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约翰厄普代克,杨向荣 日期:2015-05-21 14:05:10
《鸽羽》是厄普代克早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结集,共19篇。这部创作于作者风华正茂年代的短篇集,所涉题材都是其青少年时代经历的曲折变形,力图捕捉生活中遭到忽视或不期而遇的“美”,呈现着一种别具魅力的青涩。其中几篇如《A&P》、《家》等,是美国各种文学作品选本中的必选篇目。
作者简介:
约翰厄普代克(JohnUpdike,1932.3.18—2009.1.27),集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于一身的美国当代文学大师,作品两获普利策奖和国家图书奖,获得欧亨利奖等其他众多奖项多达十数次。“性爱、宗教和艺术”是厄普代克毕生追求的创作标的,“美国人、基督徒、小城镇和中产阶级”则是厄普代克独擅胜场的创作主题,他由此成为当之无愧的美国当代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被誉为“美国的巴尔扎克”。
目录:
沃尔特布雷吉斯
挥之不去的欲念
静物写生
高飞
魔法师应该打妈咪吗?
庇护感
亲爱的亚历山大
说给妻子的爱语
鸽羽
家
大天使
亲爱的,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目录:
沃尔特布雷吉斯
挥之不去的欲念
静物写生
高飞
魔法师应该打妈咪吗?
庇护感
亲爱的亚历山大
说给妻子的爱语
鸽羽
家
大天使
亲爱的,你永远不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天文学家
A&P
医生的妻子
救生员
林中乌鸦
波士顿的幸福男人,外婆的顶针以及范宁岛
硬地,教堂礼拜,一只垂死的猫,一辆换来的车
前言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的光芒
——代译后记:
当学生的时候,我曾见到过一本叫《约翰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性、宗教和艺术》的英文书。此后,我一直怀揣这三大秘密,以之作为进入厄普代克世界的钥匙。直到多年以后,有人从美国带回来,我才拥有了这本书,而且版本装帧一如多年前初见的样子,但是很快约翰厄普代克就已经辞世。我对厄普代克的短篇可谓喜爱备至,四处搜罗他的集子不遗余力,前不久终于基本收集齐全。这次冯涛让我翻译《鸽羽》,也算了却我喜欢厄普代克短篇的夙愿。
约翰厄普代克短篇小说的光芒
——代译后记:
当学生的时候,我曾见到过一本叫《约翰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性、宗教和艺术》的英文书。此后,我一直怀揣这三大秘密,以之作为进入厄普代克世界的钥匙。直到多年以后,有人从美国带回来,我才拥有了这本书,而且版本装帧一如多年前初见的样子,但是很快约翰厄普代克就已经辞世。我对厄普代克的短篇可谓喜爱备至,四处搜罗他的集子不遗余力,前不久终于基本收集齐全。这次冯涛让我翻译《鸽羽》,也算了却我喜欢厄普代克短篇的夙愿。
约翰厄普代克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谢灵顿小镇。这个小镇后来成为他许多作品的风俗和地理背景的来源,如房屋、衣着、风景、饮食以及在小镇上活动的人物。少年时代的厄普代克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农场,口吃的阴影伴随了他很久。1954年哈佛大学毕业后,厄普代克去英国学习美术,回国后在《纽约人》杂志工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在这份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和书评。从1957年开始,他就居住在波士顿北边的伊普斯威奇和乔治镇,他自称在那里“以纸和铅笔(或者计算机)为装备,像一个行业的牙医般有条不紊地从事着自己孤独的事业。”在孤独的追求中,他奉献出70多本著作:28部长篇小说、10卷诗集、10本书评散文集、两部回忆录、四部儿童作品、12本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集有《同门》(1959)、《鸽羽》(1962)、《奥林格的故事》(1964)、《音乐学校》(1966)、《博物馆和女人们》(1972)、《问题及其他故事》(1979)、《遥不可及》(1979)、《相信我》(1987)、《死后》(1994)、《爱的舔舐》(2001)、《早期短篇小说:1953-1975》(2003)、《我父亲的泪水》(2009)。
1959年,厄普代克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平民院义卖市场》,这部小说以养老院为背景,描写了一群老人对新院长进行的抽象抵制,开创了故作怪僻的写作风格,可谓个人对福利国家表示冷漠的寓言,得到专业评论家的盛赞。他最享盛名的兔子四部曲叙述时空穿越了美国60年代到90年代的中产阶级生活,作家锲而不舍地创造和营造着自己的世界。这组长篇以精确的铺陈和坦然的情欲描写,编年史一般记述了典型的美国普通人的婚姻与个人生活,是美国当代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折射。他的《马人》描写了宾夕法尼亚一个中学教师和正值青春期的儿子之间的冲突。《夫妇们》刻画了住在郊区的几对中产阶级夫妇之间空虚的精神生活。厄普代克还写了一组以作家自画像为主题的贝奇系列小说。另外还有《政变》、《巴西》、《圣洁百合》、《嫁给我吧》、《S》、《东门女巫》、《罗杰教授的版本》、《恐怖分子》、《村落》等长篇。
