咱们分离。”然而就在张永德、赵匡胤拣选精锐,大周军队气象为之一变,柴荣要有一番作为之时,一封紧急战报送到了皇宫之中。这封战报的到来使欣欣向荣的大周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个新生王朝的命运再次难以预料。 三月的汴梁一片繁花似锦,然这座城池的主人却没有多少愉悦的心情。自去年继承皇位后,柴荣踌躇满志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可就在他勾画宏伟蓝图的时候,北汉却先动手了。显德元年,北汉国主刘崇联合契丹起兵南下,昭义节度使李筠(即天雄军李荣,避柴荣讳)累战不利,遣使求援。柴荣火速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这位英气勃勃的君主将直面登基后的第一次危机。他端坐在御座上,没有惊慌,相反脸上露出来的是对建功立业的炽热。当着众臣的面,他举起战报轻描淡写地向御阶下的大臣们问道:“众位爱卿,刘崇尽起本国兵马,又得契丹数万精锐相助。现在他们已连破关城,兵锋直指汴京,不知诸位有何退敌良策?”面对询问,一众文武面面相觑,半晌无人回答。这些人宦海浮沉,有的已经历了几朝,他们都不知道新皇帝的心思,所以都不约而同的一言不发。柴荣先观察了一下站在文臣之首的冯道,只见他眯着眼、抱着手,好像老僧入定,此事就似和他无关一般。柴荣事先就料到了这个局面,便故作轻松道:“众位爱卿,朕初登皇位,还需各位元勋出谋划策,有话但说无妨。”他初掌天下,除了那几个跟随多年的心腹战将,大多数朝臣并不了解这位新君的脾气。一听皇帝这么“温柔”的问话,就有人动了心思——看来柴荣不过如此,毕竟是年轻人。于是通事舍人郑好谦出列答道:“陛下,北汉与我乃是世仇,刘崇趁陛下刚刚登基便引兵犯界,着实可恶。然臣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北汉虽应惩罚,但其联合契丹,实力不容小觑。陛下初登大宝,若此时用兵,本朝并无胜算,若一旦有失,则我大周危矣。故此,臣以为应以和为上策。”柴荣面无表情,谁也看不出来他对此话的态度,又追问道:“列位爱卿认为郑大人的意见如何?”绝大多数的文官和一部分武官都异口同声答道:“郑大人所言极是,臣等附议!”这些人原本以为柴荣一定会“就坡下驴”,做个太平天子,但这次他们料想错了。柴荣脸色突变,压抑许久的怒火迸发出来,如同愤怒的狮子暴喝道:“列位臣工平时都口若悬河,在朕面前滔滔不绝,今日国家有难,你们却让朕做蜀后主?”他的愤怒令“忠臣良将”们一片骚动,好像被钩住了心中最敏感的地方。他顿了顿,继续道:“自唐以降,改朝换代如同儿戏,乱世数十载致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乾坤颠倒,天下失统。只要你们高官厚禄,谁来坐这个龙椅都一样!你们心中的盘算朕很清楚,但今天朕也向你们表明心迹——华夏蒙难,百姓横遭兵祸,朕不管他人怎样,只要朕做皇帝就一定要结束这个乱世。不管是南唐后蜀,还是北汉契丹,朕都誓要扫平,一统天下!”这番话道破了满朝文武的心思,说的众臣大多羞愧难当。大家看他态度决绝,再犯颜直谏就是触楣头,况且敌国入侵,派兵抵御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于是,这些经历了几朝天子的官僚再也不敢开口谈和了。此刻,以范质、王浦为首的文官出班奏道:“陛下英明神武,大周战无不胜,必然能抵御入侵。请陛下选派精兵良将,前往河北御敌!”可柴荣没有答他们的话,而是做了一个令满朝文武都瞠目结舌的决定。他从御座上站了起来然后狠狠地攥住了拳头,似乎在昭示着什么。只听他在大殿上一字一句地喝道:“朕决定御驾亲征,扫平北汉,击败契丹!”