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智 日期:2016-06-12 08:20:45
◆《阳明如镜修我心》,市场唯一一部笔记体王阳明心学应用指南。《阳明如镜修我心》,国内首部笔记体王阳明心学应用指南。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一切问题都是心的问题,内心决定人生高度,内心强大才是真的强大。500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智慧源源相传。张居正、曾国藩、孙中山、黄宗羲、章太炎、梁启超……一代又一代的伟人领悟并践行心学的精髓,成就辉煌的人生。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经典内容。分别从人生处世,立志,治学,磨难等角度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智慧。让你洞察人生之道,突破心灵迷局,成就强大自我!
本书采用双封精装,书名烫金等顶级工艺,性价比极高,适合收藏,馈赠。
作者简介:
罗智,著名王阳明心学研究者,心灵励志作家。
十多年前,因机缘巧合,“偶遇”明朝心学大师王阳明,从此身体力行,苦心钻研其著作,并在人生、事业最低谷期,凭借王阳明的心灵智慧,成功地渡过了一个个难关。本书是国内第一部以笔记的方式解读王阳明心学智慧的著作。
目录:
第一章磨砺
王阳明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段辉耀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位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他是怎样对待磨难的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人很有人缘,不论遇到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赢得别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历史上的王阳明正是这样的人。王阳明以他的切身体会,深知为人处世中的玄机,在这个问题上,他掌握了怎样的奥秘呢?
十七岁时,王阳明前往江西娶妻,住在岳父的官署中,闲来无事之余便苦练书法,没想到本来书法平平的他,几个月过去,等到回去的时候,竟然书法大进,一手毛笔字写得龙飞凤舞,神形兼备,如得神授。在练书法的过程中,王阳明悟到了什么道理,使得其书法进步如此神速?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很多时候,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和磁力,把许多人吸引到他身边来,更为奇特的是,在一些独特的场合,这种“气场”之力,会有意无意地“迫使”别人认同他的意见……王阳明的“气场”,到底源于何处呢?
王阳明的爱好是十分广泛的,三教九流,文学书法,象棋乐理,骑射兵法,无所不究。令人奇怪的是,王阳明有这么多爱好,他又似乎很快都能精通,样样都拿得出手。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其中有什么奥妙呢?
古人认为:“志一而动气。”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意念集中到一个地方,他的能量也会随之向这个方向流动。其实世上每件事的完成,都伴随着一个立志的过程,志向坚定,念兹在兹,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方面,王阳明给我们揭示了哪些奥秘呢?
静坐,是古圣先贤都推崇的一种修身方法。谪居龙场时,王阳明日夜澄心静坐,借以摆脱各种利害关系的束缚,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最后,终于借此打通了人天之间的一层第一章磨砺
王阳明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所遇到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但他却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段辉耀千古的传奇。这样一位对生命有深刻体悟的人,他是怎样对待磨难的呢?第二章处世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有一些人很有人缘,不论遇到谁,都能很快打成一片,赢得别人的好感,似乎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历史上的王阳明正是这样的人。王阳明以他的切身体会,深知为人处世中的玄机,在这个问题上,他掌握了怎样的奥秘呢?第三章智慧
十七岁时,王阳明前往江西娶妻,住在岳父的官署中,闲来无事之余便苦练书法,没想到本来书法平平的他,几个月过去,等到回去的时候,竟然书法大进,一手毛笔字写得龙飞凤舞,神形兼备,如得神授。在练书法的过程中,王阳明悟到了什么道理,使得其书法进步如此神速?第四章态度
王阳明是一个很有“气场”的人。很多时候,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能量和磁力,把许多人吸引到他身边来,更为奇特的是,在一些独特的场合,这种“气场”之力,会有意无意地“迫使”别人认同他的意见……王阳明的“气场”,到底源于何处呢?第五章治学
王阳明的爱好是十分广泛的,三教九流,文学书法,象棋乐理,骑射兵法,无所不究。令人奇怪的是,王阳明有这么多爱好,他又似乎很快都能精通,样样都拿得出手。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其中有什么奥妙呢?第六章立志
古人认为:“志一而动气。”就是说一个人的志向意念集中到一个地方,他的能量也会随之向这个方向流动。其实世上每件事的完成,都伴随着一个立志的过程,志向坚定,念兹在兹,不断朝这个方向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方面,王阳明给我们揭示了哪些奥秘呢?第七章心灵教育