厄普代克的三大秘密中提到了宗教。事实上,厄普代克的作品中没有特别塑造宗教人物或者大量涉及其他宗教象征物,即便描写到教堂,充其量用意也不过是描写一个历史遗址和故事中某些事件发生的场所而已。但是,他内心充满宗教意识,不过大家对他的信仰的确切性质尚有争议,是基督教还是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尚无定论,其实他在辞世之前可能仍然在不休地探寻着自己的信仰。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改造给厄普代克和它的虚构世界提供了通向超越的渠道,厄普代克让读者领略了徘徊在尘世与天国边界的人。
我觉得,厄普代克的鲜明特质之一就是勘探日常生活中的诗意,但绝非浪漫地美化生活。这个大概也算他的艺术秘密吧。作为一个追求风格化的作家,他非常有耐心,从不仓促地给自己的某篇作品划上句号,虽然早期作品的结局偶有欧亨利式或者取悦读者的嫌疑。在对日常生活耐心关注和表现方面,他堪与爱默生相媲美,哲学家约翰杜威曾经把爱默生誉为日常生活的诗人。在厄普代克看来,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很美妙,只是我们生性浑浊、鲁莽的感官不去觉察而已。厄普代克就是要赋予平凡琐事以其应有之美。然而他不会去简单地罗列琐事,总要在凡俗生活中注入某种令人愉悦的快感,使日常琐事变得具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他绝不满足于做一个在修辞方面玩弄小智小慧的作家。
性几乎是每个作家都可能会涉足的领域。泛性描写在厄普代克的小说中处处可见,但是他的才华绝不局限于对性爱本身的探索。他把性看成一种人类活动的模式,借此探索社会问题的折射。有时,即便在性爱描写中,厄普代克也不忘暗示某种宗教的意味,在性经验中不仅寻求上帝的存在,也试图创造上帝的存在,上帝的爱几乎与性成为对等的概念。然而,人类的爱情无论多么浪漫,它都无法自动祈获到某种神圣性。他不厌其烦地描绘性爱的超俗与神秘,但是反对把性视为当代人解脱困境的万能药,性也许神圣,也许能激发人的灵感,但同时也可能具有毁灭性的效果。在《夫妇们》中,性爱成为某种无法救赎的行为。
虽然身处现代主义文学泛滥的年代,但是,厄普代克几乎没有受各种时髦主义的左右,仍然以写实的笔锋,在小镇上想象和精确地描绘着美国的世俗生活。厄普代克对生活的认识基于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他的笔锋经常指向美国郊区中产阶级的风情,探索中产阶级生活中潜藏的紧张关系。他的人物往往经历着种种个人色彩浓厚的内心骚乱,这些精神危机又跟宗教、家庭责任、婚姻的不忠相关。有的评论家甚至视厄普代克为美国当代生活孤独的注解者。在美国,世俗主义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当属对技术与机械的膜拜。厄普代克在它的作品中反复暗示,技术的弥漫已经正在淹没人的主体性,在技术的统治下,美国人的精神在逐渐走向枯萎:人们对外部的征服越厉害,对内心的打击将越严重。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精神途径,一种能给我们人类的精神提供适当的表达方式和真实意义的途径。厄普代克面对当代的精神困境既没有逃向东方的忍耐哲学,也不轻巧地退却到语言游戏之中。他写作的时候仍然怀着揭示精神真理的信心和希望,但是从探索近在手边的日常现象入手:家庭,传统,爱情,记录了人们在复杂社会现实中寻求确定意义的历程。
短篇小说取材简便就近,角度有限,更适合表现生活的多样和随意。厄普代克大量的短篇犹如小小的宝石,颜色各不相同,但是都闪烁着强度各异的光彩。这些光彩以不同的频率投送着厄普代克的思想,感情,智慧,传递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影像和生活的片段。有的短篇表现郊区中产阶级男女们的生活,把目光探向我们难以触及的阴暗心理和人生的不如意,如离婚、遗弃、犯罪心理、儿时的回忆、记忆中做过的某些亏心事、纵欲后的悔恨。有的把背景放在日渐式微的纺织小镇,描写家道中落的男女恋人舍不得离开家乡去外地发展,细腻地刻画他们的门第感和特有的举止、谈吐和情感。有的写男女的悲离而不是欢合。有的写大公司旅行推销员出差开在陌生的异地环境中的见闻和触景生情的感慨。有的写即将分居的夫妇在阁楼清理旧物时无意中翻出昔日的用品,往日共同生活的情景重上心头,仿佛在讽刺眼前的分离。有的写老工人几十年来,每到周末总要跟老朋友们玩牌、喝啤酒,某天晚上却要跟伙伴们告别,因为他患了不治之症。有的写感情濒临破裂的年轻夫妇在暴风雪中驾驶赶路,汽车陷入泥沼,两人奋力自救,终于摆脱险境,在极度疲惫中钻入小车,相偎相倚到天明。有的写父亲为了养家糊口作出的种种无奈选择,揭示人在生活困顿中经历的酸甜苦辣。有的写母亲博爱的崇高境界,在母亲的映衬下,生活中的芸芸众生显得那么渺小、自私、敷衍、缺乏责任感、拒绝相互的理解和帮助,把本该温馨热烈的生活过得情薄意冷。
