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舞 日期:2017-02-24 20:21:51
从大学时代起,燕舞就萌发出以文化、教育学者为主题的文化人物采访思路。在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中,他独辟幽径,带着研究的敏锐嗅觉,向采访对象发起最为“凌厉”的攻势。常常为了能更“深入虎穴”,提前阅读相关的大量著作,比如为了采访该书序言作者、台湾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明珂,燕舞前后准备了半年之久。也难怪,成都知名专栏作家洁尘在收到采访提纲后顿时一惊,“好厉害的问题”。
《见解》的专访对象中涵盖了作家、学者、艺术家、海外文化人、记者等文化工作者。该书没有满足于堆砌一堆堆陈旧的文字,而是着力于通过一缕缕油墨清香,细细品味华语圈当代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状态,并试图塑造出一个有别于传统体制内文化工作者的群体雕像。
以东磐、吴思、崔永元三者为例。无论学术功底,还是条件优势,未必甚于体制内的学者,但这三人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瞄准一个目标,数年如一日地精耕细作。透过这些看似偏执实则真挚的群体,读者得以窥探那些蕴藏于田间地头,偏向于个人努力的文化耕耘图景。他们不仅有一种不甘于也不拘泥于现状的执著性格,更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还算不上知名学者,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专业学者,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甚至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专业学者所能承载的厚重意义。
从这群文化人身上,读者可以感受到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气息:执著与坚守、孤独与睿智、勤勉与收获。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2012.2.10 作者简介
燕舞:身份证上的名字是“张彦武”,2004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新闻系,现为《中国青年报》评论版“青年话题”编辑。
信奉“临文以敬,待人以诚”。思想与研究旨趣集中于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群落化生存、“底层写作”、口述史的媒体应用及非虚构写作等,有深度访谈、述评文字散见于《经济观察报》《中华读书报》《北京日报》和《东方》《艺术评论》《文化纵横》《新民周刊》《看历史》等报刊。
目录:
辑一作家
洁尘:写作是我搭救虚无人生的一条船
韩少功:恢复感觉力就是政治
李辉:寻找历史的细节
杨显惠:阅读使我对人类充满了同情和热爱
章东磐:以历史的名义写作,就一定要绝了取悦民众的念头
辑二学者
张鸣:我不相信所谓的历史必然性
吴思:道德、良心也可以计算
雷颐:30 年来最重要的变化就是有了公共空间
洪子诚:我不大会随机应变
辑三艺术家
陈丹青:人类只有一个毕加索
蔡国强:用艺术家的小小特权为农民说一句话
喻红:重拾绘画的尊严
吴冠中: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
——对1949 年前后那一代留法艺术家的考察与怀念
辑四中国台湾及海外文化人
“目送”龙应台
王明珂:宁愿自称台湾学界的“毒药猫”
周志文:边缘人物反而因为生命姿态的自如而呈现了一种特殊
美感
马世芳:爷爷的学术成就和那辈人经历的乱世是我十辈子不可
能想象的
三代人的“美国”书写
查建英:八十年代的确可以说是个浪漫时代
潘鸣啸:追寻中国知青那“失落的一代”
辑五记者
凌志军:中关村是国家缩影
刘香成:过去是未来最好的向导
崔永元:我做的都是八卦以外的事
闾丘露薇:分享是一个很好的理念
临文以静,待人以诚——代后记