静坐,是古圣先贤都推崇的一种修身方法。谪居龙场时,王阳明日夜澄心静坐,借以摆脱各种利害关系的束缚,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洞察力,最后,终于借此打通了人天之间的一层隔膜,洞悉了隐藏于天地万物间的“道”的秘密。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静坐还有哪些借鉴意义呢?第八章知行合一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认为,像张良、董仲舒、黄宪、诸葛亮、王通、韩愈、范仲淹等历史上的名人,他们智慧过人,能力超群,德行高尚,成就了卓越的功业,这都是他们发挥了良知妙用的结果。那么,“良知”是个什么样的事物?普通人也能获得良知的妙用吗?第九章“三十天改变自我”计划
……前言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步入仕途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当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继续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王阳明,字伯安,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朝伟大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心学”创立者。
少年时便胸怀大志,以“正心修身,平治天下”为己任,后因体弱多病,接触佛、道思想,并于家乡的“阳明洞”习道家导引术以养生,因此以“阳明”为号。
青年时步入仕途后,因上疏触犯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并贬谪至穷山恶水之中的边远山区——贵州龙场。
在龙场任驿丞的日子里,尽管环境十分恶劣,当初甚至无处可居,三餐难以为继,但他以一种坚定的求道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励志修身不已,终于在一个夜晚,领会到了儒家失传已久的“格物致知”要旨,洞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彻悟了“知行合一”这种天地间的终极智慧,从而创立了影响后世至今的一门学说——心学。
自“龙场悟道”后,王阳明继续以讲学的形式向世人阐述他的心学思想,认为“心即是理”,只要通过格物致知的实践功夫,将各种蒙蔽心体的闲思杂念拂去,便能认识本心中的“良知”,从而让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以此应事接物,则能心定神明,洞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后来,王阳明任南赣巡抚,以超绝的智慧和才干,短时间内即剿灭盘踞江西各郡多年的众多巨寇,并在宁王叛乱的紧急关头,处变不惊,沉着应对,仅用四十二天便生擒宁王,平定叛乱。以显赫战功一路升迁,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卒后谥号文成。
纵使在繁忙的军旅生涯,王阳明也不忘与学生、朋友们讲学,而且每到一地,他都积极修建书院,推行教育,提出了很多见解独到的治学、育人之论。如他认为“凡饮食只是要养我身,食了要消化。若徒蓄积在肚里,便成痞了,如何长得肌肤?后世学者博闻多识,留滞胸中,皆伤食之病也”,以此比喻做学问要善于消化,须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
在做学问方面,强调以“立志”为要,“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立而习气渐消。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凡事只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志向,时刻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就有成功的可能。为帮助学生树立志向,王阳明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立志的方法,使学生们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已彻悟了心灵奥秘的教育家,王阳明有着非凡的洞察能力,他往往能洞悉学生们内心的弱点,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身上的毛病,以及给出如何改正缺点的有效方法。
如薛侃多悔,王阳明便告诫他说:“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指出一个人有改错之心是好的,但吸取教训后,就不要想那么多了,不然一味纠缠于已发生的错误当中,就会钻进牛角尖,因不断悔恨而时刻折磨自己。
对于如何正确思考问题,王阳明从“致良知”、“知行合一”的观点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看法。
如他说过:“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随事应去,良知便粗了。”认为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是不着边际地去思考,就会有毁誉、得失等各种杂念掺入其中,就会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得不出正确的结果。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
在平时的应事接物上,王阳明已臻于“道”的化境,悟到“心无所滞”的重要性。
如他曾借除草的机会点化学生:“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指出平时做事时的态度,也应和除草时一样,要有一种圆活的心态,即使偶然做错了某些事,也要保持镇静,不必过于在意,这样所做的事情才不会变成心灵的累赘,从而轻装上阵,不为情绪所扰,把握住处理事情的正确方向。
……
王阳明长期与学生及友人论学,宣传自己的哲学思想和主旨。其著作主要有《阳明集》《居夷集》《抚夷集略》《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注》等。后来,他的学生徐爱、陆澄、薛侃、钱德洪等把王阳明先生的著作及论学的语录、书信、诗赋等搜集起来,辑成《王文成公全书》(现称《王阳明全集》)共三十八卷。