《鸽羽》是厄普代克早年短篇的一个结集,共收19篇小说,因为都是他30岁前后写的,很多题材都是自己青少年经历的曲折变形,有些洋溢着别具魅力的青涩,其中几篇在各种美国文学作品选本中成为必选篇目,如《A&P》、《家》。但是,题名小说《鸽羽》当属这个集子里的典范之作。有个尚未成名的作家学徒曾说,自己不上写作课,不读作家班,最钟爱的学习短篇写作技艺的教材就是这本《鸽羽》,反复读,逐字逐句读,还介绍给朋友读。那时的厄普代克意气风发,处于写作感觉的青春期,有些著名的奖项开始垂青他,只要他努力,只要他的才华绰绰有余够自己去支配,是不难在全国崭露头角的,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自信和舒服在他的这些短篇中其实都有潜在的流露。这19篇小说不好严格归类来议论,我在这里只好随意评说,写点散漫的读后感了。
《沃尔特布雷吉斯》是这个集子中的开篇之作,如此简单的题材,我想喜好怪力乱神传奇的中国作家恐怕看不上眼。杰克和老婆克莱尔带着两个孩子开着车晚上从波士顿回家,因为无聊,为了打发时间,夫妻俩开始回忆度蜜月期间受雇某营地(据说老厄跟第一任妻子干过类似的活儿)时遇到的人物和事情,通过对营地活动的人物姓名的回忆,向我们逐渐呈现出那年夏天各色人等的情景。可是有个喜欢玩桥牌的胖子的名字,他们死活想不起来,只记得沃尔特,却想不起布雷吉斯。回家后过了很久,杰克还在反复回忆,最后终于想起,要告诉妻子时,她已经酣然入梦不敢再闹醒了。我们都有过想不起某个人的名字的记忆堵塞的时候,但是在帮助回忆的过程中,却逐渐把过去的碎片串起来,把早已忘记的细节勘探出来,然后把昔日某个时段的魅力再现出来。回忆这种具有共同经历的往事,有时,其快乐无法言传,因为那是当事人共同创造的所谓私人经验。其实,我钟意的短篇就是这样的格调,貌似没有什么,但有魅力,具体魅力是什么说出来似乎又没什么,只觉得,夏天,营地,湖水,钓鱼,收银,你看上我,我看上你,看上看不上又不确定,这些碎片般的东西构成了回忆的主干,揉碎了搅合在一起,就是真的生活,可这真的生活又不可没有心智的参与和作用。
杰克和克莱尔夫妇的故事在整个集子中共有三篇。排在后面的两篇格调似乎要沉重许多。《魔法师应该打妈咪吗?》,杰克给四岁的女儿乔讲臭鼬的故事,哄她能够睡会儿午觉。可是,在讲述的过程中,小女儿却几次要改变固定的情节,希望故事中的魔法师打妈妈。本来,孩子对妈妈是最亲密不过的,可是这个小女孩却狠心地希望惩罚臭鼬妈妈,即便是童话中的妈妈,也令人颇感意外。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写法,巧妙地映射了生活中的妈妈做了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让孩子把不满投递到童话中的妈妈身上来了。孩子的反常心思想来令人觉得可畏,值得注意的是,爸爸也悄然站在孩子这边,可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妈妈有什么过错和不当,但却轻描淡写地提到她怀有身孕,莫非孩子和爸爸都觉得这个即将出生的人会从不同的方面对自身构成威胁?《林中之鸦》里的杰克和克莱尔的关系有些肃杀。大雪纷飞之夜参加了邻居家的派对,深夜归来,做爱。杰克早早起来,忙着照顾孩子,同时欣赏着窗外奇异的雪景,心情似乎不错,妻子随后起来准备早饭。这时窗外一只巨大的黑鸟忽然撞到银装素裹的树枝上,这个难得一遇的奇景让杰克很事激动,马上叫妻子来看,但老道的妻子来了句“吃你的蛋”,不难想象,杰克的心顿时黯然了,毁掉了片刻的欢愉,恐怕也毁掉了昨晚的情爱交流。这样的小小毁灭积攒得多了,生活的趣味恐怕也不会太多。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杰克和克莱尔的这三篇故事在书中出现的顺序不见得是按照他们生活的时间顺序排列的。很可能最后这篇从时间上讲应该是发生得最早的。
除了杰克和克莱尔夫妇的故事外,这个集子中还有几篇背景涉及到婚姻或者夫妻生活。结过又离过多次婚的厄普代克写好家庭婚姻生活自然不在话下,不过,这个集子里涉及到婚姻的篇章却都不是我们想当然的直接窥探到婚姻果核里去挖掘的东西,不写夫妻的冲突,不写婚姻的破碎,不写婚姻与孩子的关系,甚至只是背景些微涉及到婚姻,而核心不见得是婚姻,为了归类和论说的便利,我们暂且把它们放在跟婚姻或者夫妻有关的序列里。《家》中的年轻夫妇带着还是婴儿的孩子从英国学习回来,作者从英国启程写到家族好几脉的亲戚来纽约接船,最后叙述的重心逐渐凝聚到父母和儿媳孙女坐着自己家的车回宾夕法尼亚老家的途中微妙的关系氛围,以及快到家乡时父亲跟当地一个有些排外思想的无赖司机的对峙,眼看着打架就在眉睫,最后却以那个外强中干的司机临阵脱逃告终。这个短篇同样没有什么宏大高深的立意,无非纯写几近真实的接船、驾车回家琐事,可在厄普代克笔下却别有韵味,观察到他人轻易忽略的细节,同时又染以幽默的欢快,这种调子厄普最拿手娴熟,只有他上手才会出那样的味道,没有内在气质的契合,谁也模仿不来。《说给妻子的爱语》几乎没有情节,通篇好像是说给妻子的爱语,有时还语无伦次,属于作家在形式上的探索之作,叙述者使用了不常见的第二人称单数来指称妻子,不时透露些丈夫的情欲和挫折,同时这些欲望又裹在语言的游戏中。《天文学家》的主角沃尔特有时处于本体论的焦虑中,研习基尔凯郭尔哲学来解毒。沃尔特也害怕他的朋友,那位全家从东欧逃亡过来的中年天文学教师来访,因为这位天文学家冷静地接受爱因斯坦描述的宇宙,而且他熟悉的数学上的无限性概念又威胁着他的宗教信仰。沃尔特流露出对神秘天体的恐惧,那位知晓天体秘密的天文学家却流露出对地球怪象的恐惧,这两种恐惧的比照,似乎提升了这篇小说的深度。《医生的妻子》里美国夫妻带着两个孩子到英属殖民地岛屿度假,在全为有色人种的岛上碰到长住那里、颇有人种优越感的白人医生的妻子。前者犹如当地光彩夺目的皇后,可是这位美国妻子的到来似乎挑战了她的优越感,于是不断向美国丈夫暗示他妻子是有色人种,不是晒黑的,从美国丈夫和这位医生妻子在海滩边的谈话中,我们看到,医生妻子内心狠毒的东西慢慢流放出来,其实流出来的不仅仅是人性的黑暗,也是种族歧视的普遍和深入骨髓,所以这篇小说的格局又有扩张。
