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沃洛斯,张建华,王宗琥 日期:2015-04-26 20:25:10
少年向导舍拉夫坎牵着双目失明的扎法尔·鲁达基从布哈拉都城前往遥远的家乡潘日鲁德。扎法尔出生在贵族王爷家庭,自幼聪慧,不善武事却酷爱读书。从撒马尔罕神学院毕业后,他来到布哈拉,深得埃米尔纳兹尔的宠幸,成了闻名遐迩的宫廷诗王。他虽然一度自傲放浪,但善良真诚的天性,对美的崇尚,对生活和人的爱造就了他真善美爱的坚贞信仰。但在王朝更迭、奸臣当道的时代,扎法尔惨遭贬黜迫害,甚至被剜去双眼,关进死牢。被赦免死罪后,他被发配家乡。途中他向少年讲述他充满磨难的人生,小说由此衍生出他家族和中亚王朝更迭的历史变迁。引领扎法尔的路成了少年向导一堂珍贵的人生之课,走进潘日鲁德的时候他才发现,原来人生真实、完整的形态是那么坎坷、曲折,那中间虽然点缀着喜悦、快乐、成功、幸福,但更充满了伤痛、失败、迷途、苦难。
目录:
第一章
舍拉夫坎
地牢
木棍
贾法尔
瓦布肯特
第二章
店主小居室诗人商队现象
朝圣者的故事又出了个诗人
沙赫巴兹·布哈里
与一位朝圣者的论争萨马德与脑袋
希瓦汗国人的灵魂
葬礼
第三章
埃米尔纳兹尔扎伊哈尼之死讨伐第一章
舍拉夫坎
地牢
木棍
贾法尔
瓦布肯特
第二章
店主小居室诗人商队现象
朝圣者的故事又出了个诗人
沙赫巴兹·布哈里
与一位朝圣者的论争萨马德与脑袋
希瓦汗国人的灵魂
葬礼
第三章
埃米尔纳兹尔扎伊哈尼之死讨伐
阿布·巴克尔暴乱
第四章
智者
第五章
舍依扎尔阿伊·捷金的失败
纳兹尔的活动鲁达基来到布哈拉
与舍依扎尔的会面
第六章
撒马尔罕进神学院读书穆斯里姆的所为
诗人墙优素福阿訇巴哈尼成功
第七章
客栈里的早晨卡尔马特信仰之争
钱袋星星财富
比斯图亚克古尔干
第八章
萨那夫巴尔阿尔达希尔
阿努什
第九章
钱引发的争吵婚礼江湖艺人酒宴
清晨阿伊阿尔人
第十章
没有终结的对话
诗王
宰相
阿伊·捷金
第十一章
五枚银币字母苏非
第十二章
舍依扎尔
月亮
尾声
桑吉莫
潘日鲁德
后记前言距今一千一百五十六年前,在中亚的沙漠与草原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波斯和塔吉克诗人与智者,他的名字叫贾法尔·鲁达基(858—941),对于塔吉克人和波斯人来说他毋庸距今一千一百五十六年前,在中亚的沙漠与草原上诞生了一个伟大的波斯和塔吉克诗人与智者,他的名字叫贾法尔·鲁达基(858—941),对于塔吉克人和波斯人来说他毋庸置疑的文化地位相当于荷马之于古希腊。久远的历史虽然已渐渐地将他的生命真实模糊、斑驳、失落了,但他的文化影响力却依然强劲。如今,他的头像印刻在了塔吉克的硬币和邮票上,他的名字成了杜尚别中心大街、撒马尔罕广场和街道的名字。去年获俄语布克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回到潘日鲁德》让我们结识了这位中亚历史上的文化巨人。被历史裹挟的这位文化名人的命运遭际在给读者生成独特的人生感悟、历史感受和叙事感受的同时,还提供了对族群文明演进和俄罗斯人这里所指的不仅是今日俄罗斯疆土的人,更是历史的多民族的俄罗斯。当代生存的深刻思考。
小说是一部“关于行走的书”,一是说,小说的情节主线是年事已高、双目失明的贾法尔被从布哈拉的牢狱中提出,发配到故乡潘日鲁德的行走记述;二是说,作家把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当作了一次离开家乡,历经磨难,最终回归故土的生命旅行;三是说,贾法尔以研究伊斯兰教义开始他的人生,却在人类一切宗教的真谛中寻找着生命的归宿,小说是寻找“真经”的信仰之行。命途多舛的老人在一路的行走中怀着极大的耐心向少年向导舍拉夫坎讲述他充满磨难的人生故事和对人类信仰的认知,并由此衍生出他的家族和中亚王朝更迭、民族兴衰的历史变迁,呈现了历史的政治力量与族群的血缘力量交融的民间情景,这是一个悲剧性的文化人物的一次悲剧性的历史行走。俄罗斯文学中从来不缺少悲剧人物,但惨烈如贾法尔的还不多见。