这声音好像一记闷雷响在了众臣的耳畔,这是一个任何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也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契丹,关外的一个民族,在中原人的印象中这是一个神秘而凶恶的名词。其实,契丹族的起源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着两条河流,一条叫西拉木伦河,人们把它看作是黄河在远方的女儿,所以文献上写作潢河;另一条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两河孕育了草原的文明。传说一位驾着青牛车从潢河而来的仙女,与一位从土河骑着白马来的仙人在两河的交汇处相遇了,并结为夫妻,他们便是契丹族的始祖。白马仙人和青牛仙女生下的八个儿子后来就成了契丹的八部,这八个部落的名称为悉万丹、何大何、具伏弗、郁羽陵、匹黎尔、吐六子、日连和羽真侯。直到北魏时期,他们仍然是“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战则同行,猎则别部”,各部“不相统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各部“有征战,则酋帅相与议之,兴兵动众,由合符契”。到隋末唐初,契丹便形成了以大贺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贞观三年(公元628年),唐以契丹八部置八州,即“达稽部哨落州、纥便部弹汗州、独活部无逢州、芬问部羽陵州、突便部曰连州、芮奚部徒河州、坠斤部万丹州、伏部州二匹黎赤山”,唐太宗把象征权力的旗鼓赐给契丹酋长大贺氏摩会,表明对摩会部落联盟长地位的承认。后来在武周和唐玄宗时代,契丹和唐朝发生了战争,契丹人口大减,又恢复了传统的八部制,即“遥辇氏八部”。与唐朝灭亡同年(公元907年),契丹族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帝王,他就是耶律阿保机。他是契丹贵族后裔,年幼时便以武勇闻名。他胸怀大志,而且武功高强,据说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值伯父释鲁掌权,深得信任,阿保机任遥辇氏痕德堇可汗的挞马狨沙里(扈卫官),后被委任组建“侍卫亲军”。凭藉这支精锐之师,阿保机迅速崛起,在契丹族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率领挞马部战胜了近邻诸小部,后来他的伯父被杀,他遂继承了伯父的于越(地位仅次于可汗,称“总知军国事”,掌握部落联盟的军事和行政事务,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宰相)职位,并击溃以蒲古只为首耶律释鲁的部落豪强。相继降小黄室韦,破越兀、兀古、六奚诸部,被国人誉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语“郎君”之意)。唐昭宗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任本部夷离堇(军事首领),专事征伐,大破室韦、于厥及奚,进位大迭烈府夷离堇。次年,耶律阿保机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牲口九万五千头,驼、马、牛、羊不可胜数,并在潢河南岸建龙化州城,将所俘汉人迁居于此。天复三年,他又北攻女直,南取河东怀远军,略地蓟北(今河北北部)。唐天祐四年(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即可汗位。