青春期对未来人生选择的觉醒,对女性感情的初步萌动,都是相当折磨人的事情,厄普代克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题材。《高飞》和《庇护感》两篇小说的主角都是即将毕业的中学生,而且都面临爱恨交织的矛盾苦恼。前一篇里的少年艾伦颇为自负,觉得美好前程就在前方等着自己,他在家乡的一切努力都在为这个前程做着准备,随时远走高飞,可是年轻时远走高飞受挫的母亲却舍不得儿子离开小镇,于是儿子跟有些歇斯底里的母亲之间出现了紧张,于是艾伦转而从性爱中寻求解脱。他和漂亮却有些愚钝的女同学莫丽在去外校参加辩论赛时好上了,辩论赛因为他表现不佳惨败后,艾伦第一次领略到女人对失败男人巨大的抚慰魔力。于是跟莫丽的来往也成为他舒缓与母亲的紧张的手段,可是母亲原始的嫉妒心又百般刁难和阻止儿子与女友的来往,儿子需要在女友和母亲之间做出抉择。这样的纠结对年少的中学生来说也太痛苦了,最后为了取悦母亲终于放弃女友,但是,从此也埋下了跟母亲之间的巨大裂痕。《庇护感》里的爱恨纠结则与求之不得有关。威廉从小就喜欢皇后般的同学玛丽,但玛丽却拒绝了他的爱,这种爱恨里其实交织着两人最终的社会地位走向选择的差异和情感距离。威廉预期的前程是名满天下的学者教授,而目前貌似轰轰烈烈的交际皇后的未来却可能是沦落底层。
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伏击,有的伏击持续瞬间,有的会反复纠缠和轰鸣。题名小说《鸽羽》是集子中篇幅最长的,作者把探视的触角伸向十四岁的少年大卫对死亡和宗教的思索与拷问。大卫就遭遇到了出其不意的伏击。对死亡的恐惧有时压得这个少年喘不过气来,他于是向主日学校的牧师请教,可牧师的回答也不能让他满意。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已经有些糊涂的外婆请他用猎枪打掉谷仓里的鸽子,因为那些鸽子损坏了从奥林格搬过来放在那里的家具。他先是不肯,后来答应了,在射杀和埋葬那些鸽子的过程中,鸽子羽毛鬼斧神工般的精致和优美,让他叹为观止,觉得这样的设计只有上帝干得出来,此刻,他好像对上帝,创造和死亡有了顿悟,压抑的心结被某种游丝般的气息融化开了。
《A&P》的背景大致在五十年代,那应该是个还算保守的年代。萨米是一家著名连锁商场的收款员,年方十九,正值青春微暗的火燎烧的年华,三个只穿着泳装的美丽女孩漫不经心地走进商场来买东西,萨米的目光免不了打量和追随她们。厄普代克寥寥数语制造出萨米和几个女孩之间令人心痒的距离,紧张随之而生。萨米和游移目标之间的心身激动造成的紧张,萨米与女孩们的穿着打扮、举止神态所透露出的社会地位之间的紧张,萨米与经理之间保守信念的紧张,萨米要辞职的情绪斗争的紧张,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很狭小的空间里,被作家把握得恰到好处,几乎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层级。萨米的冲动几乎在每个青春期少年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经历过。这不仅仅是率性和欲望的冲动,更是纯真寻找表达的冲动。最后那句关于未来生活会严峻的话,似乎在暗示这种冲动的后果,也在暗示成人世界对纯真和率性的不容。关于纯真与成人世界的遭遇,《你永远不知道,亲爱的,我多么爱你》中那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兴冲冲地拿着五角钱去狂欢节集市上消费,可是他看到和遭遇到的却是成年人的奸诈、无情。小男孩急着要参与或者探索外面的世界活动,但最后喧嚣的外面却让他感到害怕,不愉快的探索似乎以暂且逃离收场。
《静物写生》不好归类,背景完全放在英国,但男主人公是在英国学美术的美国人,厄普代克本人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又被冠以退伍军人的身份,所以又不是他了。这位留学生喜欢上了英国女同学,两人却相处不易,虽然拥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传统,但基本的差异似乎也很难轻易克服。《救生员》就像一个神学院学生的意识流独白,他虽然暑期做海滩救生员,但现场的布置却暗示,他并没有脱离神学的框架,无异把宗教的东西又搬到了海滩,成为自己未来职业的隐喻:高高的座椅就像教堂里的讲坛,椅子背后的红十字徽标就像基督教的十字架,游泳和晒太阳的人就像集会的群众,而他本人在沙滩上虽为生命的保卫者,同时不难想象也暗示着是灵魂的守护者。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虽然这个年轻的神学院学生思想上明察秋毫,但是最后却从高高的座椅上跌下来,刹那间眼睛看不见东西了。而且,他口口声声强调灵与肉的统一,可是当下,他满脑子却全是肉体和情欲的煎熬,而且,实现这种统一的途径不是通过逻辑的训练,而是通过激情的纠缠。
最后两篇小说的标题略微反常,似乎都很长,恨不得把涉及到的内容全都在标题上囊括全了,而且结构也貌似松散,但正好可以容纳更多常规结构不好容纳的东西。这两篇结构松散的小说,逐渐变换叙述或者回忆的场景,巧妙地收进各种异质的素材,其中蕴藏着大量珍贵的细节,特别是叙述者对外婆的感情和记忆,非常动人。