他从显赫的贵族弟子沦为身无分文的乞丐,从被宫廷宠幸的诗王变成被关进地牢的阶下囚,直到被剜去双眼,最后被逐出首府布哈拉,发配原籍。《回到潘日鲁德》这首充满悲剧的行走之歌,为读者呈现出一幕幕中世纪触目惊心的人的生存景观和一个时代的历史印象。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坚守正义、抗拒封建统治者的邪恶残暴必然被裹卷和淹没的命运的书写,传递出充满动荡与忧愤,催人泪下的人生悲情。在这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中,沃洛斯与其说营构了一个时代的对抗主题,莫如说展示了历史进程中消逝的个体命运,一种伟大灵魂的被扼杀,表达了作家个人诗意的忧伤,他所热爱的和虚构的大地——自然生存理想——在叹息和痛楚中的断裂。
在人的思想世界里,启示的窗口从来都不会对凝望者关闭。在短短四周艰难的徒步旅程中,十七岁的舍拉夫坎对坚守真、善、爱、美的信仰的长老贾法尔经历了由怨恨而同情,由尊敬而崇拜的过程,他的人生感悟与认知也由稚嫩而变得成熟。看上去,是明眼的少年引领失明的老者贾法尔·鲁达基前行,然而在人生、世相、历史、宇宙的面前,少年却显得眼拙、混沌、无知、茫然,正是清澈、睿智、坚定、心亮的老者引领他在人生途中前行。眼明却心不亮的少年怀着朝圣者的心理注视着失明却心亮的长老,为身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哲人哈吉而激动、高兴、幸福。从任何一种意义上说,是老人的存在才使少年获得了一个充满灵性的生命背景。等他陪着贾法尔艰难地走进潘日鲁德的时候,他才发现,陪伴的路成了一堂珍贵的人生之课,原来人生真实、完整的形态是那么坎坷、曲折,那中间虽然点缀着喜悦、快乐、成功、幸福,但更充满了伤痛、失败、迷途、苦难。多少年后,长大成人的舍拉夫坎又一次来到潘日鲁德,此时贾法尔已经故去,但引领的手臂仍存在,引领的果实已生成——“诗王坟头上的苹果树已经开花”,人类伟大思想的翅羽永远不会受时间和自然的阻隔而高高地翱翔。
历史小说给予了作家独特的创作资源和精神高度。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由此,一切历史小说自然也都是当代小说。固然,我无法将传说化的历史小说与俄国二十至二十一世纪之交时代的变化相提并论,但作家的写作动机、主题立场、叙事感受仍然不能不让读者将故事与当下的时代相连。作者以一种进入历史的方式同时在进入现实,特别是当代人的情感现实,这是作家由当代社会情状所引发的以历史故事切入的思考。作者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关注,更多并非出于重建历史确凿性的考量,而是运用历史人物的资料进入他写作所需的历史情境,在充满了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中实现历史与现实间的整体把握。沃洛斯将历史生活拉进了今天的生活,也将今天的生活融进了以往的生活。他说,“我认为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当代小说,我们的生活与发生在十世纪的生活没有任何的不同。”他还在后记中说:“作者在对早就成为过去的往事进行重构时,竭力做到让现代读者信服,其遵循的第一原则便是现实性原则——一种最为宽泛意义上的现实性,即我以为,人类主要的情感、愿望、风尚在多少个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是始终不变的。”恰是在人类的基本情感——亲情、友情、恩情、家情、国情等,人类应具有的基本品格——忠诚、诚信、自律、信仰等方面小说做出了传统的,又是新世纪的艺术诠释。同时它也表达了在各种力量角逐中错综复杂的生命经验和情感经验:无奈的,喜剧的,悲剧的;亲情的,友谊的,代际的等等。这是在当代社会、当代人类中这些情感和品格不断淡漠、弱化、异化的语境中作家情理纠结缠绵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选择了一个关乎人类性的命题,寄寓着他对人生苦难和人生命运的终极关怀:让美好的情感永恒,让伟大的灵魂永恒。小说再一次告诉读者,历史小说并非是单纯作为时代路口的历史回顾而进入文学的,而是作为当代生活的一种象征的历史情境来认知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这些历史时期相连的生活意识、生活风格及其所体现的人类情感和人的灵魂。