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称帝,建契丹国。创建国家后,阿保机确定皇权世袭,建立军队,制定法律,修建都城,制造文字,此后又继续向外扩张。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十一月,次子耶律德光在母亲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自称“儿皇帝”。后晋会同四年(公元944年),石重贵上表称孙不称臣,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灭后晋,并在汴梁改国号为大辽,改年号为大同。因“纵兵掠刍粟;括民私财;不遽遗诸节度还镇”,遂大失民心而招致中原人民反抗,被迫引军北返,在河北栾城病逝。传承数代,时值耶律德光之侄耶律阮在位,大辽兵强马壮,尤其擅长野战。面对这样凶悍的对手,大周的文臣武将们都犹豫了,他们还记得后晋灭亡时,辽兵一路上所向披靡,无人可挡。大周能不能守住都城尚且未知,现在皇上居然要御驾亲征,恐怕凶多吉少。当然,他们担心的倒不是柴荣的安危,而是自己的官位。柴荣心中也明白这群大臣早已习惯了改朝换代,如今大周虽然算不上盛世,但好歹大家的日子还过得去。如果这次御驾亲征有个三长两短,那势必又是一次变天,他们又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显然也是不愿意的。不过他此刻不如此,何以立威?何以面对天下?此时,那些大臣原本毫无生气的脸上都显露出惊诧的神情,他们心中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慑于皇帝的威严,他们又不敢开口。看着这群大臣一个个像被什么噎住似的,柴荣心中又好气又好笑。就在君臣产生巨大分歧又无法沟通的时候,一个苍老的声音发出了微弱的“咳咳”声。这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大家早就希望这位老前辈发话了,而柴荣也希望知道此人对御驾亲征的态度。冯道睁开眯了许久的双眼,慢条斯理的走到大殿中央,用苍老的声音说道:“臣有本要奏。”“准!”“臣以为陛下亲征北汉,大可不必。”“冯太师为何如此认为?”“陛下,北汉与我虽然是世仇,但陛下乃万金之躯,此次如果亲冒矢石,万一稍有闪失,则是国家之难。且禁军宿将俱在,陛下只需选派兵将出征即可,何必亲自前往,这样反倒令众将为保护陛下的安全而分心?”柴荣早料到他会以此为借口阻挠,于是答道:“太师,过去唐太宗平定天下都是亲自带兵,身先士卒。朕欲效仿,有何不可?”冯道抬起皱纹堆积的额头,原本混沌的双眼似乎闪着一丝光芒,看得柴荣极不自在。他慢悠悠的、不硬不软的问道:“陛下以为能比得上唐太宗吗?”这话让柴荣一听,不禁怒火中烧。虽说冯道历任四朝,在庙堂二十余载屹立不倒,但这老头如此看轻自己,当着群臣的面如此无礼,也太放肆了!他强压怒火问道:“大周兵精将勇,消灭北汉如泰山压卵,易如反掌!”冯道听完后,又不温不火的问道:“陛下能像泰山一样吗?”柴荣气的差点当场拔剑,他脸色铁青,腾的从龙椅上站起来哼了一声,便气冲冲的用特有的低音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然后一甩袖子,就径自走了。文官们大多围到冯道身边,啧啧赞道:“不愧是老前辈,也只有您能劝得住陛下,我等佩服之至。”冯道一如既往的保持着湛然的神态,好像这些溢美之词是理所当然的。可他回想着柴荣那句“不废江河万古流”,又隐隐感到一丝不安,这不安是他从政二十多年来从未有过的。他固然认为自己是对的,但在内心深处他又期盼柴荣是对的。他年及七旬,阅尽世事,何尝不明白统一对国家的意义,只是他垂垂老矣,失去了撞向尖刀的勇气。