译事如人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尤其面对厄普代克风华正茂时代的短篇,深感他对英文语词意蕴的开掘乃至着色,都绝非泛泛之徒的信手拈来,所以,翻译过程中敬畏和苦恼交织可想而知。动笔之前,冯涛把他翻译的题名小说《鸽羽》寄给我,这篇小说篇幅最长,难度也很大,感谢他的慷慨赐予,细读对照,我只有叹服他的译笔之美,我翻译这篇的时候很多地方完全是学习和使用了他的成果,在此诚挚表示感激。
杨向荣
“《鸽羽》中的这些绝佳故事,其力与美势不可挡。”
——《新领导人》
“留给读者的印象,会是丰厚而崭新的洞察力。”
——《新闻周刊》
“阅读厄普代克,想到的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
——《威奇托福尔斯时报》
“语声是原创的,叙述是精确的……厄普代克以超然的态度直击情境与情感的中心。”
——《旧金山观察家报》
家
先说回家时坐轮船的那段旅程:在利物浦遇上倾盆大雨,码头上两个姑娘(会是妓女吗?)头顶举着一件雨衣唱着《别坐在那棵苹果树下》,好像撑了块天篷。别人都躲在货栈的屋檐下挤作一团,可是这两个姑娘却唱着歌径直来到水泥码头边,虽然貌似面对整条海轮在唱,更具体的对象却是游客甲板下面的某人或者某几个人(两个当水手的情人?)后来,在金灿灿的阳光中,船到了柯夫,一个来自弗吉尼亚州的美国姑娘,穿着斗牛士士的紧身长裤,乘着汽艇来到船上。她胳臂底下夹着一本故意要给人显摆的现代文库版《尤利西斯》。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浑圆的地平线完美无瑕:于是就跟船上那几个拿罗兹奖学金的玩起“二十一点”;跟几个拿富布赖特奖学金的在甲板上打网球,喝肉汤,看下面船头激起的重重波澜,紧随其后摇曳的尾波像条石灰色的大道。罗伯特本来决心不想让自由女神塑像把自己弄失望,心甘情愿屈从她的俗套,然而在港口早晨的薄雾中,那副正经八百的严肃样儿,还是让他失望了,自由女神绿色的躯体看上去有点不对劲儿,她似乎刚刚想起要举起那把火炬,或者至少刚想起要举那么高。这时裹在睡袋里的婴儿伏在他肩上扭动,另外那几个年轻的美国人挤着拥向船舷,他感觉被挡住了,这徽记女神,这至高无上的商标就在那里,却领受不到那份经典的效果。就这样,本来准备好要赏脸的,最后却是他自己没巴结上。
然后到了美国。无非是轮船靠岸时聚集在四十几号街西头附近的公交和出租车的轰轰隆隆,可这是他自己,他自己的祖国。过去的一年,看到一辆那种大型样子搞怪的小车挤着穿过牛津的那些小巷子,他就感觉像看到一面微微翕动的旗帜,像听到吹过庄稼田的小喇叭,而此刻,那么多的车都在这里,多到足以造成交通拥堵,个个鸣叫着喇叭,怒气冲冲地瞪着对方,好像身处热带的燥热中,葡萄般串在一起,颜色像极乐鸟般晃眼。这些车子肆无忌惮,但是可以理解,倒也适应他的眼睛。英格兰似乎早巳成了遥远而灰色的幽灵。那时他独自坐在牛津一家美国式电影院里两先令六便士的位子上哭了一场,好像已经是三年前的事了,而不是刚刚过去三个月。那天琼恩刚生下这孩子。那家医院坐公共汽车就是两个便士的路程,她在病床上睡着,系在床脚的篮子里放着科琳。病房里那些妈妈好像都有些问题。她们不是爱尔兰人就是美国人,不是没有结婚就是有病。一个喜欢喋喋不休的干瘪老太婆,得了结核病,总是要频繁地用一架叽叽咕咕的机器为她吸奶。琼恩旁边的床上躺着个年轻的爱尔兰姑娘,整天哭个不停,因为她的移民丈夫还没找到工作。在探视病人的时间,他就在妻子身边把那张扁脸贴在床单上,两人一块儿哭。琼恩也哭过,当时他们对她说,健康的妇女都要在家里生产,可那个家就是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的一个套间,那里任凭你怎么跳跃都找不到小块逃脱炎热的地方。她当场就哭出泪了,自己就排在队伍的顶头,后来这个福利国家把她搂进乏味却很丰满宽宏的怀里。他们给她配给证去换取桔子粉。他们用襁褓把新生儿裹起来。他只能看见科琳的头,一个青红色的球,因为有他的血而显得很耀眼。简直太奇妙了。日落时一个牧师来到病房主持了个英国国教的仪式,弄得母亲们都哭了。然后丈夫们带着小包水果和糖块进来了。挤在等候室的时候,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妻子坐在支起靠背的病床上仔细打扮。然后全市到处响起七点的钟声。钟敲八点时,琼恩热烈地吻了罗伯特,因为惊怕而特别用力,又因为想睡而显得温柔。她睡着了,然后罗伯特来到一英里远的影院看了场多丽丝戴伊主演的电影,讲的是神秘的中西部城镇的故事,背景是在好莱坞内部搭建的。屋子都是白颜色,门廊很深,草地绿油油的,人行道扫得干干净净,在街灯的映衬下枫树显得黝黑蓬松。多丽丝戴伊上唇翘起,正是不折不扣的小城镇人的情调。她的嗓音略微嘶哑。突然,就在吉克牌巧克力糖纸的悉悉索索的声音中,全然不顾周围坐着那些样子畸形的女店员兼娼妓和全身黑衣、装束凶悍的英国阿飞青年,他惊喜地发现自己哭了起来,流着游子怀乡的真诚的热泪。
再以后就是怒气冲冲令人感到牙碜的海关,看着行李一件件顺着滚筒架滑下来,还要安抚那汗水淋漓的孩子,她可从没见识过这么热的天气。佩戴着徽章、守卫国门的天使放他过去,把孩子递给在外面等候的祖父母、外公外婆、姑奶奶、姨奶奶和各位表亲。罗伯特的母亲站起来吻了下他的面颊;父亲眼睛瞥着别处握了握他的手,岳父母也学样做了遍同样的动作,其他亲戚都做了适当的热情表示。然后大家在沉闷、回声嘹亮的休息室里走来走去,随处可见耽误后围成一个个小圈子的绝望的人们。他在国外期间跟家里的联系主要靠母亲的信,写得优雅、机智、有内容、兴高采烈的。可是,现在见到父母本人了,令他感兴趣的倒是父亲。母亲老了点儿;她脸庞宽阔,和蔼,泛着红光,绷得紧紧的,让人感动——那是一个不知道该如何善待自己的妇女的国家常能看到的那种女人的脸,以她的聪明和教养程度来说,属于欧洲型,所以又是他熟悉的类型。