沃洛斯以一种回归传统的民间化的叙事姿态,接续了新世纪俄罗斯小说的叙事世界。一方面,作家的小说追求一种回归民间叙事的朴素无华。书写没有雕饰之痕,朴实、纯真、高洁,一切都那么真实,如可触摸。平朴、流转的文字把亲情、友谊、人生、民族风情等写得气韵生动、意趣盎然,一草一木都是乡土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化身。而且小说采取的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温暖的姿态,用建设性的眼光和一颗灼热的心来呼唤真诚、善良、美丽。另一方面,他又十分追求小说叙事的本源动力——传说。作家说,“我对他(贾法尔——笔者注)的命运的诠释不是历史的,而是传说的。”作家在史料和传说的基础上,将民间纪实与小说虚构相结合,注重叙事的民间原生状态,以深刻的生命体验和巨大的想象力,再现了贾法尔孤独、寂寞、痛苦的生命和人生历程,揭示了他所忠诚的包括多神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在内的人类共同信仰——真、善、美、爱,以生动具体的生命细节的展示,让鲁达基这一中亚民族诗人和哲人形象伟岸而又世俗、精神而又肉体地矗立在二十一世纪的俄罗斯人和世界面前。
近几年,俄罗斯文学少却了喧嚣、闹猛,显得更加沉静了。沃洛斯在《回到潘日鲁德》中不仅表现出了俄罗斯作家对小说文学性和思想性的新的追求,而且他的写作中有了与这个年代的特殊关系:经典文学与时尚写作的关系。小说对人物命运、情感、内心世界的描写显然远离时尚趣味,对历史的艺术诠释也延续了经典的现实主义精神:家国情怀,身世之叹。但是,小说的叙事明显给了我“新时尚”的感觉。其一,与不少获俄语布克奖的作品不同,作家没有走“宏大题材”“宏大主题”的路数,却选择了日常性、民间性、故事性的叙事策略。他正是在这三性中发掘生活与历史的本义和本质。其二,作家没有在文学的隐喻意象上迂腐地用力,没有脸谱化,没有蓄意做“陌生化”“奇幻化”的表达。在已经习惯于隐喻思维和意象思维的今日读者面前,小说的阅读显得十分轻松、顺畅、舒服、愉悦,更能与读者的情感同律。然而,其三,小说的叙事框架却十分考究。小说的情节延展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叙事采取了独特的处理方式。如同一棵大树一样,前者是主体树干,后者是分蘖的枝叶。从篇幅而言,后者比前者更为茂密,从情节构筑来看,后者显然更为惊心动魄,从思想意蕴来看,后者也更加宏阔、深邃,因为它是为揭示人的命运、人性、灵魂设置的。两者相得益彰,阅读会带给读者一种深切、绵远而又厚重的愉悦。唯一让我还不太满足的地方是,个别枝叶有时过于粗壮、芜杂,略显赘感。张建华
2014年10月舍拉夫坎手搭凉棚,望着远处。
“在你们的潘日鲁德那儿,他们不知想干什么……”
这条名叫卡尔马特的大狗坐在瞎子身旁,不时地眨着眼睛,也在往村子的方向望着。
“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瞧……一个男人爬上了屋顶……真搞不懂……简直像个疯子。怎么,要点篝火吗?”
“你在瞎说什么呢?”贾法尔对他的说法觉着很是奇怪。“我们来的可真是好时候!我们这儿自古以来就是这么做的。这意味着,有人家里有添丁之喜了。如果火一点就着,那就说明顺利诞生,孩子很快来到了人间,若总是冒烟……”
“现在好像在冒烟……”
“那就是说,是难产。但上帝保佑,一切都顺利结束了……应该挥舞挂着布头的竹竿了……舞了吗?”
“在舞……好像有人在喊……听见没?”