当晚,柴荣回想着早朝,越想越觉得怒不可遏,便在御花园中舞起剑来。可一套剑法还没舞到一半,就兴致全无。月色下,他看着手中明晃晃的利剑,突然就想到了赵匡胤——这个年轻的军官,不知他会怎么看今天的事呢?一想到赵匡胤,柴荣就似乎看到了希望,他急召赵匡胤、张永德、李重进、石守信、高怀德、韩令坤、王审琦等人觐见。赵匡胤得到旨意后,就已猜到了柴荣召见他的目的,而他心中也早已有了主意。在御书房见到柴荣时,张永德、李重进等人都已经到了。烛火下,柴荣身着轻衣,面沉似水。见赵匡胤前来,他才露出一丝笑意,伸手招呼道:“赵爱卿,北汉联合契丹入侵的消息,你知道了吧?”赵匡胤恭敬的答道:“臣今日看到战报,已知晓此事。”“嗯,那你对这事有什么看法?”赵匡胤虽早已料到柴荣要问这件事,但还是没想到他会这么直接,略一沉吟后答道:“臣以为陛下应御驾亲征!”柴荣闻言眼睛一亮,满朝文武都极力反对他亲征,而这个将领却与自己有了共鸣,他急忙问道:“哦?爱卿快说说你的想法。”“陛下,太祖皇帝励精图治三载,我大周已有并吞寰宇的气象。但自乱世以来,沉疴积弊非一朝可除,我大周立国所持者,禁军也。而今禁军内已有人对改革不满,现在敌军大举南下,陛下如果坐守汴梁,难保出征的禁军没人造翻。何况陛下初登大宝,北汉就引异族犯境,陛下如委曲求全,如何慑服那些骄兵悍将?所以,臣觉得陛下应御驾亲征!”赵匡胤刚说完,石守信等人立刻表态拥护。柴荣听完他的分析,精神一震,心中十分满意——赵匡胤不但武艺出众,而且见识深刻,此人将来可堪大用。但他毕竟要从全局考虑,又问道:“赵爱卿,如果朕御驾亲征,你认为有几成胜算?”“陛下,兵战凶险,臣不敢欺君,但陛下既然问了,臣只能说为陛下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柴荣把手一挥道:“赵爱卿,朕不听虚言,你就说这一仗有几成把握。”御书房灯火通明,赵匡胤看了看柴荣,又看了看石守信、高怀德等人,坚定地说道:“陛下,北汉兵精,契丹更是强悍,但我大周的军队、尤其是禁军也都是能征善战之辈。陛下如果亲征,只要能重用臣等,北汉契丹不足为虑。只是那些前朝遗留的禁军,兵无纪律,一旦到了关键时刻,难保他们不出乱子。”柴荣点了点头,若有所思道:“爱卿此言甚是!禁军是我朝柱石,可现在这柱石正被贪婪和欲望侵蚀着,面对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这柱石究竟能不能经受得住呢?如果它垮了,我朝估计也就到头了吧?”赵匡胤闻言跪倒在地高声道:“陛下英明神武,大周朝气蓬勃,又有臣等誓死羽翼,此正是大展宏图,扫平寰宇之际。那北汉不来犯境陛下也会出兵征讨,何况他自来送死,陛下当把握这千载良机,一举击溃敌酋,收复关河!”“哈哈哈……”沉默寡言的柴荣听完这番话,不禁开怀大笑,亲自上前扶起了赵匡胤,“痛快!赵爱卿快人快语,朕甚爱之。‘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朕决意御驾亲征,消灭北汉,驱逐契丹!”李重进、张永德等将领见柴荣下定决心,也都纷纷表态:“陛下神武,天佑大周,臣等誓死追随陛下,扫平北汉,驱逐契丹!”这些心腹战将的支持让柴荣心里有了底,后来他又问了范质、王蒲等人的意见,其实,无论这些宰相是赞同还是反对都不重要了,他已下定决心。三月十一日,柴荣精选三万禁军从汴梁出发,直指北方。大将高怀德为前锋,赵匡胤为御前侍卫指挥。临出发前,他下诏冯道去为郭威守陵。赵匡胤的两千“铁棍军”作为近卫军扈从柴荣,他跨骑着“追魂赶月”,手握盘蟠龙棍,英姿勃发,心中不禁想起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周军阵容之盛,恐怕比大唐也丝毫不逊吧!柴荣没有乘坐车辇,而是骑着“夜照玉狮子”与众将军同行。他望着辽阔的原野,迎着和煦的春风,心情十分愉快。