其中,《传习录》单独列为全书(集)第一篇,分上、中、下三卷,乃王阳明哲学思想中的精华部分,也是研习心学的重要经典。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向外追求物质利益,这样发展下去,必然使得人的精神愈来愈和自己的心灵分离,使人趋向于“物质化”,在人的心灵深处愈感孤独、苦闷、烦躁、矛盾。
如何使人们荒芜、紧张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获得一种心灵的自由,又不至于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儒学所倡导的“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内圣外王”修养之道,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式。
很多人过于追求外在的人生高度,追求金钱、地位、名利那些东西,导致了心灵过于沉重,承受了太大的压力。然而牵累太大,做事的效率也大打折扣,反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人生目标。
其实,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更好地实现自己人生的高度,更重要的是要心灵也有一种高度,那是一种脱尽尘埃、充满光明的境界。
乘坐飞机的人们能够体验到: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超越了雷雨交加的云层时,将会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往下看去,尽管云层下面电闪雷鸣,下着倾盆大雨,而云层之上却无一丝阴云,充满着朗朗阳光。这时的飞机,丝毫不受恶劣的外界环境影响,平稳地飞行着。
我们的心灵也是一样,在一定的层面下,会有种种乌云遮蔽心性的光明,让我们生活在黑暗的阴霾里。然而,当我们的心灵到达了云层,超越了云层和冲突,同样会发现,云层之上,晴空万里,心灵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自由。而我们带着这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回到现实中来时,智慧和聪明仿佛被提高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能用独特的眼光来看事物,能发现一些以往不会注意到的细节规律,能承受更大的压力和磨难,从而使自己的决策和行动似乎具有“神来之笔”……
早在孟子时候,就提出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万物的知识和规律,都是人心中所具备的,一个人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都发现出来。又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认识并掌握这种良知、良能有什么好处呢?
王阳明认为,夫人心本神,本自变动周流,本能开物成务,所以蔽累之者,只是利害毁誉两端。如果我心不动,以顺万物之自然,只是触机神应,就能够发挥良知妙用。
在他看来,人的“心”本来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映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做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全面智慧,正是通过一定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人本具的智慧潜能的结果。他由普通人到智力“超人”的超越,为人类提供了自我完善的典范。
虽然人心中包含着无穷的智慧,具备认识万物的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但这种智慧和能力并不是已明明白白地摆放在那里,因为每个人的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深藏的宝库,潜力无穷,但由于我们的心灵早已为物欲、私欲、人欲所蒙蔽,表面上人还是愚昧无知的。
有这样一个笑话。
有一个人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优哉游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该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
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无礼,无缘无故地骂人?这个人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其实,那位货车司机是提醒他前面有一群猪,但他却从“自我”的角度出发,以为别人是骂他,结果酿成大祸。
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为自我和物欲蒙蔽的话,不仅不能获得那种本能的智慧,就连基本的观察判断能力也会丧失。
为了获得这种高层次的智慧和能力,需要进行自我思想锻炼,即正心修身。
正确认识自我与天地自然的关系,是获得更高智慧的前提。古人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只有心灵达到一定高度,才能看到更深更远的地方。
心境提高了,一个人的智慧、能力和素质也会随之提升。
人在生活中,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被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所束缚,难以找到应事接物的最佳途径,其关键在于没有将自我真正放下来,没有以一颗虚静清明的心去认真思考,认真对待。
正如儒家经典《大学》说:“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心灵达到宁静、安稳的境界后,人才能够洞察万物之规律,这时考虑问题才能周详,处理事情才能完善。所以,宁静致远矣!
而当一个人的内心有了一种安顿了的感觉,生活也会有一种充实感。内心平静,思想清晰,智慧必有所增,这样做事情更有效率。这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