让他倍感新鲜,也许还大开眼界,为之一震的反倒是父亲。在欧洲没有见过他这种类型的。老了,老得不可思议——在罗伯特离家期间,剩下的十六颗牙全都拔掉了,脸上好像因为疼痛泛着黄疸色,面部有些松垂——他仍然站得笔直,象个刚学会站立的孩子,两手无力地攥着,没有贴着前身。因为不愿意或者不能够长久地望着自己的独生子和还是婴儿的孙女,他在休息室里到处探究,研究着自来水装置,曼尼谢维兹葡萄酒的广告,乃至一个黑人搬运夫上衣的扣子,好像每件东西中都蕴藏着能够让他找回失去的东西的线索。尽管当了三十年公立中学的教师,但他仍然相信教育。这会儿他正和搬运夫攀谈,发愁地打着手势,问这问那。罗伯特听不清是什么问题,但经验告诉他,什么都可能问到——大船的吨位,曼尼谢维兹葡萄酒的销路,卸行李的技巧。稍微打听出点消息,他父亲的愁容就会舒展片刻。搬运夫抬头看了看,先是觉得不解,很警觉,接着故态复萌,变得受宠若惊,开始健谈起来。过往的人虽然行色匆匆,都侧过脑袋看眼这曲奇怪的二重奏:一个是卷起衬衫袖子的高个子,脸色发黄,固执地点着头;一个是滔滔不绝的小个子黑人。搬运夫拽过一个同行来,要他证实自己讲的一个观点。用手比划得更频繁了,调门也高了起来。因为场面尴尬,罗伯特觉得脸出现了熟悉的针刺感,痛苦不堪。父亲总是这样张扬显眼。另外一次从欧洲回来的场合,就是一九四五年的秋天,他因为个子高被选中扮演山姆大叔,走在镇上胜利大游行队伍的最前列。
父亲终于又跟家里别的人团聚了,还大声宣称:“那人可真有意思,说这些到处张贴的‘禁止小费’的标语完全是骗人的胡说。他说他们的工会斗争了好多年要把这些东西取下来。”提供这条新闻时他带着些微期许的意思,匆匆地组织着语句,绕过还不习惯的假牙讲了出来。罗伯特气得哼了声,背过身去。又来了。回国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开始对父亲不客气了。他又回到大门里边把各种手续都办完了。
他们把行李搬进父亲那辆四九年产的普利茅斯牌黑色汽车的行李箱。在生机勃勃的出租汽车中间,这辆小车看上去满身尘土,脆弱不堪。一个年轻的黄头发警察走过来,责备车子停在人行道旁是违法的,最后,由于父亲死活都困惑不解,这招终于诱使警察上当,竟然亲自帮他们提起那只老式的大木箱——罗伯特的母亲上大学时用的——塞进车后的行李箱,里面堆放着父亲随车带的断了头的千斤顶,好几捆粗绳子,带孔眼的机油罐,以及篮球赛门票的检票机。木箱露出一截,横在保险杆上方。他们用磨旧了的绳子把行李箱盖给勒住。他父亲问警察,曼哈顿有多少出租汽车,又说他从报上看到司机常被抢劫,到了晚上就不肯开车去哈莱姆了,这个是否属实。在一片道别声中,这两个人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歇。姑姑亲了罗伯特一下,吻中散发着一股清凉牌香烟和浆洗过的亚麻布料味儿,然后去赶开往斯坦福的火车了。他的表弟,也就是姑姑的儿子,从西城公路的圆柱下走出去,他住在西十二号街,工作是为电视广告绘制动画片。罗伯特的岳父母赶着他们一家几个亲戚向停车场走去,取出那辆猩红色的沃尔沃牌小车,开始了驶向波斯顿的漫长旅程。母亲坐进普利茅斯的前座。罗伯特和琼恩带着科琳在后座坐定了。过了几分钟,父亲才跟警察分手,上车回到方向盘后面。“真有意思。”他说,“那人说一百个波多黎各人中,九十九个都挺老实。”离合器忧伤地砰然一响,全家人朝宾夕法尼亚驶去。
罗伯特已经在赫德逊河畔一所上流社会子弟读的学院找到工作,给进入社交界的小姐们教数学。九月开学。现在是七月。这段间隔期,得靠他们的父母过日子。他的父母管第一个月。他早就盼着这自己家的这个月了,因为这可能是她跟妻子在宾夕法尼亚度过的最长的日子了。有些回忆,他可以跟妻子描述,解释,包括家庭的事。但究竟要讲什么,他却想不起来。父母住在费城西面五十英里远的一个小镇上,是在德国移民稠密县里。母亲出生在这个县的一个农庄里,对这里的土地难分难舍,但跟这里的人却很疏远。父亲老家在巴的摩尔市中心,特别喜欢找人扎堆儿,从土地中找不到丝毫慰藉。所以,罗伯特,他在这个小镇上出生长大,人与大地交织成一片,觉得两者都喜爱;然而从记事起,他就计划着要远走高飞。这里的空气,这里的人,似乎都太稠密了,太容易让他窒息了。他终于远走高飞了。当时好像非走不可。但带给他的感觉却是空虚、脆弱,透彻见底——就象一只小瓶子,等待着看下一部多丽丝戴伊的电影时流出眼泪来注满。回家给他注入了力量,注入了更浓些的液体。但一次不如一次满;他能感觉到这点。他和这片土地都在变。容器越来越浅了,装进去的东西也逐渐没有那么纯。过去的一年里,母亲的信好像越来越难懂,充满了苍白、陌生的东西。因此,他带着一种负疚的急迫感,悄悄催促汽车快快奔驶,好像美利坚的心脏会在他赶到之前停止跳动。
他父亲说,“那警察告诉我,他本来是学电视机维修的,可是找不到任何活儿干,所以就当了警察。他还说最近五年,这个行当的人拥挤得简直像见了鬼。”
“爸爸,悄声点,”妈妈说,“孩子要睡觉呢。”
科琳先早就被驳船的汽笛声吓坏了;接着从这个胳膊传到另一个胳臂,她已经不胜其烦了。此刻在汽车里,她躺在英国买的奶油色折叠床上。只要看着床上镀镍的饰钉和支架,罗伯特就能想起牛津城考利路上的那家车铺:一排排乌黑发亮、气派结实的儿童车,好像准备用上一辈子,英国人还真是用儿童车推着孩子到处走,直到他们长得很大了。噢,可爱的玫瑰般的英国人;他温柔地把血缘关系倒了过来,开始把英国人当家乡人思念起来了。难道他就永远安定不下来吗?