一只自由翱翔的雄鹰迎风掠过,发出一声清啸,苍凉而嘹亮,他见此情景,然后悠悠地向身边的赵匡胤问道:“爱卿,大丈夫生于世间,你觉得什么最重要?”赵匡胤想了想才答道:“臣以为能追随陛下征战四方,建功立业,就是一生最大的追求。”说完,他看着柴荣,只见他仰望着晴空,若有所思。陛下此刻想的更多是恐怕是即将到来的恶战吧?赵匡胤心想。“也许真正的幸福不是建功立业,而是能安享太平,与心爱之人厮守相伴……”他既像是和赵匡胤说话,又像是自言自语。听到皇帝表露心声,赵匡胤一时不知该怎么应对,这番话让他也想起了许多人和事。君臣都不再作声,随队伍缓缓前行。海阔天空之下,他们虽并行无语,心中却思绪万千。就在柴荣出发的同时,北汉的大军已合围刘筠驻守的潞州,形势岌岌可危。接到军报后,柴荣不敢怠慢,急令高怀德火速驰援潞州。未曾想旨意刚下达不久,那个劝和的通舍事人郑好谦就跑来了,柴荣一见他就不耐烦地问道:“你有什么事就快说吧。”“陛下,臣以为如今不宜快速进军,应该以稳妥为重。等养足气力,才好与刘崇决战。”他还在洋洋得意,认为柴荣一定会对他另眼相看,夸奖他“深知兵法,直言敢谏”。柴荣听完这话,气的猛拍座椅怒喝道:“大胆郑好谦!是谁教你说这番话的?你扰乱军心,该当何罪?”郑好谦闻言肝胆皆裂,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求饶道:“臣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快说,是谁教你说这番话的?朕知道这绝不是你能想到的。”柴荣余怒未消。“陛下圣明,这话是……是……赵晁大人说的,臣觉得有理,就到陛下这里来说了。”郑好谦小心翼翼道。原来旨意下达后,虎捷右厢指挥使赵晁手拿令书对郑好谦道:“郑兄,如今敌军势大,我军兵少,此次支援潞州,本应该稳中求胜。如今陛下令我等火速进军,北汉和契丹必然以逸待劳。唉,真不知陛下是怎么想的。”郑好谦因劝和碰了一鼻子灰,此次他随军出征,心里不安宁,苦苦寻找机会立功,好挽回在皇帝面前的形象。可苦于官职低微,皇帝又不待见,所以他一直没有机会。现在听赵晁这么一说,他觉得这是一个良机,这才屁颠屁颠跑来告诉柴荣。没想到他这一说不但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还使赵晁身陷囹圄。自此,再也无人敢在柴荣面前露出怯战之意。可赵匡胤却看出了军队内部的不和,他担心道:“陛下,您驳斥冯道,囚禁赵晁固然可以堵住大臣的怯战之口,但却灭不了他们的怯战之意。”柴荣听了沉默半晌后问道:“那你有什么办法吗?”“陛下,要想打消群臣的疑虑只有打胜仗,在胜利面前,任何人都会臣服在您的威严之下。如今潞州危机,我们必须火速救援,但若全军全速前进,到了潞州我们就是疲惫之师。禁军中已有人悄悄散布契丹骑兵的可怕,这些人一旦上了战场肯定是靠不住的。所以,臣建议留下老弱胆怯之兵,陛下亲率精锐,可一战定乾坤!”“朕何尝不知‘千里奔袭,必厥上将’的道理,可现在也只有如此才能稳定军心。”说完,柴荣长叹一声,站起来下达诏令,“命高怀德为前锋,白崇赞、李重进、樊爱能、何徽、向训、史彦超、张永德、赵匡胤全速救援潞州,其余诸军由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随后跟进,诸军务必努力向前,与北汉和契丹决一死战。”在柴荣的严令之下,大周诸军拣选精锐,马不停蹄,向北疾驰。此时的潞州城下,三万北汉精兵和六万契丹大军联营数十里,其中还包括一万强悍的契丹精骑。他们早就得到消息——大周新帝柴荣将御驾亲征,解潞州之围。潞州城是刘筠的治所,他在此建节多年,一直苦心经营,一时半会还不易攻克。于是,北汉和契丹的近十万大军越过潞州,布好阵势,等待大周皇帝的到来。双方都很清楚,这一战将关系到王朝的存亡,甚至关系到天下格局的变化。河北,这片古朴苍凉的土地上,将再次涌起无尽的烽火狼烟……抵达潞州以南的高平后,高怀德隐约望见前方有军队出没。