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 日期:2016-08-07 19:09:20
本书简介:
杨柳编*的《道德经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翻译》从诗学的视角来考察《道德经》原本及译本的诗学特色,以及译者们采用的翻译诗学策略。通过对《道德经》中字词、句法、修辞三个层面诗学翻译特色的分析和策略的研究,揭示不同的诗学翻译策略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目录:
绪言上篇:《道德经》哲学思想的历史阐释与跨文化接受第一章《道德经》伦理哲学思想的阐释与接受一、《道德经》的道德伦理思想 1.“道”与&ldqu绪言上篇:《道德经》哲学思想的历史阐释与跨文化接受第一章《道德经》伦理哲学思想的阐释与接受一、《道德经》的道德伦理思想1.“道”与“德”的伦理思维2.“善”与“柔”的道德情态3.“德”之“三宝”二、《道德经》之中国伦理1.“善”的伦理演化2.“仁”的伦理异变3.“修身”的伦理推演4.“德”“法”的伦理关联5.老子伦理的现代思维三、《道德经》的中西伦理问辩1.《道德经》与西方伦理之异2.《道德经》与西方伦理之同3.《道德经》伦理思想在西方的论争四、中西道德伦理之合第二章《道德经》自然哲学思想的阐释与接受一、《道德经》的自然哲学思想1.宇宙起源和生成观2.自然变化的辩证观3.“道法自然”的无为观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历史阐释和接受1.《道德经》中的宇宙观在中国的接受2.任自然的无为观在中国的阐释和接受三、老子与西方的自然哲学思想1.老子自然观与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异同2.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在西方语境下的接受3.老子自然哲学与西方现当代自然哲学互通的可能性第三章《道德经》生活哲学思想的阐释与接受一、生活三论1.生活认识论:“道法自然”2.生活实践论:“知其雄,守其雌”3.生活道德论:“常德不离”二、在中国的四次阐释和接受1.三国时期的处世之道2.唐宋时期的悟世之道3.明清时期的参世之道4.当代社会的解世之道三、与西方文化的相遇1.与西方生活哲学思想的区别2.与西方生活哲学思想的契合3.阐释、批评与接受四、中西生活哲学思想融合的现状及其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第四章《道德经》神秘主义思想的阐释与接受一、神秘主义与《道德经》1.神秘主义的含义2.《道德经》中的神秘主义思想二、在中国的历史描述与批判1.对直观神秘主义的批判2.对与道合一的神秘体验的描述3.对神秘主义解读的驳斥三、在西方的解读与去神秘主义1.基督教神秘主义解读2.中国式的神秘主义解读3.去神秘主义解读四、《道德经》的神秘主义思想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影响下篇:《道德经》在异文化语境中的翻译与效果第五章《道德经》在国外的译介概况一、《道德经》在德国二、《道德经》在俄国三、《道德经》在法国四、《道德经》在英国五、《道德经》在美国六、《道德经》在其他国家第六章意识形态与文化危机中的翻译一、意识形态概念的衍变二、意识形态对译本选择的制约1.殖民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2.意识形态发展遇挫的良药3.意识形态发展多元化的产物三、意识形态对翻译策略选择的制约1.意识形态对篇名翻译策略的制约2.意识形态对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制约四、意识形态对《道德经》语篇全域的制约1.语篇全域词汇层面的顺应2.语篇全域句意层面的顺应五、文化流动中的翻译与意识形态第七章《道德经》翻译中的“文化不等值”一、“文化不等值”的内涵二、韦利及其英译本简介三、中国历史文化的不等值1.拱璧2.左契四、汉语特殊用法的不等值1.拟声词2.集称词3.重言词4.词类活用五、哲学词语的不等值1.德2.圣人3.不仁第八章道家之美与翻译之美一、母性之美与译者之歧1.母性之美2.译者之歧二、辩证的逻辑与翻译的逻辑1.辩证的逻辑2.翻译的逻辑三、玄妙之道与翻译之玄1.玄妙之道2.翻译之玄四、悖谬之思与翻译之思1.悖谬之思2.翻译之思第九章道家之语与译家之语一、《道德经》的词与物1.哲学术语的翻译2.文化负载词的翻译3.普通名词的翻译二、《道德经》的句与义1.意义的切割与连贯2.语言形式的再现3.语言逻辑的勾连第十章道家之诗与翻译之诗一、多样开放的翻译诗学1.字与词2.句与诗二、修辞翻译的陌生化与改写1.排比的翻译2.对偶的翻译3.回环的翻译4.顸真的翻译5.比喻的翻译三、诗学策略与文化传播的关系第十一章文化差异与翻译误读一、文化差异及其对翻译的影响1.文化差异2.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二、五种文化差异与《道德经》译本中的误读1.文化“先结构”与误读2.思维差异与误读3.语言差异与误读4.社会系统差异与误读5.物质生活差异与误读结语:接受、译介和中西对话注释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