他们脱掉科琳的羊毛服,孩子穿着尿布躺着,热得泛红,踢着腿,咕哝着。过了会儿,她脸上的皱皮朝旁边耷拉下去,星形的小手不再焦躁地晃动,在公路颠簸的怀抱中睡着了。“说真的,琼恩,”罗伯特的母亲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完美无缺的小宝贝。不是因为我是婆婆才这么说。”这句特意声明,听得几方都别扭。罗伯特有些抵触地想,这莫非在暗示小孩全是琼恩的功劳吧。
“我喜欢她的肚脐眼儿。”罗伯特表态了。
“那可算得上杰作了。”母亲说,而他也莫名其妙地觉得自己的说法得到了认可。可是,尽管如此,这孩子的美跟一切美一样,是她自己的事儿,跟别人无关。大家的谈话还停留在难为情和试探性的状态。罗伯特和父母聊的闲言碎语,有些话妻子插不上嘴,而他自己和琼恩之间的话头越来越多,谈起来时父母又成了外人。这些话头的范围和重要性越来越大,出于礼貌的考虑,只能尽量少说些,但很难彻底不谈,这使他和父母间的关系显得有些疏远,变得有点假惺惺。以前他吸烟总是偷偷摸摸的,甚至到了上大学的年龄,都要到屋子外面去吸,免得看见后惹恼了母亲。当时他觉得吸烟就像性爱:情有可原,但是见不得人。然而,这时候,琼恩见他父亲举止怪诞,开车时全不上心,她神经很紧张,于是一支接一支地吸着普赖尔牌香烟。作为丈夫,作为男子汉,他实在克制不住了;何况,这两种古老的罪过,吸烟的罪要小一些,而罪恶严重点的那件事,获得的果实刚才又受到了赞赏。于是他划了根火柴,母亲转过头来,两眼平视着他。真是难为她,没有丝毫责备的震怒。然而看过这一眼后,他痛苦地意识到喷出的烟正飘向前方,在母亲的头部萦绕着,母亲耐着性子挥手驱散脸前的烟雾。她的手背已经有了点点黑斑,婚戒深深地嵌在无名指的肉里,这样受到伤害后沉默不语的消极责怪比说儿子几句还更有力度。
琼恩正觉得自己这边得了分,这时公公在拐弯驶向普拉斯基公路时动作笨手笨脚的,她很是惊慌,手里的烟头蹭到车座的靠背上,发烫的烟灰落在婴儿的肚子上。大约有一秒钟,谁也没有注意到,等科琳尖声哭了起来,大家这才发现有颗跳蚤那么大的火星在那完美无缺的肚脐边上闪着亮光。琼恩顿时跳了起来,内疚地嚎叫不已,又是拍手跺脚的,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然而罪证无法销毁,洁白无瑕、滚圆的肚皮上,已经留下—颗烧焦的棕色圆点。科琳继续痛哭着,简直泣不成声,不时凄厉地倒吸一口气。这时几个人都开始翻钱包,摸衣兜,找凡士林、黄油、牙膏——不管什么,能当药膏用的就行。母亲拿出一小瓶化妆水,是一家百货商店赠送的。琼恩在孩子的伤处点了几滴,科琳抽泣的间歇渐渐拉长了,过了会儿,才仁慈地带着伤痛进入梦乡深处。
这个意外插曲挺像一便士钱币那件事,罗伯特忍不住想讲给大家听听。当时在船上,他下到舱房去拿放在另一件上衣里的钱包,科琳正在舱房里睡觉。衣服挂在科琳小床上方的钩子上。他解释说,这种大客轮的舱房特别拥挤,东西都是一件压一件重叠放着。
他父亲点点头,像是在咀嚼一项情报。“他们不给你太大的空间,对吗?”