“是的,像是扯着嗓子在喊……那是在通知村里人。那意思是说,诸位,请把礼物准备好,都来祝贺新生儿的诞生把……”
他沉默了,低下了头。随后突然发问道:
“舍拉夫坎,你看到右边的那座山了吗?那是座驼背山……山顶上也许还有积雪。”
“看见了,”舍拉夫坎眯缝起双眼,凝神望着山顶上的积雪,在蔚蓝的天空下它们仿佛在游动。
“我们以前把这座山称作狗头山……不知道为什么……也许现在还这么叫。我喜欢看。很漂亮,是不?”
舍拉夫坎耸了耸肩。
“是漂亮……”
贾法尔点了点头。
他的心头涌上一股莫名的酸楚。
他终于回来了……这里的一切都与从前一样。年轻的群山依然积雪覆盖,洁白耀眼。
他已经成了一个老人,可它们依然年轻……
他走的时候也是个年轻人。
他曾经年轻,纯洁得像张白纸:透明澄澈、坚韧刚强,如同山里的水晶。
但是,生活远比他要坚强。生活要比世上的一切都坚强:坚于石英,刚于宝石……甚至刚于钻石。
生活留下了太多的罅缺、残痕、裂隙、孔洞……如今若是将这块水晶丢弃在大路的尘埃中,已无法将它与鹅卵石区分……
是的,悲哉。
实际上,那是一种在他的年纪无法饶恕的悲哀……
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唉,如此而已……,岂有他哉。”
“您在叨叨什么呢?”舍拉夫坎问。
“我吗?我是说,真主保佑,我们终于到家了!……卡尔马特,你听见了没?”
他用手摸了摸大狗的鬃毛,像是要告知它这一朴素的思想。
……
瞎子坐在敞开的大门旁一根已经朽烂的赤杨木墩子上。清晨温暖的太阳照得他额头上的皮肤红扑扑的,连大胡子也被染上了一层淡红。他伸开两条腿,背靠着墙壁,两手舒舒服服地交叉着,仰着脑袋,似乎周围发生的一切他都没顾得上去听。
此时,贵族阿夫申全然不理睬舍拉夫坎坚持要步行回去的念头。柱子边站着两匹已经备好了鞍子的马。其中的一匹马上已经坐着一个年轻的仆人,他被吩咐说要将客人送到布哈拉,随后将两匹马带回。爱操心的阿芙索娜和扎琳娜还在往已经装满了食品和礼品的包包里塞着各种装了许多东西的苇草袋子。
舍拉夫坎走到他跟前,默默地站住了。
贾法尔低下头,仔细在倾听。他扶着拐杖站了起来,脸上露出了微笑。
他伸出一只手,摸索着。舍拉夫坎帮着他。瞎子的手指头摸到了他的脸。
“很遗憾,我没法看到你的脸,”他若有所思地说。“我觉得,这张脸会是坦诚的,和蔼可亲的……”
“我会回来的,”舍拉夫坎说。“贾法尔,我一定会回来。”
贾法尔笑了。
是啊,人们都是这么说的。
过去曾经是未来,而未来总有一天会成为过去。
所有这一切都已经发生过多少次了。起初——那是未来,后来——便成了过去。再后来——又成了未来。
我会回来的!……同样是这些话,他曾经望着爷爷,老哈吉姆那已经浑浊,却依然明亮的眼睛讲过。
在他看来,当年他未来的生活也如同那璀璨的,充满了诱惑的雾霭——如今早已消散了。他得以绕过,穿越了……剩下的是什么?只有留在肩头的晶莹的潮润。
舍拉夫坎无法看到他失明的双眼的深处。确实,他只能看见他的蒙在眼睛上的布罩。他在咬嘴唇,也许,就像当年他的咬噬一样……
“当然,我会等你的,”贾法尔点点头。“真的,我会等你的。但是,我的孩子,你不用着急。生活是如此地宽广和……”
声音颤抖了,他不得不装着像是被噎着了。他不慌不忙地咳嗽了几声,用手心抹了抹嘴巴。
“生活是如此地宽广……又是如此充满了未知,所以任何的承诺都可能无法兑现。我说的都是真话,我不会生气。”
萨纳甫巴尔站在他的左侧,激动得光知道点头,瞎子把右手搭在了那条强壮的大狗的鬃毛上。
他们分手了。
他们此后再也没能相见。
舍拉夫坎实现了他的承诺——他又来到了潘日鲁德。
但这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当他重新来到这里的时候,诗王坟头上的苹果树已经开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