毫无疑问,这是北汉的前锋。高怀德久经战阵,麾下三千骑兵这次充当先锋,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片刻未停。现在突遇敌军,他在战马传令道:“主力埋伏大路两侧,本将率兵诱敌。两翼伏兵听我将令,进攻一定要快狠准,不能给北汉军还手之力。”北汉军远远望见敌军只有几十名骑兵,以为有机可乘,于是呼啸着冲杀过来。高怀德看准机会大吼一声:“弟兄们!杀!”霎时间大路两侧杀出两千骑兵,战马嘶吼如雷。北汉军前锋猝不及防,一下子阵容大乱。高怀德击溃了北汉军前锋,他一面追杀败兵,一面命人火速汇报柴荣。柴荣得到消息,急忙传令三军加速前进。赵匡胤此刻早已热血沸腾,自大周建立至今,他每日教习武艺,操练阵法,但没有机会在战场上一试身手。作为武将,他听到隆隆的战鼓和战马的嘶鸣,如何不想跃跃欲试?柴荣见赵匡胤不时眺望前方,就笑道:“哈哈哈……爱卿别急,岂不闻‘养精蓄锐’之理,你先忍耐片刻,朕相信不久就有你表现的机会了。”“让陛下见笑了,臣此刻确实有点迫不及待。如果北汉军一触即溃,恐怕轮不到‘铁棍军’上场他们就完了,那岂不叫人大失所望?”赵匡胤答道。柴荣看了看赵匡胤道:“一触即溃?爱卿你太轻敌了。那刘崇麾下皆是前朝精锐,更兼契丹相助,他们的战力绝不容小觑,今日必有一场恶战。刚才高怀德所遇之敌仅是前锋,他们虽中计失败,可主力毫发无损,恐怕此刻正等着我们呢!”果然不出所料,高怀德正在追击,就被一队极其雄壮的人马拦住去路。这队人马约有万余,步骑混合,盔甲鲜明,还有几面大旗上写着硕大的“张”字。为首一员大将手持大刀,跨骑黄骠马,阻于两军阵前。听说击败刘筠的是北汉大将张元徽,莫非就是此人?高怀德不敢强攻,一面列阵待敌,一面命人再次飞报柴荣。柴荣接到高怀德的战报,长吁了一口气道:“终于碰上了,刘崇,今天你我就分个胜负!传令全军,在高平南集结,准备决战!”周军赶到高平时,北汉和契丹联军已严阵以待,中路是刘崇亲率的主力,东路是张元徽率领的精锐,西路则是杨衮率领的五万步卒和一万契丹骑兵。赵匡胤过去经历的战阵多为街头械斗和军阵演练,只有一次与后晋打了一仗,虽然他锋芒毕露,但毕竟没有经历过大的战役。现在眼前的敌人是号称最强的军队,紧张、激动和恐惧使他紧握蟠龙棍,似乎全身力气都要从手中迸发出来似的。柴荣也是一个没有野战经验的年轻人,面前将近十万大军,而自己只有几万人。他原本激昂的情绪被残酷的现实冷却了不少,脑中突然闪出一丝退避的念头,但随即就将这个念头彻底清除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汹涌澎湃的勇气。他在阵中大声高呼道:“弟兄们!朕知道敌众我寡,你们心中不免惧怕。但敌军虽众,却是乌合之众,契丹虽然强悍,但我们是汉家子民!你们是禁军,是大周精锐!朕相信你们绝不会退缩!弟兄们!今日一战,朕与你们同生共死,杀他个痛快!”此番话听得最清楚的就是赵匡胤和两千“铁棍军”,赵匡胤打心眼里佩服柴荣,不单他是柴荣一手提拔,更因为这个年轻的皇帝有着强大的行动力,所有的艰难在他面前似乎都变成了前进的动力。他的话似乎有魔力,令人深受鼓舞。此刻,他早已被柴荣的寥寥数语说的热血沸腾,所有恐惧都消失不见,或者说那恐惧已转化成无尽的勇气。现在,只是一个偏将的他当然不明白为什么会如此崇拜柴荣,二十年后,他才明白柴荣魅力的来源就是那至高无上的权力。 







阅读提示:宋太祖:文以靖国,武以安邦,混一中国,声名宇内的一代英主!的作者是何昆,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宋太祖:文以靖国,武以安邦,混一中国,声名宇内的一代英主!下载地址

上一本:那些时间教会我们的伤
下一本:至爱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