“他们给不了啊,”罗伯特说。“反正,可能是因为太急了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拿出钱包的时候,甩出一枚英国便士,它飞过来,恰好打在科琳额头的正中间。”
“怎么回事,罗伯特!”母亲说。
“噢,真糟糕。她哭了一个小时。比起这次火星儿,哭的时间长多了。”
“我们总把东西掉在她身上,她大概也习惯了,”琼恩说。
罗伯特的母亲在态度上尽可能别太尖锐,不肯对此表示赞同,于是很客气地看着他们拿出来给她展示的英国便士,表示异常感兴趣。可不轻啊!这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吗?他们迫不及待地把别的英国硬币拿给她看。然而这个故事中有些细节被省略了。事实上,他们需要钱包是因为狂赌“二十一点”和毫无节制地大喝啤酒,把零钱都给花光了。而且,甚至对琼恩,罗伯特也还要保密的:他取钱包时急急忙忙,是想要快点赶回去和在科夫上船的那位让人兴致勃勃的弗吉尼亚姑娘厮混,这女孩样子妖艳,非常迟钝,但长相却很漂亮。在用蓝灯泡照明的暗淡的舱房里,他欲火燃烧,散发着热气,那枚离奇飞出的钱币似乎是个报应。
这样,这场事故,加上刚才讲的插曲,反而强化了拘束感。车窗外展示的那些经过粉饰的亲切的热狗铺子,可爱的白色木板房子,货架陈列得红红火火而又亲切凉爽的药房,这一切似乎都在闷闷不乐地指责他,暗示着罪过,失望,歉疚和那迷失的时光。罗伯特指望他的父母来打破这难堪的僵局。他都结了婚,有了工作,算不上广博,也读了些书,自己都当父亲了,却还那么孩子气,期待父母来解开家人之间积累的各种小疑团,创造一个奇迹。他怨父母没有来这样做。凭着他们无穷的力量,只消举手之劳就可以解决问题。他开始赌气地盼望到波土顿去跟她的父母住一个月。
他们往西越过新泽西州,穿过当年华盛顿曾经渡过的特拉华河,顺着西南方向的一条弯道插进宾夕法尼亚州。沿途的城镇换了模样,不再是平淡刻板的新泽西风格,连同单薄的草原上散发出的慵懒和尘土的气息都没有了,变得更硬朗,更具条顿民族的特色,砖石结构的房屋依山而建,固执地拘泥于方格形的布局,尽管由于这种墨守成规迫使建筑物随着山岗起伏而砌了很多延绵不断的围墙,用一座座狭窄的砖房把微微隆起的草地圈起来,砖房地下室的窗户比罗伯特他们的车顶还要高。酷热的太阳已过中午;车后行李箱的盖子因为绳索松弛而上下拍打着,咔嗒作响。他们到了罗伯特熟悉的一、二十平方英里的地界。这个小镇,以前每年秋天足球赛他都要来这里观看;又到了一个小镇,他来这里参观过集市游园会,帐篷里的姑娘什么都不穿,只穿着淡紫色的高跟鞋跳舞。
罗伯特的喉咙像被一片网状的东西堵住了。他打了个喷嚏。“可怜的罗比尔,”母亲说,“我敢说上次在家后没再犯过干草热吧。”
“我都不知道他得过干草热呢。”琼恩说:
“噢,挺凶的呢,”母亲说。“他小时候犯这种病可让我操碎心了。加上鼻窦炎,其实他真不该吸烟。”
车里的人全都忽然向一边摆过去,原来人行道旁一辆车出其不意窜到他们行驶的路上,父亲没有踩刹车,来了个急转弯绕过去。那是一辆长长的绿色车子,新得锃亮锃亮。司机座侧的窗口里那张面孔,在罗伯特他们的车子急转弯的刹那像忽然打住运动的皮球,满脸惊骇,涨得红彤彤的。罗伯特模模糊糊地看到发生的事。他的眼睛里噙着泪水。车继续往前开去,走了半英里远,他才醒悟到越来越大的喇叭声的目标是对着他们来的。那辆绿车正加快速追赶他们,跟在他们车后,离保险杆只有几码远,司机差不多把身子靠在喇叭上。罗伯特转过身透过后窗看见,在翘起的眉毛般的金属罩下三盏一组的两个头灯之间,散热箱的格栅上镶着OLDSMOBILE一串长形字母。那辆车猛然冲进相邻的车道,然后放缓速度跟他们的车齐速并行,车的流线型完全不像回事了,往后仰的挡风玻璃就像快要掉了的帽子。那个红脸小个子司机冲着靠近他们这边的窗子大叫大嚷。他的中年妻子好像已经是这类表演的老搭挡,娴熟地把脑袋缩到后面,好让他的话飘过来,然而在急风和吱吱转的轮胎声中,听不清他在说什么。
父亲侧耳倾听,难受极了,便转过来问母亲:“他在说什么,朱丽亚?我听不清他说什么。”虽然他在这地方已经住了三十年,还不时要拿妻子当翻译。
“他说他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母亲回答说。
罗伯特正喘着气酝酿着要打喷嚏,脑子给弄得雾蒙蒙的,跺着脚想要车子开得更快些,好把骚扰者甩掉。可父亲却放慢速度,把车刹住了。
那辆奥兹吃了一惊,向前超了他们好一段也在路边停住。这时他们还在市镇外面。炎热的公路两侧起伏着美丽而整齐的田地,在飘扬的花粉中显得如薄雾般朦朦胧胧。前面那辆车像啐唾沫一样,吐出了里面的司机。一个矮胖的男子迈着胖子特有的小跑步一颠一颠地顺着煤渣铺的路边向他们跑过来。他身穿一件夏威夷花衬衫,满嘴不停地喷着话。普利茅斯牌旧车的马达连续转了四个小时,热得没法空转,震颤了几下后就熄火了。那人的脑袋出现在车窗侧面,方方正正的头盖骨,小小的白耳朵上方隆起好几道软骨,因为胡言乱语,肤色涨得通红,发皱,给人以一种柔嫩闪亮的印象,像是香肠的外皮。没等这人缓过气来说话,罗伯特就认出他属于优质品质,外界由于无知的偏爱而称之为宾夕法尼亚荷兰种。接着,在第一波飞瀑般的尖声怒骂中,他的口音中浓烈的ch音和错位的w音显得格外醒目,就像顺着瀑布冲下来的破木条箱上印的一个个字母。疯狂的声音低下来,变慢了,这时一串串下流话才清楚了。连贯的句子也能明白了。“你某(没)权那样挡我的车!你某(没)权在镇上那样开车,”罗伯特的父亲不做任何回答。这副不屑的态度像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